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品鉴:不患人不知 惟患学不至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马砚田 发布于:2024-03-15 15:57:12
一
半世农,半世工,一本诗词写一生。自号“风露斋主”的李正平先生,穷其毕生心血、以诗言志,“青山入眠不干禄,白发满头犹著书”“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读书两眼枯见骨,吟诗个字呕出心”。泱泱诗之国,从诗人者众。所幸,迟到并未缺席。到了生命的晚秋,其古诗词著作《风露斋诗词选》已付梓问世。
关于《风露斋诗词选》中的多思维、多根系、多色彩、多生长点,以及多出来的诗学空间,家国情怀和国故辨识,国学觉醒,我没有足够的诗学识别能力和审视深度,这不当紧,那就留给具有古诗词鉴赏审美期待的读者吧。江山好处得新句,风月佳时逢故人。现在的读者,都具备学者深度。
他是作者,我是序者。作为乡党,有乡梓之谊。作为诗友,又有俞钟之情。半世苍凉,一生坚守,老来仍泼墨挥毫少年心。书成贺故人,浮白三大觥,案头洒喜泪。
二
作者的半世农,两个句子可以溶解:贫居依稼穑,绕宅自蒿篷。生无一锥土,常怀四海心。
他的半世工,自然让人勾连到他的“风露斋”。实为施工工地砖头加油毡之简陋工棚。明里,是这家民企不是法人的法人,不是厂主的厂主。私下里,才是这家私企的灵魂、核心、把总人。又是泥瓦匠、巡更者、守夜人。跑酸腿、累弯腰、操碎心,他的中国工匠品格,是一本不见文字的无形的另类诗词集。或可说是现在将要面世的这本纸质的有灵魂有骨肉的《风露斋诗词选》的前身和延续。
事实是,这位寻常工匠,内里包着一颗览三江阅四海的跳荡诗心,词赋无今古,烟霞少是非。工棚里淬心之血,围筑起一块文化的苗圃。垦诗田栽平仄。红霞中结社,白壁上题诗。这样,“风露斋”就不是空穴来风了,而是有了实质性的内容。
一窝又一窝的旧时燕,寻春又来旧工棚。燕子不进仇家,诗词做窝中华。燕子在飞翔中捉虫,燕子看不看他,是燕子的私事,与人无关。他看燕子,专心致志,是诗人的眼睛。会飞翔的燕子,让人联想到灵感。灵感,也是会飞翔。不去细微的观察生活,又怎么能写出会飞翔的动感诗句呢?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或者说,李正平先生早年的诗词,是燕子衔来的一角春泥。这样一来,“风露斋”就不是浪得虚名,就有品头了。新时光,旧时光,作者用诗词裁春光。
三
在岁月的壁橱里,达百累千的诗词散页,被尘封了数十年。自己手,自己拿。拿出,退回。再拿出,再退回。就又回到了序言的主题: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说他是忠厚之人,并不全面。说担文责,才是一种更重要的文责担当。这种担当,让我们这些自诩文人的人,汗颜。
有几片精神木枷,捆绑了他的身心。一枷。半世农,半世工,想当诗人学问空。二枷。未留洋,未旁听,学院派前一白丁。三枷。文学界,门坎高,身无银两掏腰包。还写不写?写出了是不是?是了能不能问世?三枷缠身,捆得老实人喘粗气。家人和至友给卸枷打圆场。家人说: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闲钱咱不花,买古诗词的钱当花。花多少都花。国人在路上,诗词一枝花。懂诗文的至友说,你的诗,已到火候,学已至。问世,是应该有读者群,有社会效应的。主要担子还是你挑,继续写,应该出,可以发。
作为序者,我还有一个见解。真正的文学,其实在民间。没有民间,哪里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风露斋诗词选》的作者,就是最具说服力地民选代表。而先天的不足,你已经用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和常人难以企及艰苦努力和坚守而补足。至于学院派,只是对生活深井里不灭物质的一种淘洗和临摹。两相比较,在文化上,你应该自信满满才是。这些助力,放大了他付梓《风露斋诗词选》的决心和信心。
乐亭,不仅仅是一个沿海小县。让乐亭人引以为荣的,还是大钊故乡,一个红色典故,一个图腾,一个东方精神和思想的高地。又多了一句好诗,又多了一本好书,就又多出了一束思想和文化的穗子。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风露斋诗词选》且捧一杯清凉与热烈,祝福你临世!
注:《风露斋诗词》作者李正平,乐亭县宏达建筑公司助理工程师。
(作者马砚田,闫各庄镇刘马庄村人,丰润区原武装部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