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百年商史:京东刘家大庄园的沧桑百年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秀春     发布于:2024-03-15 16:22:40


14105425xqmk.jpg

乐亭刘家也称京东刘家,与山西亢家、沈阳郎家、吉林牛家并称为中国晚清北方四大家族,因其财富富冠京东,亦称“京东第一家”。其在老家乐亭县汀流河镇刘石各庄的城堡式大庄园,更是备受世人瞩目。但遗憾的是,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庄园如今却不复存在,甚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为钩沉这段历史,本期为大家分享“京东刘家大庄园的沧桑百年”。

刘家居刘石各庄主街路北。旧志记载,第一代经商的刘新亭创业之初,“家本寒微,房只间半”。第二代刘如珴时期则有了五间规模的三进瓦房,在村中及周边已属首富,但此时刘家有钱而无势。等到第三代,刘兆京、刘兆年、刘兆熊三兄弟分别在经营土地、商业发展、考取仕途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特别是在刘兆熊于1855年中举后,为了适应老爷的身份,刘家决定重新建造一座像样的宅院,以壮门庭。于是不惜重金,向自家周边购买小户人家的宅基,到各地选材备料。1860年刘家开始动土开工,从而拉开了大兴土木修建庄园的序曲。

以后随着刘家财势的壮大和人口的增多,岁岁买地,年年置产,历经数十载,刘家10堂,堂堂有院,院中套院,最终形成了一座占地500亩,房屋1040间的气势恢宏的大庄园。

整个庄园由城堡区、城堡北区、城堡西区三部分组成。城堡区是刘家庄园的主体部分,共有六个大门,其中南面3个、北面1个,西面2个,东面没有大门。城堡内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南街的西门为总出口,叫做“西大门”,大门旁边建有炮楼和守卫室。

其中城东南角的炮楼是一座活动堡垒,整体沿铁轨可伸到墙外。城堡四周的围墙有三丈多高,再加上城楼护卫把守,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刘家十堂中长门合德堂,二门的中合堂,三门的贞合堂、元合堂、会合堂、利合堂等共六个堂在城堡区。三门的保合堂、亨合堂、庆合堂在城堡北大墙外另劈宅院,我们称它为城堡北区。由于三门的七个堂包括城堡里面的,都分布在整个刘家大院院落布局的北半部,人们习惯统称它们为“北七堂”。二门的仁合堂包括刘家的宗祠和私立亲仁小学在城堡以西,我们称之为城堡西区。

城堡区内修建得最早、也是最好的建筑是中合堂的宅院,此为刘家人最初壮大门庭时共同居住的宅院,人们称它为老宅。始建于1860年,是由二门刘兆年主持修建的,耗资100万吊。三兄弟分家时分给了刘兆年,立为合义堂。刘兆年又把它分给了他的次子刘鋆,立为中合堂。据说此宅是参照北京王府宫殿式格局建造的,全院曲廊相连、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主要建筑都是用的红松木料、青石板材、磨砖对缝。刘家还特地从南方聘请雕刻艺人,常年为他们进行建筑构件刻制,每一件雕琢作品都是精美绝伦。刘家担心外人说他们盖王府,所以明柱不刷红漆,而是用黑漆。

继老宅之后刘家紧接着又在其北部修建了园林式住宅区,这里小桥流水,假山亭台,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极富园林之趣,房屋在绿树掩映之下,给人以出尘入化之感。“旧志”称此为“刘园”。因刘园位置靠北,它的厢房又是二层楼房建筑,故此处亦称“北楼上”。刘园建好后,刘家对整个大院圈筑了围墙、安装了大门,规划了街道,使这座城堡式的大庄园初具规模。

老三股分家时刘园分给了老三刘兆熊。等到刘兆熊的七个儿子各立堂号时,城堡里已经容纳不下,二子刘煜、三子刘培五子刘炬六子刘坦在城堡内;长子刘桢、四子刘浚、七子刘燮则在城堡北区。

刘桢、刘培、刘坦都由正室夫人一母所生,且都考上了举人,入朝为官,其中刘培还高中会元,故此构成了“同胞三科举”的佳话。皇帝御赐的“会元第”金字大匾,高高悬挂于刘家门楣之上。

刘家在晚清和民国到底取得何等功名,做了多大官,虽说法不一,但仅按“旧志”记载,就有20人获有功名,从七品到从一品皆而有之。刘家为了科举入仕,可以说颇费心机,为了应试更是辛苦奔波,其中二门中合堂的刘鋆到开封参加乡试就因急病死于考场。刘鋆死后,他随行的两个小妾,一个是滦南人,人称“小倴城”,一个是天津人,人称“杨柳青”,两人掰开一枚金戒指,相约各吞一半,为丈夫殉节,结果小倴城吞金身亡,杨柳青含而未咽,得以幸存。后经朝廷批准为小倴城修建了节烈牌坊,事迹收入《乐亭县志》烈女传。

辛亥革命以后,刘家大小官员虽然摘下顶戴花翎,但其商人、地主、官僚的实质并无多大变化。刘坦作为刘家的代表仍然活跃于京津官场,和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晚清新贵都有交情,刘家家庙门口悬挂的“刘氏宗祠”牌匾就是由时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亲手题写。

这位刘坦就是传说不借大烟枪,惹恼张作霖的那位。他于光绪二十三年中举,曾在颐和园给慈禧太后当过侍卫,先当电灯房提调,后任慈禧专用小火轮舰长。民国后,刘坦任交通银行督办,虽然官品不高却能通天。他在天津也是社会名流,是天津第一个拥有私人小汽车的人。相传冯国璋在官场的活动,深得刘家的资助,他在去北京就任大总统路过天津时,天津军政要员和地方贤达都去火车站迎接冯的专列,而冯下车后却坐上了刘坦的小汽车,这件事,让刘坦出尽了风头。

再说长门合德堂,是拥有土地最多的一门,老三股分家时,刘兆京已经过世,房产只分得了旧宅和两处宅基。其子刘灏是典型的公子哥,只知享乐,不理正事,所以支撑家业、包括建房的重担都落在妻子张氏肩上。这位张氏可非同凡人,她的娘家为昌黎县的望族,也是经商世家,她从小耳濡目染,对商业管理很有一套,在她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商业人才,被称为合德堂的“女皇”。张氏亲自主持修建的新宅院,正宅也是宫殿式建筑,前出廊后出厦,只是厢房没有廊檐。由于家中是一脉单传,人口不多,所以房屋从进深上比中合堂少盖了一层,但房子盖得非常好,用料也十分讲究。据说为了盖房从口外买了一整座山的木材。门、窗上雕有成出的戏文故事,其精巧细微并不逊色于中合堂。传说大门、二门上一人多高的透花大石雕,每一块就需要2000个石工。就连滴水石上都雕着三重花,其余就可想而知了。单从雕刻上看,刘家虽非王府却又胜过了王府。

老二刘兆年的长子刘煃,常年在外主管柜事,后来从老宅搬出来,在城堡以西自己另盖新居,立仁合堂。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母亲刘益素就是刘煃的孙女,即刘煃四子刘应轸的女儿。刘煃接触新鲜事物较多,他别出心裁,在仁合堂宅院北部盖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别墅。因为这所别墅在城堡以西,人们称它为“西楼上”。“西楼上”建筑在刘家的庄园中独具一格,与城堡中的“北楼上”遥相呼应,在四周的平房之中鹤立鸡群,使得整个刘家大院更具高低错落之美,雄伟多姿。

仁和堂院落的建成,亦为刘家庄园的总体规模画上了句号。此后刘家也曾有建筑和修补,但总也没有超出这个界限。

刘家发迹后,不论是价值观念、经营思想,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作为财东,不再亲自打理柜务,而是把柜事交给有能力的掌柜们去经营,自己则闲居乡里,坐等分红。

在刘家这座封建大庄园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那就是管理财务的账房。账房是刘家的智囊团和后勤处。它的组织机构和商号一样,除大掌柜外,还有小掌柜,他们各司其职,有的主管商号,有的主管家务生活。

主管商号的掌柜,负责对商号的监督,要时常到各地巡视巡查,向东家提出建议和措施,年终有时还要代表东家去分红。各商号有事情也是先找账房掌柜,再由账房掌柜去请示东家。

主管家务生活的掌柜,事务比较繁杂,东家的生活要无微不至,下人的生活要严而不漏,收入支出,说买讲卖,以至亲朋往来都要他们来办理。

除账房掌柜外,还有“管事的”和“打头的”。他们不属于账房,但都属于高级职员,级别和账房掌柜的相当,享受小灶待遇。

“管事的”说白了就是管家,主人和下人们有什么事情都习惯找他,有时还会代表东家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打头的”是农事活动的主管。刘家的土地绝大部分出租,但自己也留有一部分经营。经营的这部分土地从春种秋收,到长工、短工的雇请和支配,全由“打头的”说算。

刘家的主人们过着养尊处优、使奴唤婢的生活。光看下人的头衔就令人眼花缭乱。比如老妈子就分:奶妈、针织妈、浆洗妈;丫鬟分:夫人丫鬟、小姐丫鬟、少奶奶丫鬟、姨太太丫鬟;把式分:鸟把式、鱼把式、车把式;匠人分:花匠、木匠、钟表匠。还有听差的、服侍小的、看门的、护院的、打更的、烧炕的。再有厨师、私塾教师、家庭医生、按摩大夫、风水先生等等五花八门,不下数百人。

刘家的老爷、少爷们食不厌精、色不厌美。保合堂刘桢在北京挥金如土,有“京东阔刘”的雅号,更是娶了京城“花国状元”为妾,这在当时被传得沸沸扬扬。利合堂刘炬、庆合堂刘燮是同胞二兄弟,皆为马姨娘所生,二人在邻县昌黎买下凤凰山,并在山上修了庙宇,建了避暑别墅,立了坟茔,派人在那里看宅护院、管理山产,定期为刘家提供山鸡、野兔、黄蘑等山珍野味。当地人称凤凰山为刘家山,据说昌黎葡萄沟的玫瑰香就是老刘家最先引进来的 。

刘家财大气粗,什么事儿都讲究排场。大年三十晚上,刘家大院对外开放,所有大门都敞开,任人参观,门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院内遍洒芝麻秸,名为“踩岁”。子时一到,全族各堂齐聚中合堂老宅大院进行“接神”,鞭炮齐鸣,烟花映空,场面非常壮观,鞭炮声成宿不断。据说二门中合堂以后因益发合发了大财,而长门合德堂与北七堂都走了下坡路,是因为在中合堂院里“接神”接的。所以后来“接神”仪式都改在自家院里进行了。

刘家办丧事也是历来气派十足,资料中就曾对合德堂刘张氏的葬礼有如下记载:“这场丧事一共办了49天。僧道两教超度亡灵,昌、滦、乐的喇叭名手对台吹奏。纸扎摆了几里地。搭的是不见天日的席棚,天天设宴,赶集的、看热闹的都吃席,铺张浪费无出其右。”中合堂的二老太太死于民国十七年(1928),正是益发合的黄金时期,她的丧事仅次于刘张氏,大办了一个多月,花费几万大洋。

刘家非常喜欢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家中办有“合德堂班”“庆合堂班”“老二合班”三个皮影高级班社。著名乐亭大鼓艺人温荣及弟子陈活埋、齐祯等都是刘家府上的常客。这些班社和艺人除在刘家内堂演出外,还经常到东三省自家的商号巡回演出,既娱乐了同仁,又活跃了当地文化生活,使得这两种艺术在东北得到广泛传播。

刘家向来注重读书求仕,重视子弟学习,各堂都聘请塾师设立家馆,尊师重教成为家风。废科举之后,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刘家率先在家乡捐资,兴建新学堂,开启乐亭县私人办新学堂之先河。至民国初年,刘家共办了四所新学堂,即:刘氏私立第一中学堂,亲仁小学(刘氏私立初、高两等小学)、福青小学、尚义女子中学。不仅为其他富商作了表率,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清宣统年间,刘家仁合堂刘煃的长子刘梦斗第一个从刘家大庄园“西楼上”迁出,到乐亭县城另辟宅院,开家族搬迁之先河。

刘梦斗的宅院建得非常豪华气派,隔着一条不宽的马路与魁星阁相对。魁星阁匾额上“魁光射斗”四个字,曾成为刘梦斗的心病,为躲避“魁光射斗”,他将自己的名字“梦斗”改为“孟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处宅院成为县粮食局的办公地点。在这处宅子的路东边,还建有一处更大的院子,是刘梦斗的二儿子刘益昌(刘次玄)居住场所,这处宅院后改为县幼儿园。

自刘梦斗搬迁之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刘氏后人迁离祖居老宅达到了高峰。究其原因,直观地说,是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日军不断侵入华北,冀东一带战火不断,又加上匪患频发,使刘家族人失去了安全感,因而纷纷迁离家乡,搬至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另购宅院,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前迁居台湾,还有的迁往了海外。

刘家在家乡的这座大庄园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三门为数不多几堂在风雨潦倒中困守,在西风暮鼓声中,迎接着一个个无奈的黄昏。

抗日战战争时期,伪治安军一个团进驻到刘家大院,以此为据点,进行“扫荡”和“强化治安”。

1944年秋,八路军路南部队三个连与民兵,在内线接应下,奇袭刘家大院治安军据点,并告大捷。除一个班的伪军躲在假山里逃脱外,其余全部做了俘虏。在此次战斗中,中合堂宅院被烧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国民党三十一军进攻唐山路南解放区。为备战需要,刘家大院的围墙和西大门相继被拆除。

1946年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武装“伙会儿”驻进了刘家大院,大规模修筑军事工事,建立据点。在敌我双方多次攻守过程当中,刘家庄园遭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至1948年6月乐亭解放,刘家庄园已然化为一片废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家庄园残存的宅基砖石,作为重建家园的建筑物料,飞入到了寻常百姓人家。

至此,京东刘家大庄园从1860年修建,到1948年化为废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宅基清理,存在了不足百年。就如一颗璀璨的流星,消散在了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刘家的庄园消失了。但刘家经商所取得的成就却载入了史册,在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家的后人们也涌现了如海南省高院院长刘益昆、中科院研究员刘益焕、刘益玺;特级国际裁判刘国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刘国香、刘国镕,美国建筑设计事务领域的优秀企业家刘国臣,创家族品牌“藝品飛鸿”的珠宝设计师刘艺文等一大批精英才俊,他们正以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续写着新时代刘氏家族的新篇章。

 

注:本文系参阅李荣亭的《京东第一家》《京东刘家的故事》、刘益旺的《京东刘家的变迁》等相关文章综合归纳整理而成。

(作者李秀春,乐亭县文联一级主任科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