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乐亭曲坛伉俪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文秩     发布于:2024-03-15 15:41:03


14105425xqmk.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乐亭影、乐亭大鼓、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活动方兴未艾,大批爱好民间文艺的青年踊跃投入演艺队伍中。其中不乏父子、父女、夫妻和兄弟姐妹,其中有很多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繁荣发展乐亭大鼓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盲人琴师李占来与说、唱、表演俱佳的魏学荣夫妻亦是其中的代表。

李占来是个盲人琴师。幼时,家里长辈看他聪慧手巧,就想让他学些才艺,为他以后的人生找个生活出路,因此按传统习俗将他送到城西大港,拜师县内著名琴师刘占银学习弹弦算卦。在师父的教导下,聪慧灵巧的他很快入了门。如练习执琴方式,师父教他上身要正,琴杆自始至终保持上下垂直,只能凭肩颊、臂、手协同弹拨,这样执琴,弦音正、共鸣佳,方能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李占来按师父教授的方法练习,上手滑动按弦,下手捻搓弹拨,日复一日,一丝不苟。为了熟练弹拨的两个手指,总是不停地在捻搓,就是平日和人们闲聊时,他的手指也在捻搓上衣下部的钮扣,一直到晚年还在延续这个习惯。为使三弦的音质、音色达到最佳,他凭着一双巧手,自己摸索用竹片制作弦码,以达到理想音质效果,他做的弦码,就是明眼人也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平。师父教他的压码弹奏、拖腔保调的技巧,在苦练的同时,又揉入了自己的手法特点,使之达到炉火纯青,在当时乐亭鼓书界堪称一绝。在其师的谆谆教诲下,他凭着执着和勤奋,历经几个寒暑,终练得了扎实的弹奏基本功。李占来的勤奋、善良、朴实的人品深得师父的喜爱,因而对他的成长倍加关护,使他做人做艺受益终生。

艺学成后,李占来跟着师父为说大鼓书的艺人们弹弦伴奏,走上了从艺之路。在演奏实践中不断历练的同时,李占来得到了师父和同行们的指教,伴奏水平不断提升,颇得艺界赏识。随着伴奏水平和演出经验的提高,师父推荐他为韩香圃的大弟子傅文柱当“随手”,演奏技艺得到充分展示。本来,其师刘占银是为乐亭大鼓掌门人韩香圃伴奏的,他见弟子李占来的技艺日臻成熟,就甘当人梯,将自己的伴奏搭档与其进行了转换,让他为大师韩香圃伴奏,以增加爱徒的阅历,提高声望。而自己却服务于韩香圃的大弟子傅文柱。师徒对换之事,在当时乐亭大鼓界传为佳话。李占来为韩香圃弹弦后,不负师父厚望,多年坚持认真作艺,刻苦学习,不忘初心。在多年为韩香圃伴奏的同时,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经常与操同业的盲人琴师、知名艺人们进行交流,探讨乐亭大鼓艺术真谛,学习掌握乐亭大鼓各派系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在长期的演奏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知识和宝贵的演奏经验。

李占来心地善良,淳朴慷慨,热情好义,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初学大鼓艺术的年轻人,主动帮助,悉心指导。在多年的从艺环境里,很多学艺的青年人,特别是跟随韩香圃学习大鼓艺术的学员都得到过他的教授和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鼓演艺界,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艺人们的授艺方式也随之变化,一些人认为:大家都是文艺工作者,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工作,同事之间也都是同志关系,师徒的等级观念起了变化,因而师徒关系逐渐淡泊了。老艺人们逐渐摒弃了拜师授艺的传统方式,不过是采取在演出实践中“以师带徒”的方式,就是传艺也只是凭着诱导和影响,很少讲解、示范、分析,可以说,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里的授徒方式就只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鉴于当时的艺界环境,渴求学得真本领的弟子就必须自己私下下苦功夫,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热心肠的李占来主动帮助他们,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艺术条件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李占来虽是个盲人,却具有常人不同的勇气和担当。如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与鼓书组去姜各庄地区的一个村庄演出,当他们乘着一辆老牛车走了六七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日薄西山。找到下处后,准备明天演出开始排练,而这时人们却发现演奏的鼓却忘在了乐亭城里,这下大家可慌了手脚。在当时,没有来往机动车辆,别说是鼓书组,就是村里也没有一辆自行车,这可怎么办?大家商量,只好派人连夜回乐亭去取鼓。人们正争着要回城,李占来却发了话:“你们谁也不用争了,还是我去吧。大黑天,你们走路很不方便,对于我这没眼睛的人来说,黑天白天一个样!”说完,他立即出发。第二天早饭后,李占来挟着那面鼓风风火火地从乐亭取回来。四五十里路程,一个盲人来回走了10多个小时,当人们看到满头雾水的李占来进屋,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都被他这种执着精神感动。

在李占来从艺几十年里,他的人品和艺德,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肯定,因而也感动了和他在一起从艺的青年艺人魏学荣,在演艺工作和生活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并结为夫妻。

魏学荣,1943年生,从小天真活泼,爱唱爱跳,稍长后,尤钟情乐亭大鼓。为学得演唱技艺,1958年她年仅15岁就从师城西董家铺的大鼓艺人张进(字福堂)学习说书。张进先生大鼓艺术功底深厚,发头卖相(鼓书界行话,即动作,眼神、手势)独具风采,且鼓板灵巧,演出经验丰富。魏学荣在恩师教诲下,发奋学艺。教师见她学习认真刻苦,便倾尽其力进行培植,因而得到真传。出徒后,即随恩师四处演唱,走上了漫漫从艺之路。

魏学荣天生丽质,台相潇洒俊秀,演唱声宏腔壮、气势豪放,吐字朴实、优美。她说书继承了师父张福堂的表演程式,善于发挥自己演艺之长,多用白口,重在表演。刻画人物,心到、口到。演示情景,手动、眼动,人、物鲜活,声、情并茂。如在演绎长篇书里官民兵匪、男女老幼、五行八作等各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场合时,她运用各自的声腔特点进行交流,并配以极富戏剧性的说唱、表演,以深深吸引听众,使书中内容得以充分展示。如在说唱书段《隋炀帝下扬州·绕口令·十八愁》中老牛愁的一段唱词:

“……唯有老牛实在愁。老牛拉车费尽办,棍子打来鞭子抽。老牛老了无有别的用,送到贵教大抹头。将牛肉出在大街上,半斤四两往家提溜。牛骨头磨成四棱子骰,在光棍手里度春秋。一二三,四五六,花三五是个大块头。有人执上三把臭,哪个不骂穷骨头?”她诙谐的唱词和演唱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在场听众无不拍手称快,使之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魏学荣挚爱大鼓艺术,她从前辈们言谈话语中感受到从艺的艰辛,也体会到艺无止境,决心在乐亭大鼓界闯出一片天地。在丈夫李占来的指导下,她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摸索开创新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因而她的演唱艺术,既有韩派的淳朴清丽,又有靳派的舒展流畅,再加上师父教授的鼓板、表演绝技。这是其他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很难做到的。

魏学荣直爽大方,敢作敢为。当年,她还是一个妙龄少女,就认准学习乐亭大鼓,自己到处找艺人拜师,凭着聪明睿智,很快学得了一身演唱功夫;从艺之后,她认准琴师李占来的人品、艺品,就毅然以身相许,尽管二人存在年龄差距(李比她大十八岁),又是个盲人,但她却勇于冲破世俗观念,坚持自己的选择,嫁给了李占来。二人为自己钟爱的乐亭大鼓事业,奋斗了大半生。那时,曲艺队经常下乡演出,没有车辆,多是步行,魏学荣就牵着丈夫,夫妻二人一路上谈人生、论艺术,胜似有情人花前月下;生活中互相体贴,互相关爱,因而被时人称之为“妇唱夫随的模范夫妻”。

魏学荣对人亲和,心地善良。同事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亲密无间;对学员生活上关心,艺术上耐心教诲,从不以师自居,高高在上;她善于联系群众,下乡演出时,她也愿意接触父老乡亲,只要有时间,就和他们畅谈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有时还征求对自己说唱艺术的意见和建议,因而乡亲们很是喜爱这位亲和的大鼓艺人。

魏学荣钟情乐亭大鼓事业,刻苦学习用功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在丈夫的帮助下,演唱艺术不断升华,在当时的女艺人里,像她那样说唱表演俱佳并达到一定高度的可谓凤毛麟角,群众都爱听这位女大鼓艺人说书。当时,她夫妻所在的鼓书组的书场很是抢手。遗憾的是,正当她小荷初露之际,却赶上了“文革”那场风波,中断了她挚爱的乐亭大鼓艺术之路。70年代中期后,她又恢复了演艺,开始东奔西走下乡为群众演唱乐亭大鼓,人们又看到了这位久违的女艺术家的风采。不幸的是,在1994年5月1日却遭到了车祸殉难,年仅51岁。

魏学荣演唱的书目很多,传统的、现代的均有,文书、武书都能。知名书段有《隋炀帝下扬州》《樊梨花招亲》《芦花荡》《双锁山刘金定招亲》《小人臣》《百年长恨》等;长篇书有《红灯记》《平原枪声》《太原府》等。

李占来、魏晓荣这对曲坛伉俪在乐亭大鼓演艺之路上携手奋斗了几十年,其艺术和才气,扬名乐亭及周边县市。

(作者刘文秩,《读乐亭》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