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话说蔡各庄第一眼机井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文 发布于:2025-04-10 09:41:45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六个年头,全国掀起了大搞合作化的高潮。
蔡各庄村也不例外,时年初级社发展到2个。第一个初级社54户,由赵印山、赵才、高希三、陆作发、陈维田、李树桐等村民于1952年3月1日联合成立。当时初级社的分配原则是地4,劳6(土地、劳力收益划分比例)。第二个初级社11户。并且在秋后,由蔡各庄、晁庄、高庄、西河槽、范庄、张楼6个村联合成立了蔡各庄先锋合作社(此合作社下设9个生产队,蔡各庄为1、2、3队,张楼为4队,范庄为5队,西河槽为6、7队,高庄为8队,晁庄为9队)。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蔡各庄村的合作化运动搞的可谓是如火如荼。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在1955年的秋后,历时2个月,在蔡各庄洪洪道(洪洪道是村内连接韩坨的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南头道东,也就是蔡各庄村民赵克发(号赵老成)的果园西南角外边打成蔡各庄第一眼机井。虽然它是乐亭县的第二眼机井(乐亭县第一眼机井在新埝村,1954年打成),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当时它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胜过了第一眼井机。机井打成后,县里好多区委组织村干部、学校组织学生来蔡各庄村参观学习。一时间,锣鼓声声,红旗飘飘,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水泵那粗大的出水管戴上了耀眼的大红花,场面可谓蔚为壮观。村民们像庆祝自己的盛大节日似的欢欣鼓舞,个个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啊,这是蔡各庄村开天辟地第一遭,想都沒想过的事情,竟然成为了现实。纯朴善良的村民们,的的确确地见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他们怎能不高兴呢?
因为当时乐亭县还没有电源,所以此井只能以立式锅驼机为动力带动水泵进行农田灌溉。而第一任锅驼机手是二街的青年李长泰。参加打这眼机井的有本村的刘俊和、苑兆明、王洪文、贾仲奎等人,外村的张云(新庄窠村人)、王秀荣(新埝村人)等人。井筒子是本村木工高顺贤在齐家大院攒制而成的。
蔡各庄村第一眼机井打成后,给这眼井盖了一间青砖大瓦房,在井的南边5米处修了一条东西长约3.5里的灌渠。因为当时地面很平整,这条灌渠最高处将近1米。因为本井在洪洪道道东,为浇灌村南洪洪道西边的农田,还修了一段横跨洪洪道约6米长的地下灌渠。1956年开春,蔡各庄村南近400亩地用上了本井。当时的口号是“歇人不歇机,让机井满负荷运转”。
一晃70年了,虽然这眼机井早已不复存在,很多当事人也驾鹤西去,可每当人们提及此井时,蔡各庄村民还是津津乐道,沉醉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作者张文,李大钊书画院秘书长,曾任蔡各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