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情:情系“戴家河”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范奎成 发布于:2024-10-15 11:06:53
戴家河是连接东、西滦河的支流。据《乐亭县志》记载,一个叫戴永清的船工,在连接东、西滦河支流上摆渡载客为生。船钱客人随喜,多少不限,凑巧客人没带钱也照常坐船,有一搭没一搭。就这样几年中积攒了许多人脉。后来,载客中遇风浪将船打翻,为救落水客人,溺水而亡。其妻宋氏守节34年而终,宋氏勤于纺织,乡里敬服,为纪念戴氏夫妇,沿河道诸村自认村名均冠以戴家河,以示敬意。
由于滦河改道东迁,戴家河被湮灭。到建国初期,除部分河段有水,大部分河段已经干涸。到1976年地震前遗迹可见,经过“农业学大寨”,大规模平整土地,遗迹不可辨认了。至于戴家河各村,由于社会发展区域变更、人口变动,有的村庄没有了,有的扩大了,戴家河的名字也被人们逐步淡化,除戴张庄为了区分于井张庄、馒首张庄,还保留戴家河的“戴”字以外,戴家河也就很少有人再叫了。
戴家河在没有大型水库之前,能有效防止滦河泛滥塌河。杨洼子村原来是一片洼地。在范庄村北,小河村西,小圣庙村东,张家房子村南,就像一个天然的大水库,杨洼子村由来因此得名。小河村分东、西两个自然村,就是因戴家河穿村而过,河东、西两岸分别叫东、西小河村。河水南北走向,自范庄村东改道向东,现在这段老河底遗址仍清晰可见。
戴家河两岸地势平坦,田肥地沃,沿岸13村(关帝庙、赵庄、沙锅庄、太平庄、宁庄、小河、杨洼子、范庄、戴张庄、胡庄、大吕庄、高庄、安庄)均冠以戴家河(查阅资料),戴家河流经之地素称天府之园,岁无水旱之忧,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富如山积。
诗曰:
小河流水,
清波荡漾。
花红柳绿,
果菜飘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的群众焕发出空前的热情,投身于新家园建设,戴张庄大队(包括胡庄、范庄)最早进行兴修水利,打井抗旱,3个自然村旱改水田400多亩,这在那个年代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全县没有上电,购买了锅驼机(蒸汽机),带动水泵进行灌溉,闲暇时带动磨米机、面粉机搞起米面加工厂,后来又开设了弹棉花加工厂。范庄村搞起了豆腐坊、酱油坊、养鸡场;大队搞起了石棉瓦厂;购买了2台拖拉机,除农田作业外还搞起了物资运输;冬季农闲时节村里扎大笤帚。范庄村里家家都搞家庭副业,用扎笤帚截下来的粘高粱秸秆部分,截成一寸长的小段用颜料染成五颜六色,配上草珠,穿成可以阻挡蚊蝇的门帘。戴张庄村里除穿门帘外,编茓子、编酱缸篓子、编盖锅铺盖子。胡庄更是五花八门,除上述副业外还有人家做泥塑生意。这仅仅是戴家河流域各村的缩影,其它诸村都有自己的营生。故而,当地百姓生活较其它地方好得多,下乡知青都愿这里落户,县城的下放户也愿在范庄安家。
“文革”后期受“左”倾思潮影响,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上面派来了工作队,进村看到村东头一家,有一个从坑塘提水的吊斗,很是不满。当晚就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公社党委书记朱长安介绍此人的身份,唐山一运公司的革委会副主任,此人姓刘,欢迎仪式后,开始讲话:列宁说小生产容易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杨××的吊斗就是小生产,它就能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必须拆除,立即拆除。这个得罪人的苦差事落到我的头上,我直言犯上:就这它怎么就能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于是没有执行。后来此人说我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立场不坚定,取消了我民兵干部职务。几年后,改革开放我养汽车搞运输,在唐山西北井汽车修理厂给车做保养,此人落魄做汽车修理工,汽车保养技术倒是满好的。修完车我还请他用餐,酒毕各自说对不起。
乐亭自古有“雅重读书”之风,明礼诚信、重德友善,人才辈出闻名遐迩。戴家河临近县城,信息灵通,加之民多富庶,非常重视子弟读书,因此名人辈出,从清代中期以后考中进士3名、举人5名、贡生7名。其中进士有:
戴家河宁庄村宁曾纶。
戴家河赵庄村呼震。
戴家河大吕庄村吕兴周。
戴家河范庄杨占一,清末秀才,因废科举没能上考,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经同仁介绍到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教书,张作霖女儿在他班上就读,回家常夸奖杨老师,张作霖让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出面聘请作张学良的老师。在杨的精心培育下,数年之后张学良学业大长,杨的德名远扬。1928年,杨决意退居林下,辞别回乡,回家4年后辞世,终年60岁。后张学良在滦南马城驻军,专程到范庄看望,杨已辞世。其子杨亚山任职解放军报社总编。
戴家河范庄范子真,任职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空气动力学系主任。还有范家3人,有清华、航大、南开不再赘述。这些人有的已经辞世,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可戴家河沿岸人民孜孜不倦、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最后用我的一首打油诗结束此文:
追梦故园
壮怀离乡老来还,弹指一挥四十年。
尚能记起小河水,隐约忆起旧家园。
同伴相戏竹做马,叔侄同读土石田。
逝去岁月一憾事,情怀故土梦魂牵。
(作者范奎成,乐亭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现居北京)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