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电灯亮了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程才实     发布于:2025-04-09 16:11:53


151543010jf2.jpg

电灯亮了。那一刻,世界变得如梦如幻,仿佛一切都充满了美好。年幼的我站在自家的东屋,手扶炕沿怔了好久好久。我长时间望着电灯思忖什么。

那曾经是一个梦,一个曾经极其遥远的梦。那梦起于何时我全然不知,可就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初,在冀东地区隶属乐亭县的一个村庄实现了。自此,位于滦河岸边的那个普通的村庄,每个家里的夜晚都弥漫着桔黄色的光亮,人们的生活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电灯亮了,它改变了这个村庄千秋万代的照明方式,这一点连古代的帝王也无法比拟,因为爱迪生那个时候还没有出世呢。

那应该是发生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那时嫩草正稀稀拉拉点缀着家乡的土地,随风摇曳的杨柳的枝头刚刚长出一些芽儿。记得在拉亮电灯的许多天之前,村里的人们就发现了一些陌生的事情:在这块千万年前被滦河水冲刷过的地方,有一群陌生人与村里的人一起,在春日融融的原野上竖起了电杆,在每家每户的房前拉上了电线,还在村头不远处安装了变压器……他们不停地比划着,朗声地说笑着。他们在进行着一件令人陌生的劳作。

村里的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几只鸟儿蹑手蹑脚地站在了电线上,它们在这个变了的世界上找到自己一个好玩的位置,并且像哨兵一样神气地遥望着远方。与此同时,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拉着自家的灯绳,爷爷奶奶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拉着自家的灯绳。人们突然处在某种巨大的被吸引之中,陶醉了的人们忘记了那些曾经的烦恼——电灯的到来成了他们消除烦恼的利器。

就在此时,村子里出现了一个异常神气、令人异常羡慕的职业——电工。电工穿了一身粗布的劳动服,那夹克就像城里的工人穿的一样。电工远远地同人们打着招呼,他的笑脸比起村里的任何一个人来,都更加灿烂更加潇洒甚至还有点神秘呢。电工是村里最早对电有所认知的人,电工成了村里最早能管控电的人……人们还不时地发现,大家也都愿意同电工打招呼,那招呼声里流露出的还是深深的羡慕。

就在此时,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摇着奶奶的肩:“奶奶,亮了,亮了,电灯亮了!”他的奶奶本来是个盲人,靠着一双小脚从旧社会走到当下,自然从未见过任何形式的光亮。孙子突然醒悟自己摇错了人,想急忙转向端着大烟斗的爷爷。可这时奶奶硬是不肯放开孙子的小手,她对着孙子的耳朵说:“啊,亮了,亮了,我真的看见电灯亮了。”一旁的爷爷笑嘻嘻地说:“孩子,我们都看到电灯亮了。”

就在此时,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学女教师喜极而泣。因为电灯亮了,她的心里也亮堂了。就在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正当学生们上晚自习课时,一个学生带的油灯不慎被碰翻,不但燃着了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还燃着了堆放在他附近生炉子的柴草,闹得整个教室烟雾弥漫,到处都是孩子们瘆人的哭声和喊叫声……性格开朗的小学女教师自此就郁闷起来了。大夫说她得了“煤油灯恐惧症”。

一盏盏15瓦泛着桔黄色光亮的灯泡,成为村子里多数人家的第一代“小太阳”。在村子里开始安电灯的那个年月,农家人并不懂得多大度数的灯泡有多么光亮,只是村里的电工向他们说了句:“安灯泡,就安15瓦的吧。”人们于是便从城里买了回来,大多由当家的男人小心翼翼地安上了。是的,一个15瓦的灯泡,已经胜过了多少个煤油灯微弱的光亮啊。幸福,深深地荡漾在每个人尚显消瘦的脸上。

电灯是爱迪生的一项伟大发明。正是这位遥远的爱迪生先生,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划时代的光明。而几乎百分之百的家乡人,并不晓得爱迪生何许人也呢。然而,电灯亮了,它结束了一个村子历史的梦;而且,在电灯亮了之后,这个村子又开始追逐一个新的梦。

(作者程才实,散文作家,乐亭县毛庄镇北常坨村人,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二级巡视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