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骄子:南下干部杜晶一的深情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徐兴信 发布于:2024-10-15 14:18:50
上世纪60年代,我离开广西老家,跨长江,过黄河,进京求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伟人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工作。80年代初被选进县委领导班子,任常委兼宣传部长。1991年4月,有幸与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的杜晶一结缘。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冀东南下干部,当时夫妇二人回乐亭老家探亲,我们一见如故。杜老和我出生地北天南,扎根天南地北,浓浓双重乡情格外亲切。他24岁就任县委书记,资历深、职位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夫妇俩却称呼我和爱人为“兄弟”“弟妹”。1993年,杜老升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们之间的联系依然亲切。俗语说,得好友如星月,我深深敬佩这位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为壮乡广西做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干部。他远在南疆,挚爱家乡,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他回忆家乡的散文和回乡诗词,真切感人,令人难忘。期间,乐亭县委、县政府聘请杜主任为县文化顾问,他热心指导做好地方宣传工作和文化研究,鼓励办好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刊《读乐亭》。他写道:“学着《读乐亭》,心中泛起甜甜的乡情”“导向正确又通俗易懂”“颂扬李大钊,传承优良传统;纪录乐亭历史,记录乐亭风土人情;宣传乐亭大地腾飞,宣传乐亭人杰地灵”“作为一个乐亭人,不断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享受着光荣”“这是故乡和在外地工作人员的桥梁,是和他们联系的一条红绳”。杜主任的话语激励着县内外的乐亭读者和作者。
我们理解杜主任长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的心情,多年来坚持用各种方式,不断向他传发信息。为了满足年高九旬的杜主任了解家乡的需求,我同他的儿子杜锡江配合,连续用微信信息,把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传承李大钊精神,建设滨海强县的一个个喜讯传给老人家听看。卧在床上的杜主任脸上露出笑容……
2022年7月27日,杜晶一同志在南宁逝世,享年91岁。党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壮乡人民和故乡人民同悲痛。乐亭县委、县政府代表全县人民发唁电悼念:
杜晶一同志忠于党的赤诚之心、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学习和怀念。
在沉痛悼念杜晶一同志的日子里,我沉入深深的回忆,于是执笔再现他令人魂牵梦萦的身影——
愿化作一朵浪花滋润右江大地
杜晶一,曾用名杜彦荣。1932年2月生于乐亭县杜小口村,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作为革命老区冀东南下工作队队员奔赴广西,在右江革命老区百色工作31年。
晶一同志在《右江颂》诗中写道:“江边的一草一木,时刻拨动着我的心房”“我愿化作一朵浪花,滋润着丰收的大地”。这是他对革命老区百色感情的表达,是多年来矢志不渝为之努力奉献的流露。
百色老区是当年邓小平领导起义的革命圣地,又是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为了改变这里的面貌,发展经济,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晶一同志呕心沥血,带领干部群众奋战了一年又一年。
水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50年代,县里建了斩龙颈、江风等水库,但缺少水源,常常形成“干库”,干旱年头,庄稼十种九不收。这个县的农民群众至今不忘,是县委书记杜晶一和县委一班人亲自率领两万民兵,日夜奋战,把水源充足的福保河水引进了江风水库和斩龙颈水库,干旱的农田得到灌溉。
田阳县南部是大石山区,很多土地挂在石山的斜坡上,常年被雨水冲刷,表土严重流失,很多地块无法耕种。晶一同志担任田阳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县委一班人深人山区,连续调查许多地方之后,明确提出:石山地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彻墙保土,同时建水池储水。他亲自带领工作组,来到有名的穷地方巴别大队蹲点,取得经验,推广典型。石山地区搞了保土保水工程,单产比原来高出数倍,群众生活大为改善。
百色地区经济落后,自然灾害多,经常需要抢险,晶一同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他任百色地委副书记时,百色县四塘公社百兰大队的公路在一次特大暴雨中出现多处大塌方。这是通往水库的必经之路。由于洪水暴发,库水猛涨,随时都有塌坝的危险。如果坝垮,下游村庄和农田将遭受巨大损失。晶一同志受命前往指挥抢险。他身背水壶,手拄木棍,光着脚,走在泥泞的路上察看情况。他一边指挥一边做思想工作,连吃饭都坐在推土机上。深夜,他带一同志摸黑往水库走去,摔倒了几回,一次次爬起来再前进。路修好了,抢险物资及时送去,水库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避免了场大损失。
晶一同志时刻把帮助山区人民脱贫放在心上。多年里,他跋山涉水,入村访户,了解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1979年春天,他担任百色地委书记期间,从田东县往德保县检查工作,路遇瑶族群众排队买救济粮,听到穿着破烂的群众哭诉,牵动了他的心。他让司机掉转车头停下来,请瑶族同胞引路,爬高山走山沟近三个钟头,来到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目睹前几年政府给村配备的发电机,因没钱买油而电灯停用;有的纹帐、被子破烂不堪。过去一直靠政府救济,30年过去了仍然自己还没办法解决。晶一同志既难过又内疚,于是赶到德保,和县委一起研究决定:立即向这个瑶族村派工作组,把“输血”改为重点帮助“造血”,真正改变群众困难的状况……
一个个业绩记在百色的史册上。
一件件大事留在百色人民的心里。
在晶一同志心中留下的是对右江山水深切的爱。1994年9月,他重返百色,重回右江边,为“十年一瞬间,右江变新颜”欢欣鼓舞;见了“多么熟悉”的浪花、轮船、竹木森林、群山、稻海、蔗林、河谷、平原,激情涌动。随行人都被晶一同志的真挚感情感化了。
在热土地铸就的真情
1949年,17岁的晶一同志随队伍到了广西。
从此,他的经历就是一本写在壮乡的革命战土故事书。他在百色的山山水水间,冒着生命危险打过仗,挨过饥饿,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冲击……晶一同志在艰难困苦奋斗中,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留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横县邓圩乡,有晶一同志难忘的回忆:1950年初,北区一带土匪暴乱,身材瘦小的杜晶一装扮成牧童,去青桐乡向领导汇报情况,和队伍一起与土匪遭遇。战斗中,他身边的同志牺牲了,敌人用机枪扫射,子弹在他身边不断击起一股股土烟。他死里逃生,又同县委领导失去联系,摸黑夜带领3名同志潜入村子,干部和群众在枪声中迎接保护了他们。
晶一同志出身贫苦人家,吃苦耐劳。但是,他的身体还是在土改的艰苦环境中留下病根,事隔40多年,他的脾脏仍存顽疾。
1953年,身为百色专区土地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晶一同志,带几十人的队伍到田林县搞土改复查试点。他进驻的风洞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人人衣服破烂,家家是几口人盖一条破棉被,吃野菜,喝玉米稀粥。他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开会到深夜。有时工作还得赶十多公里的路,饿得难受时就上山摘野果子吃,结果常常便血。通信员见晶一同志又累又瘦,十分心疼。有一次偷着烧熟一个玉米要他吃,却受到晶一同志的严厉批评,通信员委屈地哭了起来。营养不足,又多次患疟疾,晶一同志的身体越来越差,领导让他休养,但工作正需要他,他不肯离开岗位,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最后终于得以完成土改复查试点工作,并取得经验指导全地区。
晶一同志长时间住在农家,和群众同甘共苦。1952年到贵县山珠村搞土改时,他和村民根子、凌亚二同劳动,同盖一条被子,同吃一锅木薯稀饭。晶一同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和凌亚二一家结下的深厚情谊。
晶一同志常常深入农村,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田东县西游屯的群众至今记得,35年前县委书记杜晶一在村里蹲点,教育和帮助他们把光秃秃的村子周围绿化起来,栽上相思树和柠檬桉;请来打井队,在村中心打了一口深水井,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帮助改变放“野猪”和无厕所的不良习俗,修圈养猪,建村中和路边厕所,既保护环境卫生,又积肥……晶一同志和群众心连心,群众爱戴杜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他挨整,西游屯的群众没一个批斗杜书记的。1969年,经过批斗的“走资派”杜晶一,被一个女售货员组长带派到一个生产队蹲点。他每天和群众滚在一起,群众有话跟他讲,有情况向他反映,把“杜书记”改称“哥老杜”,连房东那5岁的小女孩也那么叫个不停,多么亲切,逆境中的晶一同志心里暖融融的。
晶一同志在百色地区长期工作期间,还碰到另外几次生命危险,翻车受伤、毒蛇咬伤,几乎丧命。每次都是党组织和干部群众救了他。晶一同志的生命与广西和右江革命老区紧紧联在一起。
痴情学习
广大干部群众称赞晶一同志有领导水平。他的演讲富于文思才情,干部和群众都很爱听他的讲话和做报告。一个当年参加修德保县公路的田东县的同志还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晶一同志刚“解放”,被派去修公路,担任筑路民兵营长,他向数百名田东县民工做了一个动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为田东人民争光”,打动着民工的心,焕发起民工们的热情。大家为“下台”的县委书记热烈鼓掌!
这同他勤奋好学,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有直接关系。
晶一同志从小聪明,热爱学习。他初中没有毕业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珍惜学习深造的机会。1983年春,组织安排年已半百的晶一同志上大学。他把自己比作花园中的一株幼苗,“要努力吸收园丁浇灌的养分”;他渴望求知,把自己比作“狼吞虎咽”的雏燕。他在大学里,克服年龄大和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困难,处处以一个普通学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作息、听课、做作业、参加考试。他从来没有缺过课,即使生病患重感冒,也坚持听课完成作业。他连续被评为优秀学员。
晶一同志一贯爱学习善应用。粉碎“四人帮”后,他参加了1977年中央党校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受训后到百色大刀阔斧拨乱反正,领导全区干部和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投入建设中心。他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数年,坚持笔耕不辍写出《新时期宣传工作探索》专著,《学邓选换脑筋》《领导班子要互通信息》等论文,都是晶一同志担任高级干部之后的学习体会和经验总结。晶一同志始终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身为高级领导干部,职责重大,事务繁忙,仍在工作之余创作出版一批文艺作品。我读过杜主任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没有红烛的婚礼》《右江浪花》《小雨》《洁晶集》和电影文学剧本《黄县长》(合著)等,他对壮乡社会文化生活的升华,充分体现作者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高尚文化素质。
两心相印印壮乡
晶一同志和谷洁心大姐是结发夫妻。1949年,新婚后的晶一同志瞒着妻子报名南下。1951年,洁心大姐毅然来到广西,从此两人在革命的道路上不分离。
从我认识他们的那天起,就敬佩这对令人尊崇的伴侣。
夫妻一件件感人的事被人们称颂着。
1990年,晶一同志因患肠疾手术,住院半年之久。谷大姐始终守护在旁,有时40多个小时不能合眼。机关的同志担心她累倒,派人去医院换她休息,她放心不下,怎么也不肯。他见她受累而痛心,感叹“久病床前有‘孝’老伴”。
1994年,洁心大姐身上出现大片红斑块,奇痒难忍,抓痒后又疼痛难忍,住院5个多月。晶一同志为了不给司机添麻烦,每天自己步行横穿几道马路到医院看望谷大姐。离开时,她每次都送了一程又一程,然后站在路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路上车多人多,她担心他的安全啊。晶一同志呢,每次都是一层泪花挡着双眼,不敢回头看洁心大姐一眼。广西人爱唱山歌,此情此景,让人分明听到画外音就是那情真意切的情歌。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这是晶一同志和洁心大姐相互间很珍惜的两句话。这两句流传在河北老家的话,伴随着他俩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壮乡,走过患难与共的人生历程。
至今,他们珍藏着两张1950年寄给各自心上人的相片:一张,年轻的晶一同志身背驳壳枪;一张,俊秀的洁心大姐头上垂着两条辫子,照片背面写着“晶一:收下吧,这是你身边的爱人”。夫妻双双从宾阳,去百色,去田东,去田阳,又到百色,后到南宁,辗转在壮乡的山山水水间;经历清匪、反霸、土改、合作化、“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时期。苦辣酸甜吃尽,风风雨雨经考验。
克服贫困山区生活中的困难,给他们留下共同的记忆。
“文化大革命”中妻离子散,他们相依为命渡难关。
新时期,肩负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重任的晶一同志夫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携手谱新篇,继续为壮乡做贡献。
我高兴记下他们一生“献了青春献子孙”,十分有意义的两件事:
两人结婚47周年那天,在全家人的掌声中,晶一同志把宝石戒指戴在洁心大姐的手上。
两人结婚五十多年后,晶一同志和洁心大姐弥补当年没拍结婚照的遗憾,把两人年轻时的单人相片洗印在一起,永远留念。
(作者徐兴信,乐亭县政协原主席、乐亭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