中国政府网 登录

马建国(记录者):追溯艺术传承之乐亭地秧歌

    发布于:2023-01-03 16:18:42


秧歌,又叫大秧歌、地秧歌,统称“扭秧歌”,是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比较著名的有胶东秧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和冀东秧歌,并称“四大秧歌

乐亭地秧歌是冀东地秧歌的三大流派(昌黎地秧歌、乐亭地秧歌、滦州地秧歌)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熔铸了一代代乐亭地秧歌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乐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乐亭地秧歌萌生于宋、辽金时期,元代兴于民间,清乾隆二十年“串街秧歌”就是现在地秧歌的前身。文化大革命时期,秧歌被禁锢。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尤其是1983年以来,地秧歌文化在秧歌艺人的努力和挖掘下,再次被唤醒。地秧歌文化在全国文艺界再度崛起,由多人挖掘、探索、整理所撰写的《乐亭地秧歌》一书公开出版并发行24个国家,乐亭地秧歌从此享誉世界各地。

乐亭地秧歌表演动作舒展,美而多情。演员通过简单的道具和传神的动作对艺术进行表达,男女老少皆可演绎。艺术角色大多分为妞、公子、丑、蒯等,人们分工不同,着装不同。表演者根据自己的打扮来演绎自己的角色。唢呐一起,场面浩大、宏伟壮观,男女老少皆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以全身心的投入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保护下,在地秧歌表演艺术家的积极挖掘传承下,乐亭地秧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2011年5月,乐亭地秧歌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涌现出了吴秀珍、魏明启、郑来、许万才、岳瑞征、陈俊章等一大批优秀代表性人物,秧歌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乐亭的传统文化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引领后人学习并延续传承。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老艺人留下的秧歌技艺成为后人学习传承的经典,但想要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亟需解决依据甚少、史料匮乏等问题。为了追溯传统文化脉络,保证秧歌文化真实性,马建国翻阅典籍、查证资料,三年埋头苦干实践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三年扎实探访在历史脉络的查证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贵人鼎力支持下,马建国终于寻找到乐亭地秧歌第二代传承人许万才。许万才是乐亭县四街人,如今已91岁高龄。他幼时开始扭秧歌,十几岁便是当地知名艺人,很早便收乐亭地秧歌双扇妞角的代表性人物岳瑞征为徒。岳瑞征10岁开始上场跳秧歌舞、打霸王鞭,1950年11岁正式扭秧歌,从师许万才学妞,从师吴秀珍学丑,1959年自创《扇花秧歌》参加全军文艺调演选拔赛。岳瑞征不仅学什么像什么,还大胆创新双扇舞,如婀娜多姿的少女,更似翩翩起舞的蝴蝶,神话般的演绎犹如《梁祝》的评剧演出,中国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曾经找其专门学习扇子花。岳瑞演绎的角色扮相漂亮俊美、舞姿优柔大方,其“双手翻转扇”、“双手拧花扇”等扇花独具特色,在地秧歌老艺术家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年的追溯使马建国偶得奇缘拜师在岳瑞征老师父门下,再加上祖师许万才的言传亲授,马建国的秧歌技艺再次得到精进和升华,如今的他已经成为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唐山市舞蹈家协会会员,乐亭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乐亭县“最美文化达人”,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公益非遗优秀记录者。

马建国对秧歌的热爱不仅仅在于对秧歌的传承和探索上,更体现在对秧歌的创新发展上。他大胆创新、不断改革,多处拜师名家虚心受教,得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建平和麻彩虹言传亲授,艺术造诣不断提升,并在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任定“火凤凰”艺名,他希望通过一代代乐亭地秧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使地秧歌文化永不褪色、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