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廿年回望:难以割舍乐亭文化情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文秩     发布于:2024-10-15 15:08:32


读乐亭.jpg

也许是命里注定,自幼就对乐亭文化饶有兴趣,尽管在人生旅途中几易其业,命运多舛,但却始终与文化丝丝缕缕相连,扯也扯不断。

2002年,时任乐亭县政协主席的徐兴信邀我到政协整理、编撰乐亭大鼓书段和乐亭皮影影卷。既然县里的政协主席都这样看重我,哪有不应之理,所以我就怀着一腔热情,开始了两门乐亭戏曲艺术书稿的整理编撰工作。

徐兴信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怀支持下,于2004年3月15日,组织热衷乐亭文化、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呼景山、何宗禹、刘庆文和正在编撰戏曲文稿的我,成立了乐亭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会刊《读乐亭》,共同携手开启了乐亭文化的挖掘、记写、研究、宣传工作。

乐亭文化研究会以《读乐亭》为平台,多方联系县内和全国各地以乐亭籍为主的学者、教授、党政军各级领导和文艺爱好者,建立了作者队伍,凡是参与文化研究、撰写文章的都吸收为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员,并由此成为乐亭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加强研究会领导,还设立了会长(徐兴信)、名誉会长(县主要领导)和理事会(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

起初,我们5人蜗居在原广播电视局旧址的广播室里,办公使用过去桌椅板凳,放置文件利用电视台用过的条案、书橱和从有关单位找来弃用、尚能使用的办公用具,电话、微机乃至纸张、笔墨都是靠资助来解决,下乡采访需要的车辆也是借用,真可谓是白手起家。可喜的是,从县领导到相关单位对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都是大力支持,有求必应。特别是企业家李晓泊,多次为研究会购买办公用具,包括电脑、柜橱、桌椅,乃至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的一应消费等项也是慷慨相助,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

社会进步了,办公也现代化了,用笔、用纸写文章,看稿件也已跟不上形势了。就编辑《读乐亭》来说,收、发、整理、修改稿件不能只会用笔、纸,还必须要学会使用电脑,用电脑首先要学会打字,五笔也好、拼音也好,需要从头学起,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可徐兴信会长要求我们要学会才会跟上形势,他还特意买来五笔速查词典,硬是给我加大压力,要求我必须在短期内学会。既然工作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学习电脑。首先攻破的是打字这一关,结果,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打字技法,再经一段时间操作实践,就运用自如了。随着工作逐步深入,其它如栏目设置、版面安排、配图、校对等编辑业务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万事开头难。文化研究会从无到有,再到县内外有了一定影响,我们5 个老朽倾尽全力。特别是会长徐兴信,县内跑、县外联,高站位把握研究方向,拟定研究课题,整理撰写稿件,千方百计筹款排版印刷,花费了大量心血。办公地点,几易其址,经费筹集,东求西找。我们这代人是具备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的,尽管办公条件差,但大家对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却十分满意。我们5人除徐兴信主席,呼景山副县长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我和何宗禹、刘庆文本来就是文友,对写作、文字整理还算内行,因而研究会一成立,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大家都进入了暮年,很高兴能在一起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大家在这样的办公环境里也是热情洋溢,其乐融融。可谓是:苍翁五老卧清斋,苦雨凄风情满怀。

那时候,文化研究会虽然条件有限,但大家都能够克服困难,坚定乐亭文化研究的信心,经常坐在一起商讨交流,主要研究议题有:研讨乐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乐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教育、文艺、农业、工业、商业领域中的文化特点、发展变化、经营理念等,深入进行学术交流;在历史发展中影响诸多文化领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重点收集、研究、编写《读乐亭》的内容、题材和乐亭这方水土的变迁与开发,乐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近900年的建县史,包括移民乐亭,百年商史,璀璨文化、峥嵘岁月、重教兴学、农业发展、依港兴县、历代名人及乐亭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等。为做好上述工作,我们几位老同志,利用多年积累的文化知识,各自选定研究课题,对于不足之处,以不同的方式搜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去基层走访知情者,组织座谈,互相切磋交流,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徐兴信、呼景山、何宗禹三位资深老同志,阅历丰富,人脉广泛,知识丰厚,在文化研究工作中甘于发挥余热,为乐亭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使《读乐亭》里的文章史料、内容力求准确、详实,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乐亭的过去和现在,广泛联系、充分发动县内外熟悉乐亭人文历史的乡亲、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加入到乐亭文化研究队伍里,我们利用电话、信函进行联系、沟通,很多在世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乃至外地、邻县文化艺术界的同仁闻讯后,纷纷予以回应,积极根据自己所经历、所了解的乐亭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提供线索,撰写文章,有的盛情相邀研究会人员前往实地考察,甚至还提供资金、实物,并表示愿为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乐亭文化研究助力。在这些人中,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素文,省、部级干部章明、桓玉珊、罗植龄、杜晶一、白石、李惠仁等;军级干部佟宝存(中将)、赵荣璧(少将)、郝万明(少将)、刘书忱(少将)、梁新如、苏玉志、王如炎、李默、李志成、常永祥和老战士白信光、傅杰全等;院士李季伦、王颖;文化艺术界人士葛翠琳、史树青、李汝良、刘荣兴、赵大民、宋国生、陈文通、于天祜、赵刚、李家福、张同吾、王祥之、王利军、景伟、杜锡瑞、陈巨昌等。记得吉林省职工疗养院原院长、吉林省总工会主席王明德夫人付朋秀在回家探亲时,还拖着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残体专程到研究会看望,畅谈《读乐亭》的作用和体会。很多县外游子通过《读乐亭》对故乡历史文化、建设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纷纷表示,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情、其景十分令人感动。原刘石各庄刘家后人刘益旺主动与研究会联系,寄来了自己在益发合从业经历资料、刘家庄园的照片和介绍关于刘家、乐亭人在东北经商的人物、发迹历程的音像资料;曾任过益发合商号会计,九十高龄的刘维屏老先生闻讯乐亭建立文化研究会,特意从北京发来信函介绍当年益发合商号的经济、效益规模,以利故乡进行百年商史研究。身在唐山的离休老干部田乃耕,建国初期是县政府秘书,当时他拿着全县仅有的一部德国名牌照相机,拍了很多政府机关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听到家乡成立文化研究会,办起了《读乐亭》,立即将自己这些照片悉数提供给文化研究会,成为文化研究珍品。

《读乐亭》出版后,定期邮寄给全国各地游子,他们收到会刊,立即通读,并来电来函对研究会表示感谢。在来信中,他们热情洋溢地说:“多年离家,看到了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很是高兴。”有的说:“通过《读乐亭》,让他们重温激情岁月,听到了家乡奋进的脚步,太感动了。”也有的打电话,当电话里听到熟悉的乡音,双方都激动万分,在电话中读历史,谈工作,说往事,唠家常,从古到今,千头万绪,说起来没完没了,是故土乡音将两颗心连在了一起,这是双方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通过发送《读乐亭》,许多老同志撰写回忆录、记写文章,印发后立即寄给文化研究会。还有几位昔日老战友、老同学已多年失去了联系,却在《读乐亭》的文章中发现,欣喜异常,立即就向文化研究会索要联系方式,使他们在晚年又取得了联系,他们高兴地说:“失去联系多年,是《读乐亭》让我们故友重逢,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可真大呀!”文化研究会使我们与县外游子建立了友谊,《读乐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珍贵读物。用他们的话说:“多年离家,人老了,回不去了,就是想听听家乡的声音。”是啊,乡音、乡事,游子故乡情深啊!

在春节时期,县里组织人员到京津等地慰问老革命前辈时,有时还特意带去《读乐亭》作为礼物赠送给这些老前辈。他们收到后,感到非常亲切,高兴地说:“给我们送《读乐亭》太好了,这精神的东西比物质还有分量!《读乐亭》传承的是咱故乡的文化,是乡情、亲情,不可不读。”

《读乐亭》编辑出版后,建立并不断充实颇具规模的作者队伍,其中有文艺干部、报刊通讯员,大多是业余作者,甚至还有专业作者,如唐山市区的长正、张劲驰、唐向荣、张学新,秦皇岛昌黎的董宝瑞等;县内有张墨瑶、马砚田、王泰祥、周德善、王占连、李荣亭、孙绍棠等老同志。随着《读乐亭》辑书在县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钟情传统文化、热爱写作的老同志陆续加入作者行列,如曹运芬、李勤、王润民、陈士元、宁舍、刘梦钊、刘汝宁、赵志文、周景宝、刘和、巢书林、谷德新、井伯庸、李德华、李士成、张淑艳、张亚梅、崔益龄、齐平等老同志;也有王应荣、李秀春、韩瑜、耿湘春、刘凤敏、刘江涛、檀咏、安景刚、耿绍学、阴鹏鹤、杨艳环、刘义侠、王立娟等青年作者。他们文化底蕴丰厚,工作经历、写作经验丰富,干事勤恳敬业,都是《读乐亭》辑刊的中坚力量。这些作者们将其作为文化阵地,自己就是战士,甚至视《读乐亭》为“家”。2012年,乐亭文化研究会在县委老干部局召开成立8周年座谈会,家住昌黎县皇后寨的老作者周德善清晨就骑着自行车飞驰近百里(绕路姜各庄)提前来到会议室报到,当时,提前到场的都是七旬以上的老同志,这让与会的年轻人无不感动、汗颜。

在这些作者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干部,最多的是退休教师。平时,文化研究会加强与这些会员的联系,他们和《读乐亭》有了联系后,经常来到文化研究会,与编辑们共同探讨、拟定所写文章题材,交流写作经验,然后集中精力把自己所经历的、所了解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人和事撰写成不同形式的文章,发表在《读乐亭》辑刊上,真可谓“师友贤哲来聚首,卧居清斋唱大风”。乐亭文化研究工作有了这些贤哲们的热情参与,不仅使乐亭历史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承,亦使《读乐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我们驻会的几个老同志根据文化研究需要,不辞劳苦地到县、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多次下乡去海湾、坨岛、港口、河口、工厂、企业、工地、乡村、文化遗址、旅游景区等处考察、采访,有文物古迹、建设项目、英模人物、工农干部、退役军人、教师等,甚至还有百岁老人。通过采访,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积淀了底蕴,对乐亭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因而,逐步理清了乐亭历史发展脉络,陆续拟定文化研究课题,拓展《读乐亭》栏目内容。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经过整理、筛选,写出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研究报告和重点文章;纠正了现存史料中(先人们在编撰志书时,由于受信息、资料来源等方面的限制)出现的一些谬误;填补了乐亭重大历史事件中遗漏的人物、缺失的情节;对有关乐亭地方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等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读乐亭》这本承载乐亭历史文化责任的小册子享誉县内外。

从2004年诞生到2024年20年间,文化研究会以《读乐亭》为主体,先后收集整理、编写出版著作20余种(含合订本、增刊、专集等);其中辑刊《读乐亭》79辑,近20万册,各类文章2400余篇,近800万字;印制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专辑3万余册,内容包括乐亭的地理、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和建设发展,涵盖乐亭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农业、商业、工业等领域,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内容。这些图书资料,对乐亭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读乐亭》刊载文章,本着记写、研究、宣传宗旨,以“古为今用”为原则,撰文立意,强调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如实反映乐亭地灵人杰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历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对乐亭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的挖掘和总结,主要有: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及老一代革命家李运昌、李葆华、阎达开和革命英烈赵先有等的光辉业绩;考证了乐亭历史上的建县年代;滦河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和移民记忆;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乐亭农业的发展历程;近代史上乐亭教育成果;科举时代乐亭籍57位进士名录和重点业绩、故事传说;挖掘、整理了乐亭各历史阶段中上颇具影响的重点人物事迹;百年经商史,“老呔帮”闯关东和商史人物的显赫业绩;乐亭籍两院院士、将军、省部级领导干部名录、重点业绩;不同领域乐亭籍精英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对国家建设发展作出辉煌成就;文学艺术界骄子的风采;具有乐亭特色的民俗、民风;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等。这些文章,既留下了一批历史的资料,又给今人及后人在建设乐亭、发展乐亭的实践中以启迪、借鉴和警示。一些文章资料还被编写史志选用。

文化研究会还利用所熟悉和掌握的乐亭人文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先后帮助乐亭县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协助乐亭电视台办《说乐亭》栏目;参与策划县政协编撰《天南地北乐亭人》、县委宣传部编撰《呔商之路》等;负责为县旅游局出版《诱人的乐亭》一书撰稿;为县新城建设提供文化装饰建议;协助相关部门出版图书专集等。上述工作的参与和建议,为乐亭实施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年来,文化研究会在每个节点都会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会议。2005年,在县招待所礼堂召开了由县主管领导和全县文化工作者参加的《读乐亭》创刊一周年总结大会。此后3周年、5周年、8周年、10周年、15周年、20周年都适时组织召开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研讨会、座谈会和文化联谊活动。特别是在《读乐亭》创刊十周年之际,召开了由县主要领导参加的庆祝大会,并特邀请了县外政界、文化艺术界人士。县外相关人士还发来文章、诗词、题辞表示祝贺。我还有幸得到了中共乐亭县委原副书记、京唐港务局党委副书记赵凤君为我书写的《陋室铭·读乐亭十年》“读乐亭十年,文秩先生功不可没,录此文以表敬贺。”的条幅。

白驹过隙风云过,苍天无情人有情。让我们痛心的是,在20 年间,很多前辈贤哲先后仙逝,在此,表示深切缅怀,并对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形势的发展,乐亭文化研究会后继力量不断充实,先后有习洪业、赵连城、张久胜、安继业、范宏丹参与乐亭文化研究和《读乐亭》编撰工作。2022年,80高龄的徐兴信会长退居二线,由张瑞宁和王海静继续负责开展工作,并调整组织规模,开拓研究视野,发动业界精英,编写文化专辑,加大对乐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与宣传力度。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乐亭文化研究工作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树长青,花更艳,愿《读乐亭》越办越好。

文毕,附小诗:

十六字令

天,日月星辰照宇寰。倏忽老,双十一瞬间。

天,冬去春来几循环。汝不朽,叹吾鬓已斑。

天,昔日贤哲谈笑间。君驾鹤,清斋恋旧颜。

天,舞墨挥毫拨键盘。从头越,群英续新篇。

(作者刘文秩,《读乐亭》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