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鼓板琴弦俏夕阳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习洪业 发布于:2024-10-15 10:51:28
自上世纪60年代后始,在唐山一带,若提起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靳派传人肖云霞,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演唱时,那清醇亮丽的歌喉,优美委婉的唱腔,纯正绕梁的韵律实在是扣人心弦,观众百听不厌。特别是她演唱的著名靳派名段《双锁山》优美唱段,那甜美的嗓音伴随着柔和动听的三弦音律的节拍,把书中的高君宝、刘金定演绎得出神入化,故事情节微妙微肖,台下观众叫好声连连,掌声不断。日后仍回味无穷,甚至茶余饭后人们都爱哼上两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肖云霞自青年时代起,凭着对艺术的挚爱和不懈追求、历经多年的艰苦学习、训练,最终成为享誉唐秦乃至京津一带功底深厚的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
肖云霞,1942年生,冯哨小庄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自幼聪明,爱好文艺。1958年上了乐亭县艺术学校,因嗓音条件好,1959年主管领导就送她到著名乐亭大鼓艺人靳文然在唐山办的培训班学习靳派乐亭大鼓艺术。
学校对初到学员进行考察,肖云霞一试唱,她那独特的嗓音就让靳文然老师眼前一亮,一下就认准这个孩子是个好苗子,学成后一定会有好的前程,毅然收她为徒。从此,靳老师就认准了这个爱徒,从吐字发音到鼓板敲击,从演唱节奏到手势动作,对她精心栽培。具备了一定基本功后,又从唱腔设计到鼓词创作乃至演唱风格对她进行认真教诲。极具灵性的肖云霞也不负老师的厚望,刻苦学习,进步很快。一年的时间,便能把老师教的唱段演绎得惟妙惟肖,字正腔圆。然而正在这时,县里来通知,由于经费紧张,要她中断学业回来,靳文然听后,坚决不同意,说宁可自己掏学费也要让肖云霞完成学业。这样,她终于学艺两年满徒回乐亭。临行前,靳文然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回去后要刻苦努力,把靳派乐亭大鼓传承下去。
出徒后的肖云霞回到乐亭曲艺队,从事乐亭大鼓演唱工作。当时乡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乐亭大鼓成了群众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之一。肖云霞演唱的靳派乐亭大鼓具有独特的韵味,加之她优美亮丽的嗓音、儒雅的气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她跟随曲艺队奔赴于县域各地,每年演出200多场,艺术风格逐渐成熟,观众对她的喜爱也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年,她在城东小米庄子村说书,刚开场,一个壮汉拿着镰刀就上台前来说“这个庄说完喽上我们蒋家营村去说,要不你们就别说了。”说完举起了镰刀。见他莽撞,肖云霞就态度温和对他说“大哥,书场已经排出一个多月了,你现在排上,等轮到了就去你们庄。到时候,一定去!”在以后的日子里,壮汉每天都准时提着镰刀赶到演出现场,直到一个月后如约到了蒋家营。
除下乡外,肖云霞每年还要在县礼堂安排多场售票专场。每次演出,礼堂都是座无虚席,有时过道上都挤满了人,观众对她的喜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次演出,台下坐满了热情的观众,她一开腔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而且是句句鼓掌,当时她一紧张,还忘了词,不得已便尴尬地下了台,台下观众就大声呼喊她的名字。在后台,领导问她是咋回事,她说,场面太热烈,自己一紧张就忘词了,只好退下场来。领导耐心安慰她,让她再度登台来报答观众的厚爱。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平静后流着眼泪再度上台,唱完了全段,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肖云霞在多年的演唱实践中,严于继承又善于改革,在靳派唱腔的基础上,对大鼓的《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凄凉调》等演唱艺术不断进行改革和升华。她兼容了韩派乐亭大鼓的特点,适时运用时曲小调,并结合自己唱腔旋律,润腔施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唱腔体系,成为县内乐亭大鼓演唱的佼佼者。县里开大会,或是领导来视察,她的乐亭大鼓演唱就是必备的节目。有一年冬季,省里在乐亭县召开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向领导提议,会后要听肖云霞唱乐亭大鼓。而此时,她还在十几里外的农村演出。接到县里通知,一行人连忙往县城赶,怎奈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他们踩着没膝的雪窝子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终于在晚上九点钟到达会场,当她带着一身冰雪与琴师上台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随着演唱水平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提高,她的艺术才华开始在省、市乃至全国曲艺界崭露头角。1975和1976年,连续两次在全国曲艺节目汇演中获得一等奖。随着参加市、省、国家曲艺节目调演次数的增多,她在国家、省曲艺界的影响也逐渐加深,1976年7月,她到石家庄参加国家曲艺调演的节目选拔,结束前接到县里来信,让她回唐山,在26、27、28日参加3天的汇报演出。同时,她的节目却被选中到北京与侯宝林、袁阔成等著名演员同台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于是直接去了北京。
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只知道肖云霞在唐山的一家人惦记她生命安危,心急如焚,到处打听她的消息。两天后,听村里一个在唐山上班的人回来说,唐山宾馆已被夷为平地,很多人震亡了,一家人听后悲痛万分,母亲一直得不到女儿的信息,终日以泪洗面。
其实,肖云霞的心情也和家人一样,非常焦急。地震发生后,她随省领导由北京回到石家庄,领导为及早让她回家,设法安排她搭便车到唐山,到唐山后她们便奔着乐亭的方向向家狂奔。一路上,地震后的惨状令她触目惊心,回乐亭的路都不好辨认了,只好摸着往前行。然而,她怎么知道,每天的黄昏,丈夫王志林领着女儿都要在村口向西守望着,直到天全黑下来才罢。这天,父女俩和往常一样,天已经黑了,王志林就拉起女儿的手说“闺女,回家吧。”女儿抹着眼泪转身,在刚一转身回头一瞬间,似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跑过来。女孩眼尖,“妈妈——”就呼喊着向妈妈扑去,此时,大地为这母女劫后余生的拥抱定格下永恒的剪影。听说肖云霞平安回来,乡亲们奔走相告,看到家人都平安,肖云霞终于放下了悬了多天的心。此后,每谈及此事,她都会说:是艺术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说到自己的艺术成就,肖云霞对丈夫王志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与丈夫王志林是同村人,一直长到8岁却从没说过话,这一天,王志林在树下用弹弓打鸟,正巧鸟儿落在了猪食槽里,正在喂猪的肖云霞看到后夸奖说,“一下就打下来了,打得真准。”不想两人的对话被一个小伙伴听到,便喊起来“她俩搞对象啦!”肖云霞连忙跑回家。不想伙伴的这一句戏言却有幸言中了,十几年后,她俩真的结为夫妻,后来人们说起他俩的婚姻时,都戏称是“鸟为媒”。作为一个演员,她要常年下乡,每年要下乡演出200余场,夫妻聚少离多,家里的3个孩子和8亩土地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丈夫身上,而丈夫却从无怨言。王志林是中专学历,这在当时属高学历,平时经常帮她修改鼓词,设计唱腔,这对她在艺术上取得优秀业绩有很大帮助。
他们的3个孩子中,只有大儿子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成了一名优秀的琴师。学成后,他就成了母亲的专职琴师,在8年的演艺生涯中,他母子默契配合,完成了无数次重大演出活动,多个大鼓唱段成为了她的艺术经典。1996年,30岁的大儿子突然因病去世。儿子的离世让她痛彻心扉,从此,她终日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中,4年没有登台演出。对她的消沉,同事们都十分痛心,大鼓艺人王立岩召集了同门的姐妹,共同商讨对肖云霞的帮助方法。这一天,一辆车子停在她家门口,几个姐妹到她家,说王立岩大姐想你了,让你去看看她,肖云霞根本不想去,几个姐妹就强拉硬扯地把她拉上车。在王立岩家,大家苦口婆心地劝导她、安慰她,终于使她走出了自我封闭的阴影。
复出后,她痛惜“文革”、丧子损失的黄金岁月。为了把乐亭大鼓传承下去,她开办了乐亭大鼓培训班,从爱好大鼓演唱艺术的青年中精心挑选人才进行培训,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演艺理念,倾尽所能,呕心沥血,为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着不懈的努力,至今已有近百名学生活跃在全国各地。之后,她又招收了两名徒弟作为亲传弟子。老人不知疲倦地在鼓板琴弦中尽享夕阳。
肖云霞老人,是乐亭大鼓艺术的“不老松”。
(作者习洪业,《读乐亭》原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