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远去的大眼车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苏玉志 发布于:2025-04-09 15:54:21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都称为车,如火车、汽车、牛马车、三轮车、独轮车、自行车等。牛马车也叫畜力车。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牛马大车从未变化过,且千车一面,别无二样,都是铁瓦大眼车。其名称皆与其车轮的构成有关。之所以叫“铁瓦车”是因为车轮外缘都包有铁瓦,所以就叫铁瓦车;至于“大眼车”冠名的由来则与其车辐的构成形状有关。自古以来车之轮辐多为以轴为中心的放射状,如出土的古车轮、近代的花轱辘车轮、自行车轮等都是。但大眼车则独辟蹊径,车辐的构成不是放射形,而是采用横竖交叉形的支撑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车轮内就出现了六个较大的空格,人们称之为“眼”,故遂叫大眼车,以区别于花轱辘车辐紧密相间的形态。
家乡农家几乎百分九十九都是这种大眼车,花轱辘车实属罕见。我平生只是童年在姜各庄赶会场时见过一辆,当时人们称它为“小车子”,带有小巧的车篷。据说此车是村北×姓大财主家的。
家乡大眼车的构造,由车排、车厢、车轴、车轮、车辕等部分组成。车排和车辕一体,相当于汽车的底盘,车厢(宽2.4尺)安装在车排上,车排下中部两侧各安一块方木叫“车轧(yà)行”(车钩行),它们中间抠出一个半圆形凹槽,槽的内上部嵌入轴铁,用于轧住车轴。车轴一般长3.4尺,用硬木制成,中间略粗,与车轧接触的部位嵌入铁锏,轴的两端断面呈凸方形,穿入轮毂的方孔内,并以辖固定之。这样,车轧带动车轴,轴在车轧凹槽内转动带动车轮一齐滚动,遂产生动力。
大眼车轮(俗称车轱辘、车饼子)直径一般2.4尺。由一竖(粗)两横(略细)的方木组成车辐,车辐支撑车辋(相当于自行车圈),车辋是由六块弧形木块卯榫咬合而成的圆圈,它的厚度近乎掌宽,外缘覆以铁瓦,铁瓦与车辋的结合方法与钉马掌的工序相似(热接合)。辋侧则钉入两排蘑菇辋钉(钉间3寸左右)以加固和耐磨。
车排两侧是车辕,两根丈一的车辕分设在车排两边,以七根车牚连接在一起。车牚的分布,对正车厢底下3根,间距略大;前后端各两根间距很小(5寸间距)。最前一根车牚前的两根车辕突出部分之间形成一个长方空间,留做套(驾挽)牲口。车辕最前端上各安装一个竖直的木橛儿,叫车犊子,用于拴牲口套具(搭腰、肚带、后鞧等)。车梯子安装在前数第二根横牚中下。这种车滚动起来车轧与车轴之间磨擦力很大,要不断地用油润滑。所以每辆车都备有一只长圆形(似长茄子)的油壶,一般挂在左厢板外侧的后部,内插油刷子,润滑以黑油(棉籽油)为主。总的看这种车虽然结实耐用,但比较笨重,尤其是转弯,刹车时很费劲。
为了满足不同的用处,这种车要有相应的配套件,如拉土送粪备用的粪簾子、冬天赶集卖菜备用的暖簾子、财主家用作婚嫁礼仪备用的大车篷子等。
装上篷子的大眼车当地叫作“大篷子车”。当时流行一段儿歌:“大篷子车咕咙咙,车里坐着个大人种”。大篷子车和小车子,只有像样的财主家才会有,它像花轿一样,必要时才派上用场。这种篷车的车体结构与普通大眼车无异,只是车厢上部外加了一个特制的篷子,用时装上去,不用时卸下来。篷子的形状其前剖面很像一个希腊字母 Ω。制做时先打造一个Ω形支撑骨架,再用涂满桐油的竹篦席子将骨架包裹起来,整体看近乎呈一个圆筒形,筒的内径略大于车厢的宽度,底边长度与车厢压板同(3.8尺),用时与压厢板锁定在一起。筒(篷)的上(顶)部约四分之一处前后适当加长,留出前后“舌头”(前长后短),形成篷的前后出檐。内部再配上车帷子和车帘子,车篷子就打造成功了。不过,大篷车须配高大的骡马驾挽,老牛和毛驴显然是不匹配的。当时,大篷子车与小车子均属豪华型,不怕风不怕雨,冬暖夏凉,相对讲比较舒适。说“相对”是因当时的大车都得循着车辙(车轱辘渠儿)行进,而车辙多处是凹凸不平的,篷子车走起来照样颠簸,所以就有了“大篷子车咕咙咙”的歌词。
俗称小车子的花轱辘车在当地很少见,它看起来小巧精致,篷子的形状很像一个倒写的 U 字形。车内容积狭小,车辕与大眼车同,但车轮的车辐是放射形,与大眼车不同之处还有,其车轴是固定在车轧上,车轮在车轴上转动,即轴不转,轮转。所以它转弯比大眼车灵活得多。除车辐是放射形外,车辋木块儿构成也比大眼车多3块,共9块。它的内外装修和装饰比大篷子车更精致,边角突出部多包以铜饰,还可以安装玻璃。主要用于小姐贵人们探亲出游时乘坐。前述在庙会上遇到的那辆小车子似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由于被战争风云笼罩,一切都处在萧条中,驾挽那辆小车子的不是骡马而是一头大黑牛,虽然块头不小,但看起来还是有些不伦不类,特别是小车里钻出来的不是小姐靓女,而是一位肥胖的老头儿,他圆嘟嘟的脸庞,冠着一顶泛着光亮的黑缎子帽头儿,挪动起来似显沉重,免不了让人怀疑,他这种体量进出精致袖珍的小车时是否会遇到麻烦。
那时村里只有大眼车,胶皮轱辘车和自行车也很少见,在我村只各见过一辆:前者是后东荒庄一个拉脚的专业户所有,所谓“拉脚”就是现在说的“跑长途”,那时专门招揽当地“上关东”的长途客人,因为当时当地上关东都要渡过北大河(滦河)到昌黎县城去登火车,七十华里的漫漫长路,坐胶皮轱辘比大眼车快多了,所以出远门首选大胶皮轱辘车。至于自行车,当时简称“车子”,限于当时农村的路况,通行很不方便。所以大李庄某富户所有的那辆车子,只能供他家的少爷们在打谷场里转游几圈,如此而已。
世事沧桑,国家在变,家乡在变。如今家乡的交通工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眼车已经见不到了,诚如《县志》所记:“七十年代末,家庭普遍有了自行车。近年交通工具还有摩托车、三马儿、拖拉机、汽车,步行出门的已鲜见(了)”。
(作者苏玉志,乐亭县姜各庄镇北沙崖人,蚌埠坦克学院原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