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泛舟:我与程才实先生的书缘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董国和 发布于:2025-07-23 11:15:58
对于藏书人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的藏书品位,花高价来买签名本的现象依然势头未减。从《藏书报》所刊《新文学签名本依然是藏家追逐珍品》中看到,一册胡风签赠给冯亦代1947年再版的《棘源草》,竞拍成交价高达一万四千元,孔夫子旧书网所出售的同年同名本,最低标价还不到四百。我不赞成花高价来买签名本,因为书只是用来读的而非是用来进行炫耀之物。这当然是我穷出来的一点见识,自以为也不无道理,那就是签名本的名头再大,也不能有助于读通读懂其书。有此之故,我的签名本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用拙作进行交换,再是向作者来讨要。我乃一介草民,请作者签赠的办法就是写文章,也可称之为秀才人情纸半张,程才实先生签赠我的《废墟上拓荒的学者》,即是其中之一,也由此结下书缘。这已是陈年往事,当然要从头说起。
大概在是2016年3月的某一天吧,具体的日子已经忘记,这天我到王子平老师家去拜访,闲聊中他说程才实先生为他写的传记即将出版,书名是《废墟上拓荒的学者》,听罢此话,我就向王老师说,可否代我讨要一本。王老师说讨要可以,但有一个附加的条件,那就是要为它写一篇书评,我也就信口而答说可以。到了7月的一天,王老师来电话说书寄来了,要我去取。我去时虽然兴冲冲满心欢喜,回来时却又忧心重重,此之为何?要写一篇书评的承诺,我不能只是话一句耳。如果说程先生远在石家庄,就是我赖了账人家也不会找上门来,关键是王老师为中间介绍人,我若赖了账还有什么脸再登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若要写就得像个样子,否则也对不起王老师的一番好心。事已至此,也只好硬着头皮来写了,有句话说得好,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好写坏是水平问题,不练习写又如何能提高呢?心路一宽,眼前一亮,愁眉顿时变成了笑颜。
唱戏的行家有一句经验之谈:有的戏是戏保人,有的是人保戏,也就是戏保人凭运气,人保戏凭实力。其实写书评也是如此,《废墟上拓荒的学者》写得好,有了它的戏保人,我的水平即使差一些,总算也交了卷。程先生写作是多面手,他的此作虽然是传记,但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津津有味,再加上还有散文的笔法,诗一样的情调,难怪得到王老师的嘉许。只不过王老师为人低调,他不能亲自捉刀,就让我来练笔。有了王老师的指点,这篇练笔之作还得到程先生的认可,于是篇名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书评,便在《唐山劳动日报》亮了相。走笔至此,就得来简单介绍本书的作者程先生,以知其书而识其人:
程才实,1960年2月出生,1980年3月参加工作,1996年8月到河北省建设委员会工作,曾任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长期从事地震重建研究,著作两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这是百度上的简介,程先生的成就当然还有很多。从程先生的地震重建研究著作两次获奖,不禁想起“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也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注解,它比喻不论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地震重建研究在一些人看来,内容单调呆板,枯燥无味,又有什么文章可写?唐山大地震之后,回忆之作可谓多矣,但对地震重建的研究,却只有他坚持至今,成就也相当可观。假如无有他的坚持,这项研究也许就成为空白点。何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程先生的研究著作就应从这个角度来评判,才能体现它们的意义和价值。程先生的地震重建研究,事无巨细,也无所不包,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话说的可能还为时尚早,待到唐山大地震五十周年来临之际,他的相关著作出版之后,有心人就会刮目相看,并给予首肯。
话说的有点远了,赶紧回到签名本的题目上来。有了这次与程先生的结缘,他只要有新作出版,都寄我签名本,不用再讨要。只是我太懒,又怕唐突了他的大作,没有再动笔。按着名家的说法,珍贵的签名本应当具备四个要件:有上下名款就不用说了,其三要有印章,其四要用毛笔书写。为何说此闲话,程先生的书法功底也相当深厚,此后他的地震重建研究巨著出版时,我一定请他用毛笔来签名,以使寒舍藏书也能增添一点品位。
(作者董国和,唐山市开平区作家)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