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游子对故乡终生眷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荣兴     发布于:2025-07-23 11:23:42


读乐亭.jpg

我离开故乡乐亭72年了,每当回忆起那里的自然环境,首先想到的是其东依滦河,南临渤海,西部是良田沃野,向北则遥望碣石山。这样的条件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有渔盐之利,农耕之惠。但是滦河常有水患,渤海湾也偶有海啸,沿海一带主要是盐碱地,不适耕种。虽然人烟稀少,人们也是很穷困的。《永平府志》记载,早年这里是“墙草屋,村止数家”。康熙帝也说这里是“疲邑”之地,有“民瘼”之苦。

人们总是要寻求生活出路的,一二百年来,许多乐亭人去闯关东。当年的关东不仅气候寒冷,而且地广人稀,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开发耕种。我在乐亭中学上地理课时,老师讲到东北的农业特点是:土地广阔,经营粗放。我也知道,一些闯关东的人是去耕种庄稼,我童年时就听说过哈里胡哨(在今辽宁省)、海伦和拜泉(在今黑龙江省)等地,有些乐亭人来到这些地方,三俩个人租种几百亩地种植农田,他们在耕地旁搭窝铺,从春种到秋收不离开那里。虽然土地还算肥沃,但由于靠天吃饭,加之做不到精耕细作,粮食产量低,只有广种才能多收。收下的粮食卖给粮商,这些人或回乐亭过冬,或就地打工再赚些钱。后来有些人就在这些地方落户了,我的姨母家就是在拜泉县落户定居的乐亭人。

人们在摆脱了落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后,集贸市场发展,城镇的售货门市也增多,人们需要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从柴米油盐、衣服鞋帽、锅碗瓢盆、镰刀锄头、耕犁马鞍都能买到了。这样,既能吃苦耐劳又精明强干也有些文化的乐亭人,便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场所。

乐亭一些后来知名的商业人士,有的也有走街串巷、摆地摊的经历,如武百祥等人。后来他们在东北的大中城市办起了商店和工厂,吸引更多的乐亭人来这里谋生,也说是“住地方”“吃劳金”。我们莲花池村和魏庄上(后来的八街)也有多户人家在东北经商得利,其中魏家一户开酒坊发财,在故里盖了大的宅院。张家经商发迹的更多。有一户家中人口不多,院子不大,但房子盖的高大,住室内还有珍藏财宝的夹皮墙。史梦兰的诗斥卤无须问丰歉,全家温饱仗关东”,就是写乐亭人对关东的依赖关系。

闯关东的乐亭人很多,更多的人还是守护在故土上。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乐亭一些人就在故乡捕鱼、网虾、晒盐、种庄稼。我的祖父辈早年是秋冬跑山,即秋冬经营北部山区的干鲜果品,我以前的文章也有介绍。而他们在春夏跑海,经营渔业,我家在海边还建有海铺,也有雇工。当年是用大木船捕鱼,船上能吃能住,边捕边在一些沿海城镇卖给鱼商。祖父们都去过辽宁、山东一些城镇。我童年时家中院子有时挂着灯(也叫提灯),是从辽宁营口买来的,放在柜上和挂在墙上的座钟和挂钟,是从山东烟台买来的,吃的粉丝是山东龙口的。前些年我去山东旅游,在烟台时还特意去了一个老钟表店,观看了一下古老的座钟和挂钟,在龙口时,还去吃了一碗粉丝,引发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忆。

滦河闹水灾,有的说连年不断,有的说三年两头有水患。周景宝先生发表在《读乐亭》第67期的文章,引用《唐山水文志》记载:滦河的洪水从1450年至1968年,500多年间有178次,平均约三年一次,这是真实和准确的。当年的自然灾害既包括水灾,也有旱灾,也时有虫荒、海啸和地震。记得我七八岁时一个初夏闹旱灾,多日不雨,庄稼几乎干枯,城东庞河村、刘卞庄村的农民抬着龙王爷的塑像求雨,并来到城内,他们敲着锣鼓,吹着喇叭,还把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走到兴源达货栈北面的井台旁和我家门前的水道口时,还烧香放鞭炮,我们也追着看热闹,心中也念叨着“老天爷快下雨吧!庄稼太渴了。”

还有一次闹大洪水,阴雨不断,滦河决堤,不少村庄被淹,向北望去云雾遮天,洪水盖地。我村不少人家在屋顶上搭了棚子,人们把爆米花、花生等食品也拿上去,邻里的孩子们在屋顶上互相呼喊,在恐惧中壮壮胆,求些快乐。

人们也看到了大水冲了龙王庙,对神鬼是半信半疑的。他们心里明白,要战胜水患还得修堤筑坝,或选高处而居,在乐亭带“坨”字和“埝”字的村庄有几十个。我在寺庙中看到过放置香炉和供品的祭祀台,有的刻镌着扇、琴、伞、蛇四个图形,后来得知:扇代表风,琴代表调,伞代表雨,蛇代表顺,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这就是庄户人家的期盼。风调雨顺了,才能五谷丰收,人们才能丰衣足食。但是在生产落后,用镰刀锄头的农耕社会,加上贫苦人家受剥削,丰衣足食是难以实现的。

千百年来,人们善于总结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懂得有备无患,宽打窄用。早在《礼记·王制》中就有“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之说,这就是后人盼望的“耕三余一”,即种三年粮够四年食用,一旦有水旱和其他灾害,人们不至于挨饿。直到我党在陕北领导大生产运动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都曾提倡“耕三余一”。

历史上滦河常有水患,但他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李大钊说:“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的种子、原料。房子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泛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们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李大钊分析的客观而全面。所以,在明清时代的乐亭八景中,既有“滦江春涨”,又有“洋托绿带”,说明滦河渤海对人们也有造福获益的一面。

古语中有“祭海先祭河,重其源也”的说法,江河是流入海中的,而江河又有发源地。1986年8月,我去承德的围场县,竟然有了到滦河源头看一看的想法。我们先观看了围场县北的一处红山文化遗址,然后继续北行,当到达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又走了一段路,到达了滦河的发源地,清凌凌的滦河源头水,绿油油的天然大草原,尽管当时还没有什么标志,我还是高声说了一句“一位乐亭人来到了滦河的源头”,心情的激动和精神上的满足难以言表。

我游历滦河源头后,又一次回到故乡乐亭,游览了渤海湾。菩提岛上那座潮音寺,也是我的祖父辈当年来这里祈祷鱼虾丰收的地方,寺庙中有不少对联,我更喜欢这一幅:

孤屿千年,到此西方开乐国;

一灯万里,从今东法接瀛寰。

乐亭是面向海洋又拥抱世界的,蓝色文明会让人们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深远,行为更先进。当年孙中山决定把北方大港建在渤海湾的乐亭,不会是偶然的。

改革开放后乐亭的发展变化,万民公认,举国见证。后来选定的乐亭新八景有“滦河渔笛”“浅湾浪”,又有“月坨涛声”“菩提古刹”。可见,乐亭的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腾越、文化兴盛、人才辈出都与滦河和渤海的滋养有关。当我在《读乐亭》上看到我的故乡上榜2023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消息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光彩啊!有人说,人们对故乡和童年有终生的眷恋,我就是这样一位老年游子。

(作者刘荣兴,乐亭县乐安街道八街人,河北大学教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