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影戏作家高述尧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乐文     发布于:2025-04-09 15:57:17


151543010jf2.jpg

明清以来,乐亭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兴盛,特别是清中叶后,乐亭人闯关东经商开创了辉煌,带动了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乡间的文娱活动也日益兴盛起来。乐亭影、乐亭大鼓和莲花落都从这个海隅小县萌生、兴旺并延伸到冀东、京津和东北广大地区。而起步最早、影响最大的当属乐亭影。乐亭影在兴盛传承过程中,除社会、经济等条件因素外,影卷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随着影戏的普及兴旺,一些热衷家乡文化的知识分子(秀才、诸生)也纷纷投身影戏创作。他们有才华,懂历史,懂音律,创作了大量的影戏剧本(影卷)。其佼佼者当属城北关帝庙的高述尧。

  高述尧(约1792年—1865年),县诸生(秀才)。乐亭影戏作家。后人称之为老高先生。

高先生原籍辽宁省辽阳唐家屯,满族。先祖蟒国吐、蟒国泰,1644年随清军进关。战事平息后,封疆乐亭县城北戴家河一带,为三等皇粮庄头,家族世居于此。

高述尧自幼读书,聪明过人,考中诸生后仕途不得第,遂在家中设馆教书,日课农家子弟。先生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期间曾编撰《唐诗三百首注疏》(道光十五年出版),内容有对错别字的校正,有声律的注脚,还有根据《康熙字典》写的注释。

  先生博学多才,攻经、史、子、集,习诗、词、歌、赋,制艺文章,尤喜读古今小说、传奇故事。

先生性情不羁,为人慷慨好义,乐于助人,关心、同情百姓的疾苦,如有政事与民心相悖,常为百姓鸣不平,如官府判案不公,他敢于站出来替百姓说话。

先生性嗜影戏,酷爱民间说唱,熟稔音韵唱腔。因饱读诗书,精通格律,后参与影卷编撰,并与影戏结缘。先生平日教授弟子,课余编撰影卷,在影戏编撰实践中,他的情结越来越浓,艺术水平不断升华,底蕴才华得到充分展示。

先生怀着高度的社会正义感和爱国热忱,以鲜明的是非立场编撰影卷。由于他富有豪爽正义,爱憎分明的思想基础,对古往今来所发生不公正的事,嫉恶如仇,所以他在编撰历史故事、公案传奇内容的影卷时,立场鲜明,强调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歌颂忠臣君子,孝贤良善;鞭笞卖国求荣、叛逆小人,扣准时弊,正反人物,性格特点,无不精到翔实,观众看后,忠奸明辨,刻骨铭心。先生笔下的忠臣贤孝都是忠君爱国,公正廉洁,刚直不阿,是非分明;英雄豪杰亦是心直性耿,慷慨仗义,侠肝义胆,救困扶危;而贪官污吏却是昏愦残暴,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在先生创作的《二度梅》《三贤传》《定唐》《珠宝钗》《出师表》和《青云剑》等作品里,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先生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影戏作品,被世人誉为影戏的纲鉴,他也成为“乐亭影剧作第一人”。

先生的影戏作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思想性强,内容新颖健康,情节曲折生动,唱词雅俗共赏,再配上艺人们高超的演唱技艺,使剧中的人物情节更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当时,他创作新的剧目后,县内众多影班争相上演,特别是大港史家的翠荫堂班和城西葛家的三义堂班专门演出高老先生编撰的剧本。

先生以高超的文化底蕴,对传统影戏唱词结构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摈弃了一些“杂牌子”,规范了“大、小金边”唱词格律,扩大了“硬辙”(仄声韵)的使用范围,叙事时多用唱格“三顶七”,在传统戏曲唱词格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乐亭影独特的词格风格。更显得戏中人物性格风趣生动,叙事清楚明了。这种独有的乐亭影戏唱词格式一直延续了近二百年,高先生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作的影戏唱词的语言源于生活,词藻灵动优美,脍炙人口,雅而不俗,就是剧中龌龊角色的语言也不“埋汰”。

高先生的影卷作品如《青云剑》《三贤传》《镇冤塔》《二度梅》等长卷,多根据历史小说、演义故事改编而成。在具体情节语言的使用上,他以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巧妙融入乐亭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语言谣谚,使影戏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这些灵动的细节词汇是长期的积累,源泉是生活。如先生为把《二度梅》“观景路”这段唱腔写得生动、有趣,曾骑着毛驴到滦县、迁安去走山道体验生活。当时他所居住的呼家滩有庆丰堂、庆隆堂两大旗地庄头富户,都办有乐亭影班,班里集中了一批优秀影匠,他编写影卷时,经常和这些影匠创作思想,交流心得,重点唱腔还让他们试唱,影卷编成后,首先在这两个班里演唱,有的出子,如《青云剑》《二度梅》等都是长演不衰。乃至人们把唱词都熟烂于心,有的句子甚至都变成了人们的生活用语。当时这一带的民谣说,“庆丰堂的影,不用看,台子搭得高,家伙凿得乱,不是《二度梅》,就是《青云剑》。”在演出时,在场中还专为高老先生备一高坐,专听观众的呼声,倾听他们的意见。他还尤其注重征求艺人们的意见,为把唱词改得既动听又好唱。每写完一个段子,总是让艺人先唱给乡亲们听,唱完后让他们提意见。如《二度梅》第二回唱的蓝面鬼王屠申,杀人放火,上山为寇,后来营救恩人梅魁的公子梅壁,扫除奸党,成了英雄。群众说,这样的人该杀,怎么成了英雄?先生听了群众的意见后,经过认真思考,将屠的身世改为自幼父母双亡,只有妹妹月仙。因一家不平之事,怒杀了一个土豪,尔后昂然出首,鉴于他一腔正义,被梅壁死罪减轻,充配辽东,路上被朋友劫脱,啸聚山林,上山为寇。改完后又唱给大家听,这回大家听了都很满意。所以他写的影卷不但文笔严谨,具有人民性,其故事更是生动曲折,语言简练,而且唱腔也经过艺人雕琢,优美动听。因先生书写的影词都源于生活,流畅、顺口,便于传颂,所以剧目演出后,乡民们纷纷在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传唱,活跃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先生是影戏编撰大师,也是语言巨匠,他创作的影戏文词,都丰富了乐亭的语言宝库,有很多精典语言成为群众传诵的歇后语。乡民们还养成了闲暇时在树荫下、炕头上阅读影卷的习惯。当年,在文化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很多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特别是家庭妇女,却从中受到熏陶、教育,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懂得了道德伦理规矩,丰厚了乐亭人的文化底蕴。当然,有的剧目中也有神仙鬼怪,存在迷信色彩,这也是当时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先生的六部经典作品,在清光绪和民国年间,都曾由上海石印书坊印制出版发行,对于乐亭影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