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锔盆锔碗锔大缸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士元 发布于:2024-03-15 15:35:2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家乡的街巷里,不时听到“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随着声音的出现,人们就会看到村头上一个肩上担着挑子,腰里系着围裙的锔瓷匠,一边喊着一边走街串巷招揽生意。
锔瓷匠的挑子其实就是两个三层抽屉的箱子,抽屉里分别装着锔瓷用的钻具:钻钉、钳子、小铜锤、剪刀、镊子、锉刀、毛刷、线绳、灰膏、釉泥等各种工具和材料。两头箱子上装有提梁,提梁上用绳套和扁担连接在一起,挑子一头还挂着一个小板凳。这些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巧精致。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它是把破损的瓷器如碗、碟子、盘子、茶壶、茶碗、花瓶等用像钉书一样锔钉修复好,使其滴水不漏,所以人们习惯地将从事这门手艺的人称之为“锔瓷匠”。
旧时代,平民百姓生活都很困难,一般人家都有瓷盘或瓷碗两件瓷器,并视为宝贝,倘若不小心打破了,舍不得丢弃,都会请进庄来的锔瓷匠修补,因为破了锔上比到市上买要便宜得多。如通常锔一只碗只需一二角钱,修补过的碗不少人家一用就是几年或几十年,甚至几代人。
锔活儿也分粗细。细活儿主要锔碗、碟、盘子、茶壶、茶碗、花瓶等精细瓷品;粗活儿则是锔陶瓷罐、缸等大件。干细活儿的锔瓷匠由于手艺精湛,不干粗活儿。而手艺粗糙的就去干锅、盆、缸等粗活儿。
锔瓷匠串街走巷接活儿,有了活儿谈好价钱就把挑子放下,取下小板凳,然后打开抽屉取出工具,习惯地用围裙擦一下手便开始锔那些伤残的瓷器了。比如锔碗,他先仔细查看瓷器的破损状况,然后将破裂处捏合或将残片拼成一只整碗,用细绳捆绑固定好,接着用金刚钻在破损的外壁裂缝两侧各打对应的小孔(不可打透),再用小锤将锔钉的两头嵌入对应的小孔中,使破裂缝铆紧。锔钉是一种形似现在的钉书钉一样的两脚金属钉,只是钉脚根短。锔钉分金钉、银钉,铜钉、铁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损坏程度来计算。
这种手艺活儿很讲究精巧,打瓷眼的金刚钻是特制尺把长的微型铜质小钻,小巧玲珑,用时锔匠拉动弓弦作动力,钻的顶端装有金刚钻头。由于瓷片上的釉坚硬光滑,稍不小心或技术不到家,钻头不是滑开就是钻不进去,得有点真工夫才能干好这事。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儿”就是这个道理。
所打孔的大小、深度应该小于锔钉两个头的大小和长度,破瓷器纹理对应的小孔距离和锔钉的长度要一致,否则锔钉和小孔配合不紧凑,既补不牢固又会漏水。孔钻好用小铜锤敲击锔钉两头,敲击时要用巧劲,不轻不重,用力均衡。用力重了,瓷器会破,轻了,锔钉嵌不进小孔。补好的锔钉如趴在瓷器上的蜈蚣,看着别有特色。
此外,锔钉制作体现了锔瓷器的手艺水平。锔钉要依照瓷器的孔位、曲度来制作。由于瓷器的形状及破裂的位置各不相同,所需锔钉的抓合张力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锔瓷匠根据经验来琢磨锔钉的材质、图案和钩解的位置。制作锔钉讲究的是“一锤定音”,不能反复敲打,锔钉一旦嵌入瓷器内就无法再取出,否则将损坏锔钉的钉口,严重的还会让瓷器从钉口处开裂、破碎,再也无法修复了。
最后,随着锔瓷匠的一声吆喝:“好咧!”他便解下瓷器上的捆绳,在瓷的裂缝及锔钉处细细抹上一层用石膏和桐油调制好的油灰,使瓷器的内壁不见修复的痕迹,他再盛上一碗水,见不漏不涌,并让修复者当面验收后,一个锔瓷锔补过程就算完成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个格外惜物的难忘年代。记忆中,在上世纪50年代,我家曾经请锔瓷匠锔补过一个瓷碗和一口大缸。当时,因锔瓷匠刚在街口邻居家锔过瓷碗,母亲见他手艺不错,人也挺本分,便请他上门锔补。双方先说好修补的价钱,因碗的破损程度不大,修补费仅需8分钱;而缸的裂口大,则需3角钱,共计3角8分钱,母亲与他讲了讲价,说好了3角5分钱。在那个年代,锔碗的工钱不贵,主要是根据碗自身的质地及破损程度而定,最贵也不能超过碗原价的三成,否则便失去了修旧利用的价值,不如添些钱买新碗了。
缸因为比盆碗大许多,作场也相对大些,锔瓷匠见家门口比较宽畅,方便作业,便将锔瓷挑子放在家门口为作场,先取下小板凳坐稳后打开抽屉取出各种工具就忙活起来。庄里人一听说我家锔碗锔大缸,一大帮小伙伴迅即跑到我家门口围观起来,有的还学锔瓷匠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喽……”有意替锔瓷匠招揽生意。
锔瓷匠开始先锔碗,因碗口裂纹不大,只打了三个小锔钉,一袋烟的工夫就锔好了。接下来就锔补大缸。大缸裂纹长,缸体厚,锔瓷匠就选择了6根长约5公分筷子般粗细的铁锔钉备用。他随手取出打孔的钻打眼,那钻是钢质的,因为陶器的硬度远不及瓷器,且需要钻大孔。钻杆钻弓粗长,锔补的方法与锔碗类似,只是大缸重,不易搬动,在锔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当助手,把缸扶稳,锔瓷匠手疾眼快,把几个锔钉一钉十分牢固。仅用十几分钟就补好了。我取来水验证了一下,见大缸和碗皆不漏不渗,母亲便爽快地付了工钱。
我姐姐家的一只白地青花花瓶也被锔补过。那对花瓶平时摆放在柜上,按照家乡旧俗,每年春节在花瓶分别插上腊梅和青竹,寓意吉祥如意。因姐姐不小心碰破了一只,在瓶颈处断裂一小碎片。锔补时,锔匠巧妙地将小锔钉隐藏在瓶体花卉的枝杈里,恰好似一朵盛开的梅花与瓶中腊梅相呼应,别有情趣,且修补的工艺精细,一看就是高超的锔匠所为。
岁月荏苒,时光流逝,如今商场超市内的瓷碗、塑料碗、不锈钢碗、玻璃碗和其它新材料制成的盆盆碗碗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不仅造型美观,价钱也不贵,也就不需要人们补来补去将就着用了,因而锔瓷匠的吆喝声也早已淡出了市井生活,难以寻觅了。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手艺依然在文物修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温暖的儿时回忆,也永远留存了人们的心中。
(作者陈士元,闫各庄镇陈渡口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