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史海钩沉:《辞海》“海阳”条注辩误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玉相     发布于:2024-03-15 16:17:41


14105425xqmk.jpg

我是濒临滦南的乐亭人,很想了解我县及滦南县的建置沿革,因此查了《乐亭县志稿译編》(简称《译编》)和《中国市县大辞典》(简称《大辞典》)。

从《译编》查知:乐亭县和滦县(包括滦南)在金以前乃是一县。此县《禹贡》时为冀州分野,商属孤竹国,齐桓公灭孤竹后划归幽州肥如地,秦后实行郡县制,前汉为辽西郡海阳县。《前汉书·地理志》:”“……肥如县之濡水南入海阳”;《后汉书·郡国志》:“辽西十四县并归辽东,辽西所余五县有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榆”。《晋书》注:“(晋分幽州置平州)辽西郡海阳县仍属幽州”。《魏书》:“辽西郡领县三,肥如、阳乐、海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自海阳南入海”。《隋书·地理志》:“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领海阳入肥如。”《新唐书·地理志》:“(平州)初治临榆,武德元年徙至卢龙,县三:卢龙、石城、马城。卢龙本肥如……石城本临榆……马城古海阳城。”《辽史·地理志》:“后唐得为平州,(辽)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县三:卢龙县本……;望都县本海阳县,久废,(辽)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安喜县略。《金史·地理志》:“……天辅七年,置(滦州)节度史,县四:义丰、石城、马城、乐亭。”

至此,我知道,乐亭和滦县(包括滦南)迄汉至隋均为辽西郡海阳县,唐初改海阳县为马城县,辽又在海阳故地建望都县,到金天辅年间乐亭才从旧县域析出,自己立县,因县在晋之乐安亭,所以县名乐亭。

《大辞典》之乐亭、滦县历史沿革,基本与《译编》同。

唐分海阳故地建马城县的原因,是为通海运,县邑在马城;辽改马城为望都的原因,是因为辽初在马城安置了全部从望都迁来的俘户。这两次更名的原因,《译编》已经说明。那么汉初取海阳为县名的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了《辞海》。《辞海》海阳条注的注释很令我迷惑。注有二:一、旧县名,东晋咸和中置。因南滨大海得名,治今广东(故南越地)潮州市东,隋移治今潮州市,自晋迄清历为义安郡……;二、县名,在山东省烟台市南部,南临黄海……

《辞典》的编纂者为什么在作注时挂一义安郡海阳,漏一辽西郡海阳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汉书·功臣表》和司马贞的《史记索引》才知道原因。《汉书·功臣表》:“海阳齐信侯摇母余,以越队将从(高祖)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唐司马贞给《史记》引入的功臣摇母余《索引》云:”海阳亦南越县。”《辞海》的编纂者是否根据司马贞和这句话给义安郡海阳发了专利证书呢?果如此,就太不客观了。《译編》关于乐亭的建置沿革不是空穴来风。《大辞典》的资料来源也是各市县的史志。《辞海》作为工具书这样注释海阳不失之公允吗?

当然,司马贞在历史上可谓大字号的文学家、史学家。这样大人物的话不是轻易出口的,应该正确率很高,但是智者千虑,还有一失因受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局限,未必对全国的地理情况全谙。他凭《汉书·功臣表》“海阳齐信侯摇母余”一句话,就臆断“海阳亦南越县”不是太主观吗?《辞海》编纂者怎能摛一家之言而不顾众史之实呢?况且,即使他的话对,那句话里不是还有个“亦”字吗?凭话里的这个字,就可推断:他除知道南越有海阳县外,还知道中国还有别的海阳县。《辞海》的编纂者怎能以这个大人物的话先入为主,不细查全国别处还有没有旧海阳县呢?

况且,后世学者对司马贞的那句话就颇多怀疑。司马贞那句的意思是:因为南越有海阳县,汉高祖才封摇母余为海阳齐信侯,或者因为汉高祖封摇母余为海阳齐信侯,才在其封地采邑建海阳县。可是汉时南越并无海阳县,这有《汉书·地理志》可证。《辞海》的编纂者也说海阳县“东晋咸和中置”可证。后世学者怀疑的焦点是:南越(今广东)的海阳县,与摇母余封海阳齐信侯有无关联。一位清代学者的话,对此说得很明澈,摘录如下:“按摇母余为东越之族。《山海经》叔戏生摇氏。”又《风俗通》:“东越王摇,勾践之后。《索引》以海阳为南越县地,似为近之。然汉地志既阙,以海阳为南越县地,亦是揣测之词,难以征信。况其时南越为赵佗所据,汉之威令,未必能及。而《汉书·地理志》辽西郡适有海阳县。故《畿辅通志》《永平府志》据以列入,较为确实……”

从《译编》、《大辞典》、清代学者文都可证明由汉迄唐上下八百年, 中国辽西郡海阳县。从《汉书·地理志》:“……肥如县之濡水南入海阳”,《水经注》:“濡自海阳南入海”,《魏书》:“海阳有横山、清水(大清河)”(见《译编》第21页)可知此旧海阳县区域正是今之乐亭县和滦县(包括滦南)的地理位置。

我国的海岸线那么长,又是那么曲折复杂,根据海之北曰阳命名的旧县,怎能只有义安郡海阳县一个呢?希望《辞海》再版时,纠正“海阳”注释的错误。

(作者刘玉相,汀流河镇高常庄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