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民风民俗:难忘火炕情缘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倪孟桐     发布于:2025-07-23 11:03:52


读乐亭.jpg

火炕,是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火炕是由灶台、炕体、烟道三部分组成,采用步步高的原理。外与堂屋灶台相连,在灶膛里点起火来,热烟热气就自然地顺着小山墙的两个进烟口(当地称喉巴眼)进入里屋的炕洞,并上下左右满洞穿梭,将整个炕体烧热,然后进入东(西)屋的大山墙(当地称为东大山、西大山)上的烟道,那烟就从烟囱口上缕缕地冒出,整个设计科学,结构、布局合理。

火炕是各类炕的统称,除传统的土坯炕外,还相继出现了砖炕、水泥板炕。三类炕虽采用不同建材,但结构原理并未改变。

土坯炕的炕体是用土坯打造,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原始火炕,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土坯是一种廉价的建筑材料,就地取土,土里加水和泥,和成后攒成泥蛋放在坯模(模具)里,用弓子刮平,双手把坯膜往地上一扣,坯就制成了,工艺简单,一人就能操作。用土坯打的炕,热得快,保温时间长,冬暖夏凉,睡觉舒坦,最受人们青睐。

砖炕,是火炕的第二个家族,史料记载,在我国其他地区早已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砖是由土坯烧的,耐湿又耐压,拉力强,不易断裂。因坯砖的规格相同,打炕的手法也完全一致。现在的炕多是坯码炕洞、砖墁炕面。一铺炕当天拆,当天打,大体用坯、砖500左右块左右。

水泥板炕,是火炕的第三个家族,是现代人的发明。炕体用砖和水泥板混搭,首先在水泥板的接点角下边,垒上几行砖坐,水泥板往上一搭,整个炕面像镶的一层地板。炕洞里空间大了,省工省料又省钱,且操作更简便,多年不用打炕,也不会堵塞,仍然是满炕热量,缺点是,保暖性差,凉得较快。

值得一提的还是土坯炕,它那独特的价值是,土坯历经多天的烟熏火燎,可变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在生产队的时期,为了多积肥、多打粮,一年一打炕,深受农民注重。

打炕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却有点儿技术含量,当时被称之为“四大累”活儿之一,是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活儿。因为打完一铺炕,人的衣服上、满脑袋上全都沾上黑烟子,只有眼球是白的。乍一看,和传说中的小鬼一模一样。我村就有个外号叫“小鬼”的人,打炕可是把好手儿,经他打的炕没有不好烧的。有一次,打完炕弄的是人鬼不分,带徒弟去河边洗脸,在当街却碰上了几个女人。真的是太脏太黑了,其中一个同姓过门不久的兄弟媳妇竟没认出他俩是谁,在他们身后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咋弄得这么脏呀,像个小鬼儿似的。”俗话说“当着矬子别说短话”,旁边的人就赶紧制止她:“别瞎说,那是××,他真是叫‘小鬼’。”这弟媳一听,妈呀,还是得!还说者虽无心,但“小鬼”还是听到了。大伙儿一看坏了,可他回头一看是弟媳,只好忍了,但还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这下弟媳可有点挂不住了,白脸马上变成了红色。再看那“小鬼”回头看的表情,黑脸大眼白牙,怪吓人的,就更像“小鬼”了,结果逗得大伙儿只张嘴却没敢笑出声来。可有人还是说了一句:“给灶王爷干活儿,他哪敢多嘴?”没成想,这句话竟成了口头语,不但大伙儿笑话,我们这些浅薄的知识,还是跟“小鬼”学的呢!

打炕是一门儿学问,传统老手艺既有讲究,而且说辞还多,不同的位置各有不同的名称。虽说书本上无标准,课堂上没人讲,但传统的经验仍启迪着后人,并成了操作准则。无论是拆炕、码炕,统称为打炕。炕有四边,称为炕围子,其它部位分别称为炕头、炕稍、炕前头、炕后头。

炕头,又叫炕头上,紧靠着小山墙,烟火就是从炕头的下端进入炕洞。这儿既是打炕的起点,又是炕的最底点,也是炕面最热乎的地方,热的时间也长。所以人们都爱拿炕头说东道西唠家常,在炕头上睡觉。

炕稍和炕头相对,紧靠着大山墙,是炕的最高点,比炕头稍高。大山墙上下半部设有烟道,是炕的第三部分。烟道要求要抹光滑、严实。烟道的下边(炕面下)叫烟嗉子,嗉子的底部砌成一个臼。这里还有讲究,要在臼的缺口处斜立摆上一块坯(叫迎风坯),目的是防止从烟囱口砸进来的冷风回流,炕洞冒烟(俗称倒烟)。

炕前头,下边是用8行单砖砌了一道墙,叫炕墙子。7行锅台8行炕之说就是指这里。炕墙子一头连着大山墙,一头连着小山墙,上端担着木制炕沿,约10余公分宽,5公分厚,两头固定在大小山墙里头,连成一体更加牢固。炕沿摆放要求向前延伸,担在炕墙子的多一半处,一看,里面露砖与炕泥皮沾连。外边悬空炕沿又出檐。炕墙子底叫炕沿根,又叫炕墙子根。

炕后头和炕前头相对,靠着前山墙,叫炕后跟,又叫炕脚头。炕后跟是放被褥的地方。早上起炕把褥子被叠好放在炕后头,既成全热乎,又便于家人躺卧休息。炕后头的两边角叫炕旮旯。

打炕最关键的部位就是码炕洞,这是火炕的第二部分。概括起来分为:码炕洞分铺、立、搭、墁、抹五层即五步进行,但码洞前要先在炕底垫上一层沙子,主因是沙软、干燥、易于铺坯平整,尔后采用倒退法操作。

铺,就是前顶着小山墙根铺头砖,也叫基础砖。它是一侧面贴着炕墙子根,横向均等地顺铺出数趟,直铺到前山墙根。铺完了这头一排,然后倒退着,趟趟铺到大山墙根。这头一趟,头一排的头砖叫定位砖,是码炕的准绳。砖的摆放是大面朝上,小面对小面,趟与趟的间隔与趟砖同宽,间隔就是烟道(炕道)。说是土坯炕,为什么底层要铺砖呢?因砖耐湿耐压又不易断裂,又能长期使用。

立,这是第二步,就是在每块铺砖的两头各立上一块坯,也叫戳一块。先从定位砖上开始立,立的姿势是大面朝前。这一步不是一次将坯立完,而是边立边操作下一步。

搭,这是第三步,就是把两块坯大面并连。纵向侧搭在两块立坯的上端,看似架上了双梁,将两块立坯压稳了。

墁,这是第四步,就是在两趟搭坯的上端,横向平墁上两块坯,使之三层连成一体了。这一墁,就初见炕洞了。

立、搭、墁这三步分别论述,只是讲了三层坯的摆放顺序,摆放姿式,但码炕洞的特点是环环相扣又相连,虽能分开讲,但操作起来必须连贯进行,一气呵成。

具体手法是:首先在定位砖上立稳两块坯,随即要搭上两块,接着在第二趟头砖又立两块坯,随即再搭上两块,这两趟就是四块搭坯了。紧接着就是墁,将两块墁坯光面朝下(指手工制坯),先后横墁在两趟里手这两块的上端。这头两趟墁完,就是显示出来这两块墁坯只压在了两趟的各一半,而头趟的另一半是紧贴着炕墙子。后几趟都会出现压一半儿的现象。因按设计打炕,最后那一趟的一半则是贴着前山墙了。

这头一排墁完,从上往下抛面一瞧,画面里显现,墁坯压搭坯,搭坯压立坯,上面有了盖,炕道就形成了,正好对照喉巴眼。这就是炕的雏形。下几排就照猫画虎,操作到大山墙(炕稍),然后四边再墁些碎块。这叫找齐,整个一铺炕就码成了(为使炕体结实,很多地方用砖墁面)。

第五步是抹(抹炕面),是最后一道工序。在墁坯上抹3—5公分厚的草穰泥(又称炕泥皮),泥里掺麦秸,以增强泥皮拉力。泥皮不但要拉平,还要光滑结实,第二天还要用粥米汤在炕面上擀一遍,以免有裂缝。烧干后就可铺炕席了。

火炕设计巧妙,里边既有直通的洞,又有左右相对相通的洞,四周还有固定通穴。烟在里边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炕与人类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在没有其它热源的历史时期,人们冷了累了,只要在火炕上躺卧休息,疲劳就会随之缓解。在招待亲友、宾客时,在炕上放好饭桌、碗筷,摆上酒菜,然后互相招呼在炕上盘腿一坐,边吃边唠,兴致颇浓。炕上也是读书工作和娱乐的好地方,八仙桌一摆,大人写作、小孩学习,下象棋、打麻将、游小和,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而我们这些农村出生的人,和火炕最有缘分。从刚一出生,睁开眼睛,就瞧见人间世象,再到爬行、站立,迈出人生第一步;青春、婚姻、生儿养女;到了暮年,瘫倒在炕上,亦是人生最后归宿。

悠悠岁月留印痕,火炕情结60年。火炕,虽是几平米的小舞台,却演绎了人间冷暖,悲欢离合。这可贵的载体,让人们受用了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如今,虽很多人离开了火炕,但仍情缘未了,梦寐难忘。

(作者倪孟桐,乐亭县服装厂原专职副书记)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