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史:赵汉臣的外甥李焕有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勤 发布于:2024-03-15 16:20:05
李焕有,号宪章,汤家河镇史庄村人。年幼时家境贫寒,17岁赴东北吉林,投靠其姨夫赵汉臣,在赵汉臣身边学做生意。赵汉臣当时在东北经营粮食大豆,买空卖空,生意做的很大,远近闻名,成为全国著名的巨商大贾。
李焕有虽为赵汉臣至亲,却从不以此为优势而沾沾自喜,骄傲自大,依然勤勤恳恳,戒骄戒噪,与同龄的伙伴平起平坐,干在前头吃在后头,因此很受赵汉臣的喜欢。
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日寇的疯狂侵略,东北的工商业大多倒闭,民族资本家纷纷撤离东北,另辟蹊径,赵汉臣虽然对鬼子的欺压尽量忍让,却仍然受到鬼子的压榨和欺辱,无奈之下赵汉臣打点行装离开四平,辗转天津。在天津凭借精明的策划和雄厚的资金,把生意做的风起云涌,在天津的一条繁华街道上,半条街都是赵汉臣的买卖。
赵汉臣心里明白,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与外甥李焕有精心辅助息息相关,他苦心经营废寝忘食,事无巨细,宗宗关照,没有一处漏洞,可谓天衣无缝。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汉臣的一个亲戚向他告状,诉说李焕有的脾气越来越坏,半夜睡不看觉,把他叫去查看床铺,查来查去发现床上有一根头发,被李焕有大加训斥。当时赵汉臣十分生气,当面批评李焕有“娇嫩”,李焕有不好辩驳,只好忍受。事过不久,赵汉臣回家看望母亲时,顺便到史庄看“连襟”(李焕有的父亲)。无意间发现李焕有在村外地头上枕着锄杠睡的鼾声如雷,叫醒李焕有问道:“在天津床上有根头发都睡不着觉,今天枕着锄杠,为啥睡的这么香甜?”李焕有如实回答:“在天津我是谋划生意而失眠,在这里我一无牵挂,所以睡的很香。”赵汉臣恍然大悟,当即把李焕有带回天津,交给他两处油厂和一处针织厂,委任他担任三处经理。没过多久,三处生意被李焕有经营的风生水起,一片繁荣,赵汉臣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一再给李焕有加薪加酬,年薪高达300两黄金。
几年后,李焕有腰缠万贯锦衣还乡,花一万块现大洋买下一处青堂瓦舍的大宅院,购置100多亩好地良田,成为史庄富甲一方的财主。
可是,李焕有的好景不长。蒋介石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败退,天津、北平风雨飘摇,赵汉臣见大势不妙己租两架民航飞机准备逃往台湾。通知李焕有赶紧回家,去接家眷,然后一同乘飞机逃往台湾。可是当李焕有携同家小走到汀流河时,因战事紧急,交通中断,到台湾成为泡影。看的出来,李焕有对家还是十分负责任的,据悉,在如此紧急之下,只身逃到台湾的人不在少数。
1947年秋末,史庄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李焕有被定为地主成份,全村召开大会,专门批斗李焕有,让他交出家里隐藏的黄金,他说有48个金子,但是不在家中,在天津。人们说他不老实,一名民兵说他撒慌,上前打了他一个耳光,但他仍不改口,咬定家里没有金子。其实他真没撒慌,家里确实没有金子,因为直到运动结束,也没从他家翻出一粒金子。
土改运动中,李焕有被隔离审查,先在本村,以后又被送到瓦房,在瓦房村他亲眼看到28名地富份子被杀,他却有幸躲过一劫。
平津战役之时,他作为担架队员,跟随史庄担架队到过天津,他请假到旧地寻访,发现他的私人保险柜还在,但柜门大开,里面的金银珠宝荡然无存,无翼而飞,全被赵汉臣带走去了台湾。
李焕有是地主不假,说他是反动地主没有理由。开辟地区之初,县长刘志一每到史庄总住李焕有家,李焕有敬若贵宾,并未到伪警察局告密,国民党郭会仓的军队到史庄一带“清乡”“扫荡”,他同样与村民跑到沿海避难。他的长子李旗是在他的鼓励之下参军入伍的。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李焕有并不反动,而是一名开明地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每次运动都把李焕有拉出来批斗一番。原因就是在他头上戴着一顶地主的帽子,这顶帽子压的他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所以有人说,赵汉臣拉帮了他,同时也害了他,这话不无道理。
1978年李焕有摘掉了地主右派帽子,因此获得了新生,过上与其他村民一样的生活。
(作者李勤,汤家河镇史庄村人,滦港铁路退休职工)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