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回望:致敬《读乐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读乐亭》编委会 发布于:2024-10-15 15:10:30
《读乐亭》20岁了。
20年前,县政协原主席徐兴信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余热生辉,热心乐亭文化研究事业。他和县内一些退休的老同志及文化战线的前辈呼景山、何宗禹、刘庆文、刘文秩等发起成立了乐亭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读乐亭》。20年来,在人员更迭、办公地点多变、办公条件简陋、办刊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研究会和《读乐亭》编委会成员以记写、研究、宣传乐亭为宗旨,秉持初心,默默耕耘,形成了一批在县内外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乐亭具有重要影响力地域文化品牌。
回顾20年《读乐亭》成长的历程,从起步发展到长大成熟 ,它所迈出的每一个脚步,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令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打开记忆的闸门,梳理一遍成长的脉络,它所走过的每一步至少起到了“记写乐亭,留住乡愁;以文为媒,联谊乡情;赓续文脉,凝聚乡魂”的作用。
记写乐亭,留住乡愁。20年间,《读乐亭》共出版80期,刊发各类文章2400余篇;编纂增刊和文集20部,辑录文章千余 篇;承担文化专题研究项目编纂民间艺术和史料专著14部。以上出版资料,总计文字量2000余万字。细细读来,从字里行间,都能设身处地的感到乐亭历史演进的步伐,地域文化的魅力,家乡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新貌。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徒增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热情。
以文为媒,联谊乡情。20年间,《读乐亭》会刊辑印20多万册,每一册我们都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宣传乐亭的专刊。同时,通过政府网站、新浪博客建起网上《读乐亭》,与县电视台合办《走进乐亭》、《说乐亭》栏目,扩大影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天南地北乐亭人的信息,作为发放《读乐亭》刊物的对象,先后联系县内外的读者、作者3000余人,建立读者群和作者群。他们当中有政界的高级干部、军界的高级将领、科技界的泰斗、商界的精英,总之,凡是县内外的乐亭英才都是《读乐亭》联谊的对象。通过《读乐亭》,以文会友,寻觅乡情,缔结乡缘,强化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进一步增强乐亭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20年间,先后有100余位在外工作的乐亭人给《读乐亭》投稿,有很多具有史料价值,有的还被专业研究机构采用。也有很多乐亭在外工作的人士纷纷寄语乐亭,为全县工作提出众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经济建设牵线搭桥,这些都是乐亭人情系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使然。
赓续文脉,凝聚乡魂。20年间,乐亭文化研究会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县内各项活动,参与文化建设助力文化服务。承担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文化研究项目,协助县博物馆、呔商馆、英才馆陈列布展,配合参与美丽乐亭园林建设、旅游开发、城区公园文化景观设计、城区文化改造项目等活动。挖掘文化特色,擦亮乐亭名片。提炼乐亭文化的特色,为乐亭擦亮“大钊故里”、“院士之乡”、“将军县”、“呔商故里”、“冀东三枝花”新名片提供了大量详实资料。提炼乐亭精神,铸造乐亭之魂。将乐亭人急公好义的历史传统、慷慨悲歌的燕赵气质、务实坚韧重信守义开放包容求变创新的呔商精神、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与大钊精神深度融合铸造了乐亭之魂,为乐亭建设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部自然发起产生于民间的文化专刊《读乐亭》能够走过20年的历程,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已被广泛认同,它不仅填补了乐亭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对乐亭文化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对此,我们不得不心生敬意。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专著、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凝聚着编委会人员的心血和汗水,20年间,编委会人员几度调整,有的同志也离开了人世,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编辑人员都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他们的这种情怀始终让我们心生感动。
我们不能忘记,在《读乐亭》成长的过程中,县领导多次到场进行指导,在办公场地、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外工作的乐亭籍的成功人士和县内企业家多次提供赞助;一大批作者、读者积极参与,长期坚持写稿、投稿、评稿,为刊物的开办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可以说,有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才使《读乐亭》走得更远。在此,我们也衷心的说声谢谢。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乐亭正在迎着新时代的步伐阔步前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我们《读乐亭》紧跟时代步伐,继续以记写、研究、宣传乐亭为宗旨,刊写大量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文章,也衷心希望作者、读者一如既往支持编辑工作,使《读乐亭》走得更远。
乐亭是一部写不尽读不完的书,《读乐亭》将不负使命。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