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王学荣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文秩 发布于:2025-07-23 11:07:48
在乐亭曲艺界,可谓群星荟萃,艺人王学荣就是其中之一。
王学荣(1939年12月26日—2024年7月6日),原名王开明,庞各庄乡庞各庄西村人,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1974至1983年任乐亭县曲艺队副队长,1984年至1987年任乐亭县业余曲艺队队长。王学荣自幼酷爱民间文艺。小时候,本村或邻村有热闹,如说书的、唱影的、唱戏的他都追着去看。长大后,村里凡有说说唱唱的事儿他都踊跃参与。上世纪50年代,村里组织业余剧团,他怀着满腔热情,积极报名参加。在所演剧目中,小生、老生、武生什么行当都敢演,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团里的活跃分子。通过在剧团里几年的学习、排练、演出实践,对传统民间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走一条自己的从艺之路。经认真思考,在众多的民间文艺领域里,他认准了能够展示自己才能和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乐亭大鼓。
潜心学艺 刻苦勤奋
王学荣从小喜爱民间文艺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受父亲王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任乐亭影社副社长,工“大”行,是乐亭影界知名艺人)的影响,对乐亭影的卷目、唱腔有一定认知,对很多精品唱段耳熟能详。二是本村有一位盲艺人武清,他说唱俱佳,且有一套娴熟的鼓板技巧,在乐亭曲艺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少年时代的王学荣,不管是晚上歇凉、冬日猫冬、放学回家,别的孩子们都去玩耍,而他只要有时间,就一头扎在老艺人家中,听他老人家说唱,后来也跟着学唱,敲敲鼓板,经常缠着老艺人讲解一些有关大鼓的演唱知识。老艺人武清看他喜爱乐亭大鼓,非常高兴,心甘情愿地为他说唱一些曲目,并耐心地教给他了一些书目和敲打鼓板的基本技巧。老艺人的精心教诲,使他大长见识,乃至迷恋上了乐亭大鼓。1958年,成年的他为了学习这门久恋的艺术,正式拜师乐亭城西董家铺、乐亭大鼓清门第五代传承人张福堂。
张福堂,名进,字福堂,艺名来荣。师承清门第四代传人吕占山。老先生乐亭大鼓底蕴深厚,鼓板技巧娴熟精湛,表演一招一式细腻传神,干脆利落,发头卖相处处到位。善长说武书,最拿手的是《武松打店》《小姑贤》。他善于分析研究曲目内容,词句的表达清楚,在演唱表演时细致入微,注重体现人物性格。如演唱《武松打店》将孙二娘和武松的对话说得幽默风趣,入情入境。先生艺德高尚,教授弟子精心细致,在乐亭大鼓界名气较高。王学荣拜在张福堂门下后,他每天早起晚睡,对老师谦恭侍奉,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刻苦勤奋,不骄不躁,认真遵循老师的教诲,虚心向老师学习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及相关知识,只要是老师教的,诸如道白的白话、韵白、滚白的区别,念字发声技巧,乃至诗词赞赋的说念节奏,手眼身法步、喜怒哀乐表演套路,演唱情节的迟疾顿挫等,他都下了一番苦功,直到弄懂弄通。每有疑问之处,他都刨根问底,直到弄清为止。王学荣为了使自己的嗓音高亢有力、圆润柔美,在老师的指点下,苦练基本功,坚持天天早起去附近的树林或河边去喊声练嗓,吐字发声,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几个月后,在他的努力和老师的教授下,进步很快,能够说唱一些精品小段。他这种刻苦学习精神,也深得老师的喜爱。
王学荣学习三年出徒后,走向社会从艺。开始,他认为自己是初出茅庐,羽翼未丰,还要向乐亭大鼓界和其它姊妹艺术的先辈们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决心要做一个德才兼优的大鼓艺人。因此,他从艺后,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先辈们学习请教,先后有曲艺界著名演唱艺术家韩香圃、靳文然、杨来凤等。他这种肯于向先辈学习的精神,深得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赞许。如在他演唱的长篇书目《破晓记》中有一段故事情节与皮影戏《刘胡兰》一段相似,为了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活动,他就骑自行车行程六十多华里到滦南县邱庄子皮影表演艺术家邱连贺(曾任乐亭皮影社社长)的家中去请教,逐词逐句,字字推敲,直到弄明白为止,他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实在是让这位享誉昌滦乐的皮影演唱艺术家动情。老人家感叹地说:“我所知道这么学乐亭大鼓的就王开明一人而已!”
王学荣不仅向老艺人学习,也经常与同事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演唱技艺,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艺几十年间,他就是样的学习态度,不仅感动了无数人,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广纳博采 自成风格
王学荣嗓音醇厚,吐字发音具有独特的乐亭地域韵味,在多年演唱艺术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初学时,东路大鼓和西路大鼓都下过一番苦功,掌握各路、派的演唱特点,但他尤其是钟情于东路韩(香圃)派大鼓。他认为,东路大鼓吐字清晰,发音高亢,地域韵味浓厚,通过师父和众多前辈们的指导和自己刻苦努力,终于练就了唱腔委婉动听,鼓板娴熟多变,表演惟妙惟肖的扎实功底。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博采广纳,勤奋积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王学荣为了丰富积累自己的艺术财富,在继承乐亭大鼓传统演唱艺术的同时,注重学习评剧、皮影、京剧、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和评书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演唱艺术中,并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乐亭大鼓演唱风格。
在演唱曲目的唱腔配置上,他发现传统唱腔在表达个别丑角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有时还不能准确到位,要弥补这一缺失,他下定决心创立新曲牌。为此,他一连多日苦思冥想,多方求教,反复尝试,构想设计出“反二六”及“双板反调”两个曲牌。经他在演出时试唱,反复修改、提炼,终于获得了成功,受到乐亭大鼓艺人们认可和推崇,并在所演唱的曲目中广泛使用。这两个曲牌的创立,填补了乐亭大鼓表现反面人物及丑角不到位的空白。
在表演艺术上,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发头卖相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他根据自己从前在业余剧团练就的基本功,巧妙地运用到演唱中的人物动作、形态上,使人物情节更加生动,形象逼真,扭转了从前在表演上只用简单的手势、眼神呆板的表演形式。如,他演唱的《大闹天宫》:
孙大圣一见仙桃长得真好,嗓子眼儿里就好像有手指使劲抓挠。
“噌”的一个跟头上了树,摘下来大个仙桃就往嘴里搁(gao)。
王学荣表演的孙大圣刚刚出场时,一双大眼骨碌骨碌地东张西望,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的神情、精灵乖巧的动作,富有情趣的表演通过唱腔音乐配合,活灵活现地把孙大圣展现在观众面前,是那么惹人喜爱,从而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创新的表演形式,弥补了过去说书主要是“听”,进而达到了直觉“看”的效果,使传统表演艺术得到了升华。
在人物演唱的变化上,他也注意从唱腔音乐上、表演技巧上来刻划孙大圣和杨二郎的性格特点,如在曲目中杨二郎为捉孙大圣,变作了一个小寡妇在坟前的哭腔:
哭了一声天儿,叫了一声地儿,
哭了声“丈母娘的姑爷,婆婆的儿子,
大伯子的兄弟,小叔子的哥哥,
大姨子的妹夫,小姨子的姐夫,
我那未出五服的堂叔伯女婿呀,你怎么死了?
而此时孙大圣却却变作一个小光棍,这样唱诙谐地唱:
嫂子你年纪轻轻就守寡,如今我是光棍一条。
你在年轻我在年少,不如咱二人就过了。
说着话流里流气,搭里搭讪缩头探脑。
伸手就把二郎的脚来摸(mao)。
两个不同的人物,两种不同的唱法,不同表演动作,再配上王学荣的精彩表演,真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因而《大闹天宫》成为他的代表曲目,他也被乐亭群众誉为“活猴儿”。故而在他下乡为群众演唱时,每到一地,《大闹天宫》是他必唱的曲目之一。
王学荣在曲目中的唱腔设计上,从不只按既定曲调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而是根据剧目中的内容、人物性格来根据自己的演唱条件和特点重新设计腔调。他设计腔调锐意创新,不拘一格,就是传统书目他也不墨守成规,局限于固定套路。凡是他认为有欠缺之处,都要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因情施调,以达到突出剧目内容、刻画人物鲜活的目的。如文臣武将的肃穆威严、才子佳人的小巧细腻、平民百姓的粗犷直爽等都要在腔调上、表演上有所区别,取得曲目演出的最佳效果。如在长篇书目《小八义》中,猴子阮英问周顺“家住哪里,姓什名谁”时,周顺回答时演唱了近百句的大段叙述唱腔,其内容、情节起伏跌宕,充斥苦乐悲欢,但经他精心打磨,快慢有序,做到叙事清楚,行腔优美,再配上他娴熟的鼓板,精湛的表演,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人物的个性,更充分展示了乐亭大鼓的魅力,观众观赏后无不叫好连声。
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王学荣还注意深入到观众中,了解他们对自己所演唱剧目的内容、腔调、动作乃至为人处事的反应,群众反应好之处,他继续努力,反之则认真改进和提高。正如大鼓书开场时,艺人们常将观众称为“明公”,而王学荣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是把观众当做“明公”,他是这样认为也是这么做的,在乐亭大鼓界,堪称继承乐亭传统文化的典范。
王学荣从艺多年,演出和创作了大量曲目。其中,有长篇传统书《大八义》《小八义》《儿女风尘记》,现代曲目《破晓记》《艳阳天》《三辈》和《大闹天宫》《吕洞宾砸彩》《包公赔情》《草船借箭》《雷锋精神代代传》等几十个书段。2000年至2010年间,乐亭县文广新局、乐亭电视台为他录制了长篇乐亭大鼓《小八义》和《大闹天宫》《草船借箭》等书段,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乐亭大鼓资料和精神财富。
勤于敬业 精心育人
随着演唱水平的逐步提高,影响逐渐扩大,王学荣成为远近闻名的乐亭大鼓艺人。在此期间,他积极贯彻上级有关指示精神,配合上级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编写演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大鼓小段,如《节约用粮》《只生一个好》《雷锋精神代代传》《董存瑞》等,起到了宣传、教育、鼓舞群众的良好作用。
1972年,他参加了乐亭县曲艺队,常年随队下乡演出。他勤恳朴实、团结同仁,很快成为曲艺队里的骨干,得到了领导的重视。1974年,被任命为曲艺队副队长。
由于德艺双馨,1982年,乐亭县政府授予他“乐亭县文化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994年,获“中国跨世纪人才交流演出”金奖。1987年,日本学者井口淳子记述研究乐亭大鼓艺术,专程来到乐亭,慕名到王学荣家采访,并随他下乡观摩现场演出,对他说唱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回到日本后,将采访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出版了她的曲艺专著,把王学荣的肖像作为专著封页。使乐亭大鼓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传播。
多年的学习演出实践,让王学荣的乐亭大鼓演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积淀越来越丰厚。到了中年后,很多喜爱乐亭大鼓年轻人都找他学习乐亭大鼓。他摒弃了传统的授徒方式,从不以尊长自居,甘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演唱艺术和工作经验整理成教材,毫不保留地倾心传授。30多年间,前后教授的弟子有:王有军、李锡亭、齐秀英、张学文、李秀荣、王素文等,他们都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曾多次参加各级演出与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这些学生之外,优秀大鼓演员戴丽艳、张近平、王晓玲、刘书宇、王兴杰等也都得到过他的精心培养和指导。
进入暮年后,王学荣仍为乐亭大鼓的传承、研究、创新和发展发挥着光和热,初衷不改,还经常向文化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要上级有安排,群众有需要,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群众演唱,为繁荣乐亭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刘文秩,《读乐亭》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