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情注乐亭皮影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崔益龄     发布于:2024-03-15 15:39:19


14105425xqmk.jpg

提起皮影演员李海滨,在邑内乃至唐山一带凡爱好皮影艺术的几乎无人不知。

李海滨,中堡镇沙坨村人。他虽出生于普通农家,却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爱说爱唱。那时,村里或邻近村庄唱影、唱戏、扭秧歌,凡是有热闹,他都要追着去看,看完回家后就又唱又跳地学个不停。因他四爷曾在邻村安各庄评剧团演唱小生,他就迷上了评剧,整天缠着四爷学唱。不想,他得了一场重感冒,嗓音起了变化,懂行的四爷根据他的嗓音条件就让他改学唱皮影。他学着听来的皮影唱段试了试,果然嗓音很适应,且越唱越爱唱,因而就喜欢上了皮影。但他只是自己私下学唱,没人指导。

机会终于来了。1992年,县里举办皮影培训班,他听说后立即跑去报名,负责培训的老师当场考查他的嗓音条件,让他唱了几口。听完他的唱段,老师认为他的嗓音素质不错,批准他进入培训班学习,从师孟令华,学习小生。学习期间,李海滨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发奋学习,进步很快。两年后,鉴于他优秀的演唱艺术表现,被分配到县皮影团从事影事工作。从此,他下定决心在皮影艺术之路上干出一番业绩。

现实与梦想总那么遥远与残酷。在县皮影团工作后,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美好,重要原因是:社会在发展,文化市场多元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皮影艺术演艺空间来越小,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更使人担忧的:由于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先后作古或退休,也有的艺人因发展前途渺茫而改行,造成团内行当不全,甚至连组织都残缺不全,老人无靠,新人难挑大梁,已不能撑起正常的演出业务,如有演出任务,也只能临时东借西凑于以应付。特别老生(髯)这个行当,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团里没有演出任务,没有了收入,直到连大家的生活也有了问题。如此状况,李海滨看在眼看里,痛在心里,他暗下决心,要为影团恢复元气出一份力。既然团里没有老生,就忍痛割爱小生改唱老生。

乐亭皮影博大精深,这对刚上路的他来说每一个行当都是未知数,难以胜任。此时,他发现市皮影团人才济济,阵容强大,何不到市团去学艺深造呢?然而,这个选择也有一定困难:一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父母年迈,他这一走,家里的农活谁来干?二是,市团每月工资只有300元,除却个人吃用,余下不多,也不能养活一家过日子。所以,他将这一想法说出来后,立即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但铁了心的李海滨却坚信: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决心到市团闯一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他进了市团后,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自己尽最大努力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管是春来秋往,酷暑严寒,充分利用上下班和节假日往返于唐乐之间,以帮助家中解决农忙之需。为了艺术追求,他认为,付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市皮影团,他从师老生名角杜润普先生。杜教师个性很强,他授徒的原则是:看不上眼的不教,够料的不能成气候的也不教。多年不轻易收徒。而对求贤若渴的李海滨拜他为师也是淡淡的,并未上心。但通过一个时期的接触与观察,他感觉李海滨这个小伙儿忠诚厚道,勤勉敬业,更可贵的是学艺虚心,不耻下问,就很快喜欢上这个弟子了。因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李海滨:皮影是一门有灵魂的艺术,艺人演唱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思想内涵的理解、挖掘的过程,只有对自己所演人物吃透了,才能将演唱的人物情感升华与释放,自己就是戏中情境中的“人”。谈到演唱技巧,指出:唱影词的时候,字头不能拖泥带水。正所谓,唱高腔满而不瘦,走低腔要圆厚浑足,升如青云直上,降若飘然拂柳;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气贯长虹,委婉催人入境,折叠扣人心弦。对老师的示范演唱他私下认真练习,谆谆教导时刻铭记于心。

李海滨到市团后,通过拜师学艺、参加演出,扩大了视野。一次,影团接到一个演出任务,而此时担任花脸的演员却突然生病住了院,为了救场,团里就紧急从秦皇岛皮影团借来了一个叫冯承先的唱花脸的艺人。当影戏轮到他演唱,四弦过门后,他一开口就非同凡响,且越唱越给力,还没有唱完就得到台上同行、台下观众阵阵喝彩。本来一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经他这一演唱、烘托,就使整台戏锦上添花。

戏后,好学上进的李海滨立即前去拜访冯先生。经交谈,这位冯师父原来也是早年从乐亭皮影社走出去的佼佼者。这更让李海滨从冯师父身上看到了乐亭皮影的博大精深之处,只要下得真工夫,每个行当都能展示精粹动人光辉,由此更加增强了他下苦功学得真本领的决心。通过三年艰苦磨炼,不断丰富业务知识,终于使李海滨在皮影演唱上有了质的提升,因而也成了唐山皮影团年纪最轻的骨干演员。

1998年,李海滨第二个女儿出生,没有固定工资的他不得不考虑生计,于是他又回到了乐亭皮影团。在团内演艺工作中,他与兄弟姐妹们交流互补,把自己学得的影戏知识与大家共享。特别是原来团里因缺少演员而不能上演的精典剧目加以整理又搬上了舞台,为业务演出注入了活力。在演出中,他主动多担戏份,正是有了他的参与,让观众对影戏有了更多的期待。2000年,参加唐山市皮影“班超杯”个人大奖赛,他以优秀的演唱、答题获得第一名。在颁奖仪式上,担任评委主任的市著名戏曲评论家韩溪曾这样评论他:你的唱功、你的答题已超越了本届大赛的标准,给你的这个名次是理所当然的!让本属于乐亭的荣誉又写在了乐亭这方热土上。回到县里,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邓树民亲自设宴招待并给予充分肯定。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又不得不回到昔日的单位——唐山皮影团从事影艺演唱工作。尽管经受波折,但却没有磨灭他那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他发誓“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别人来不了的难点、绝活,我也要会!”

一次,他在刚接触《二度梅》这部戏时,反复出现“大悲调”“凄凉调”之词。当时,他不理解:这两者同是悲调,二者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了弄清缘由,他问遍了团内所有的老艺人,都没有说出令他满意的答案。有同事告诉他:“市里有位叫黄仪金的资深老艺人,可以去问他。”他闻讯立即前往求教。来到冯师父家,听说老人生病住院,就带着鲜花和礼品到医院探望拜访。在老人住院的二十多天里,他一直往来于影团和医院之间,和家属共同护理,期待老人尽快恢复健康。在交往中,二人很快成了忘年之交。

当老人病情缓和后,李海滨中肯地半跪在师父床下,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对这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就动情地告诉他:“凄凉调是从大悲调中分出来的一支,大悲调通常指室外环境,如同突如其来之事从天而降,唱时的嗓音声震大野,如雷轰顶,气足声大而满,呼天抢地,悲痛欲绝,那是无力回天的泣诉与呐喊;而凄凉调则指内在的悲哀曲调,以室内居多,诸如孤室寒房,表达的是物是人非,哭泣声悲而凄凉,撕心裂肺,且声调深细腻,肝肠寸断,泪干血流,直到曲未尽,情未了,欲罢不能。”经教师这一点拨,让他茅塞顿开。

一次,中央电视台来市团录制传统精典影戏《五锋会》,剧组要求:剧情要精悍,要从百集缩编到十八集,除舞台具有独特传统风格外,特别提出唱腔要突出地域特点,语言正规,既好看,还要好听。对此,市里特派了一位导演坐镇。在排练前的座谈会上,那位导演拿出了一个方案,他提出:皮影戏要适应社会发展,不如说是歌舞影,他说完后,立即有人表示赞同,当然更多的人是不赞同的,但却没人发言。这时,李海滨站起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唐山皮影,根在乐亭,正规的语言是老呔话,老呔腔是魂,老呔韵是骨,请导演先说几句老呔话好吧?”他这一问,那导演立即哑了言,座也冷了场。

此后,经主管部门和团领导研究,重新成立了老中青编导小组,李海滨作为最年轻的代表而被选入。在排练过程中,他和导演及同事们以高度的态度对原剧进行了修改、设计。为了好听,本着传统音韵不变,新配制的音乐要在皮影环境、人物乔装打扮上下功夫;而好看,主要在舞美、特别是操纵上予以创新。为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他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一一被采纳。最后影团将新排的影戏献给了中央电视台。既保住了乐亭影的魂,又保了乐亭影的骨,从而成为唐山影戏的精典。

2012年,中国民俗对外交流协会应美国有关部门的邀请组团出访,其中皮影一项只限5人,且在全国招生,条件非常严格。所担纲的角色不但要演唱出色,还必须有三个以上的角色胜任,同时还要会操纵、打座鼓、板、锣、镲等器乐。在华北地区,他以《观世音传奇》剧目为范本作展示,结果冠压群芳成功入选。

为了练得一身硬工夫,李海滨在多年的影戏演唱实践中,品味了昔日多个乐亭影精英的绝技,如名小孙品卿唱腔的优美、邱连贺的芬芳、高荣杰的绚丽等,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影戏演唱底蕴。因而在他所饰人物的唱腔中,既体现出名家艺术精华,又有自己特点。随着演艺知识越来越丰富,戏路也越来越宽。他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皮影团出访过亚欧美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了解并爱上了唐山(乐亭)皮影。一次,在出访时,联合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传承人协会名誉会长、国家级书法大师顿长彬听了他的汇报演出后,给他的评价是:“我听了很多皮影艺人的演唱,唱音唱韵难唱魂,你李海滨唱出来了,很难得!”并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皮影之魂”的条幅赠送给他。

2013年,乐亭举办一年一度的春节团拜会,他应邀回县参加演出。在演出中,他独具特色的唱腔音韵,征服了在场领导和观众。演出后,时任文体局局长的白玉奇对他提出邀请:“你不能待在唐山了,乐亭皮影的发展需要你!”在局领导的盛情邀请下,他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乐亭皮影团。

面对领导的信任,组织的安排,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他积极配合同事编写教学大纲,建立培训基地,培养新人,努力将“戏曲文化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乐亭三小为弘扬传统文化,早年成立了一个少儿皮影班,因没有系统教学指导而搁浅,他闻讯后,主动上门问清实际情况,就针对所面临的教学难题进行破解,经两周日夜奋战,编制了新教案,并获得县教育局通过,恢复了教学运作。继之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将原所排练的节目搬上了舞台,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让乐亭皮影艺术发扬光大,他受邀到滦县少儿皮影培训基地讲学,并为他们排演了皮影戏《老马识途》。此剧在全国少儿戏曲大奖赛上荣获金奖。

为振兴皮影艺术,他还多次为民间艺术团做义务辅导员,受到了业内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2021年的一天,影团在县城东延演出结束后,演出使用的影件、道具都已收拾完毕准备回家。而此时从姜各庄方向来了四位观众,他们见影戏已经散场,就惋惜地说:“李老师,我们专程赶来听你的皮影戏,遗憾的是,我们来晚了。你能不能赏个脸哪?”李海滨望着风尘仆仆赶来看影戏的观众,感动地说:“各位老乡,是你们把脸赏给了乐亭皮影,也赏给了我李海滨,为乡亲们演出,我义不容辞!”于是,他吩咐同事们重新安装影台,开场演出,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在他的心目中,作为乐亭皮影的传承人,为了影戏,金钱、物质、利益什么都可以不要,最需要的是观众那份对皮影艺术的挚爱与真诚!

乐亭皮影是李海滨一生的追求,他走的路,稳而踏实。

(作者崔益龄,中堡镇安各庄村民)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