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回忆父亲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赵淑敏     发布于:2024-03-15 16:10:59


14105425xqmk.jpg

我的父亲赵延军,生于1926年腊月十九,2007年八月十九去世。父亲过世后我经常回想起他老人家一生的经历,就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由于写作水平有限,再加之家庭琐事缠身,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恰逢乐亭一中百年校庆,又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思念,所以我才下决心写写他老人家的坎坷一生。

父亲两岁丧母、十岁丧父,成了孤儿,幸得他伯父的照顾,幼年得以在马头营上私塾,后又被伯父送至昌黎汇文中学读书。上学期间,父亲受进步学生影响积极向党组织靠近,并于1943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毕业后,汇文中学党组织把他派到乐亭抗日中学工作。在工作中,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有一次,他在徐各庄小学的墙上写满了抗日的大标语,日本鬼子看到后把全村包围起来,要找写标语的人,当时父亲趁机会躲到村子的一个厕所里,把身上所有宣传材料及文件扔进厕所。当他从厕所出来时,几个日本兵正带着一个学生朝他走来,走近时听到这个学生说这里没有写标语的人,就这样父亲躲过了一劫。

我是1945年出生的,当时父亲已经在抗日中学工作。据我的母亲讲,父亲很少回家(当时母亲也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偶尔回家一次却是在赵家坟过夜,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家里距鬼子据点太近了,父亲担心影响家人安全,所以才在赵家坟过夜。而且回抗日中学,出村也是由村里的保长杨海山老人担保才能送出去(这位杨海山老人明面上只是村里保长,实则暗中是在帮共产党办事)。

1945年秋,经县委决定,由冀东行署指派张云阶伯父和我的父亲接管私立进修中学。此后又接管了私立育英中学,合并为“乐亭中学”(现乐亭一中)。

1946年冬,国民党军以整师兵力大举进犯乐亭解放区,国共两党斗争形势严峻,上级组织为了保存实力,指示共产党员分散转移,各自隐蔽,也因此父亲去了东北。在那里他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身上也没有钱,只能靠打零工艰难度日。当时父亲在东北急切想找到党组织却一直未能如愿。自东北回来后,父亲脱党了,虽然1956年又重新入党,但这次脱党仍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当时他无处申辩,直到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下发文件,文件中提出那时的脱党行为是形势所迫,是上级党组织让党员们各自转移隐蔽的指示造成的,因此同类党员的脱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所以父亲的党龄也得以恢复,离休时父亲的党龄是从1943年算起的。

父亲最初只是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自学了高中的数理化,除了自身不断学习提高外,还经常去听各科老师的课,并同讲课的老师进行交流。据曾经在一中教数学的刘素莲老师讲,赵校长听课从不提前告诉讲课老师,等他听完课会准确的指出讲课老师哪里讲的好,哪里尚有不足,并从教学到教法给予指正,因此老师们的授课水平都在逐步提高。

上世纪60年代,上级主张领导带头讲课,父亲身先士卒,主动担起高二一班数学课的授课工作。白天讲课,晚上备课,还要听各科老师的课。父亲天资聪明,年轻时记忆力很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但是他的担子太重了,超负荷工作,睡眠严重不足,所以身体每况愈下。

父亲在任职期间一直严抓教学工作,带出了众多优秀老师,也是乐亭一中升学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五六十年代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无论教学能力多么强,工作多么辛苦,都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父亲则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我是1958年考入乐亭一中初中,1961年考入高中,在此期间我有幸遇到苗薪亭和孙敬华二位老师教我数学。孙敬华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孙老师也是初中毕业,全靠自学成才,在一中教我高三几何,改革开放后调到唐山师专教大学数学。记得在1962年,全省中学开展了由学校领导及优秀教研组长参加的数学观摩课活动,父亲作为这支优秀教师观摩课的主要负责人,检查各重点中学的教学情况。当时我在乐亭一中高二三班就读,学校安排听我们班孙敬华老师的课。班内学生 54 人,听课老师多达 70 人,课后孙老师得到了观摩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苗新亭老师学识渊博、教法得当,成绩也是斐然。诸如此类优秀教师还有很多,父亲一直将能成就更多优秀教师作为他最强的工作动力!

父亲除了教学要求严,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开导他的学生们,珍惜青春,奋发图强,树立又红又专的思想,励志成才,这与我也是一种激励。我1964年参加高考,我们班共有 54 人,就有 51 名学生全部考入本科院校,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其中考上清华1名,人大1名,上海交大1名,天津大学5名,南开大学2名,北航2名,北理工1名,北邮2名,北京化工学院1名,哈军工保送5名……其余三个班录取率也都在 90%以上。1964年,乐亭一中在全省本科录取率排名第一。除了严抓教学质量,父亲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通过政治课、各科教学、校会、班会、团队活动、专题报告、校外活动等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会注重对身体素质的培养,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保障我们8小时睡眠,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2次课外活动,还有早操和课间操,每月都会有1节劳动课。推行的系列措施致力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977年教育制度改革,国家重新恢复高考,市教育局下调令将父亲调至唐山教育学院工作。当时的县委第二书记李运芳得知此事后说:“把赵延军调走,乐亭一中的教学谁来抓?”。当时正值暑假,县委书记多次派人来家里找父亲,挽留他继续在乐亭一中工作。父亲面对上级领导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及信赖,也因对乐享一中的深厚感情,最终决定仍留在乐亭一中主持工作。

父亲曾是河北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乐亭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每次去省里开人民代表大会他都很认真的把群众意见带到会上。父亲在乐亭一中领导岗位上待了几十年,他老人家一辈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原则。当校长期间,无论是市县领导还是亲戚朋友找到他,想让自己孩子到乐亭一中上学,父亲一律回绝,坚持必须按分数录取。有的教师想到一中任课,无论是谁,他都铁面无私,坚持以教学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聘用教师的标准。记得“文化大革命”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一中教师资源严重缺乏,他亲自跑遍全县选拔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任人为贤的原则绝不任人唯亲。父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乐亭一中,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一中始终紧抓教学工作,可以说他老人家一生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被打成走资派,被定义为是“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帮”,整天挨批斗并进行劳动改造,在加之“文革”前父亲超负荷工作的影响,身体越来越差,四十多岁就得了高血压、冠心病。错划的地主出身问题和脱党问题虽影响了父亲职位的晋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仍然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父亲依旧在乐亭一中主抓教学工作,他老人家带病坚持工作,一直到1984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办了离休。

至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可以说他老人家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离休后没能享受几年幸福生活,就因患病而瘫痪在床十余年,每当想起父亲坎坷多舛的一生,我的心就好痛好痛!但是他老人家的精神品格一直激励着我们姐妹的工作和生活!

2023年秋

(作者赵淑敏,乐亭一中1964届校友,唐钢技术经济开发公司副高级工程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