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一中情缘:百年母校 永远怀念您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荣兴     发布于:2024-03-14 16:52:05


14105425xqmk.jpg

2023年是我的母校乐亭一中建校百年,当我收到《读乐亭》第78期登载的《乐亭一中建校百年专辑》时,很快读完,激励了我对母校的美好回忆和深切的怀念。

我是1953年毕业于乐亭一中的,已有70年之久,也是这一年离开故乡的。1950年入乐亭一中时,正是共和国初创和新生时代。在此前有着文化教育传统的乐亭,几经搬迁和更改校名的乐亭一中,经过整顿调配并迅速招生。县领导和校长张云阶等既挽留了原来进修中学、育英中学、抗日中学、海滨中学的名师,又招聘来一些德才兼备、学有专长、育才有方的优秀教师。

当年一些教师给我们讲课时,无论是开场白,还是讲到具体内容,总能打动学生的思想,启迪智慧。如物理老师李维康第一次上课就讲道:物理是物之理,整个世界内容很丰富,概括一下就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由此给人们带来各方面的利益。李老师还将这12个字写在了黑板上。这种宏观的开场白,首先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刘宝瑞老师讲地理课时说: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我们是中国人要先懂得中国地理,学中国地理先讲我们河北省,也要知道我们乐亭县在河北省的位置,由近及远,逐步展开和提高,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李淑贤老师(张云阶校长的爱人)给我们讲政治课,讲到我们祖国是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经过长期英勇奋斗,依靠和团结“四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打败了“三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势力)而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我们正在建设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实现社会主义。这些形象具体的内容,都让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我还清楚地记得这样的事情:1951年第二学期的一个星期一,上午开课前我们一进入教室,发现已布置的焕然一新,黑板两侧和南北窗户之间的墙上,新展挂了校长张云阶和三位教师亲自书写并装饰好的四条语录。张云阶校长写的是:“发扬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张惠东老师写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团结的纽带和进步的保证。”惠易唐老师写的是:“刘少奇说:‘只有按着规律行动才有自由,否则是不自由的。’” 陈述之老师写的是:“我们应有的作风是谦虚不骄傲,谨慎不急躁,不偷、不装、不吹。”同学们一边观看一面诵读。此后我每天上课前一进入教室,就先看一看这几条语录,也默默地读一通,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四条语录竟然让我至今未忘,这也是得益于母校乐亭一中培养教育的见证吧!

粉碎“四人帮”后,政治空气宽松了,社会生活也活跃了。出于对母校乐亭一中的怀念,在保定的乐亭一中的校友们联系也多起来,起初多是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毕业的校友,有党政干部、大中学教师和医院的大夫。如中央劳改劳教学院(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文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刘国镕,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主任刘志昌,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伯航,河北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左本成,河北省医院(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阴慎齐,保定地区医院老干部诊室主任医师王文林,保定一中特级教师刘再进等。与此同时,一些不是乐亭一中校友的乐亭人和晚一辈的乐亭一中的校友也取得了联系,大家平时也有些交往。

1988年,乐亭一中举办隆重的建校65周年校庆活动,程文儒带领我们在保定工作的几位乐亭一中校友去参加。来到故乡乐亭这片热土上,又与多位我们敬爱的老师和当年同窗共读的老同学见面,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们送给母校的是请书法家熊任望书写的“滋兰树蕙”条幅,此语出自屈原《离骚》的“滋兰九畹兮,树蕙百亩”。育才有良方,名师出高徒。我们想到的是乐亭一中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毕业生,与那些德才兼备、爱生如子的老师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一题词蕴含着我们对老师的怀念和赞扬。

在纪念会上,当我们看到主席台上坐着老革命家李运昌和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孟昭英时,也使我们想到乐亭一中建党早,有一批革命家从这里走出去,还有多位科学家在科学技术的不同领域 作出了突出贡献。李运昌和孟昭英正是这两方面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乐亭一中的骄傲。

参加校庆会回来,很快成立了乐亭一中校友会保定分会,程文儒 当选为会长,我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回顾这些校友围坐在一起,畅谈故乡乐亭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绩和我们的母校乐亭一中的发展和变化,故乡情怀和对母校的爱恋交融在一起。

天南地北都有乐亭人,在这些乐亭人中,也有一批乐亭一中的校友。我看到过一份河北农业大学正副教授名单,当时该校共有正教授11人,其有3人是乐亭人,这3人全是乐亭一中的校友,他们是李伯航、毕庆雨、李近雨。后来该校又成长起乐亭一中校友,曾任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的王余丁等优秀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我去保定地区医院就诊,大夫叫王文林,二人一见面说话,都有些乐亭口音,得知都是乐亭人,近而又知道了都是乐亭一中的校友,兴奋而亲切。王文林医术高明,待人热情,精心诊治。当时他是该医院仅有的两位正高职(主任医师)之一,甚有名气。自此以后,我俩一直有联系,后来我把《乐亭县志》《读乐亭》和徐兴信的《乐亭散记》都拿给他阅读,让他更加怀念故乡和母校。

2016年,我的家搬入一处有庭院的住所,过了几天与邻居一位中年男性相遇,二人初识互致问候。我一询问得知他是唐山人,我又问是唐山什么地方,他说是李大钊故乡乐亭县。我高兴地说,我也是乐亭人,顿时二人亲切地交谈起来。他又告诉我,他的父亲张立群是1953年乐亭一中的毕业生,原来与我是同届不同班的校友。这位校友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故乡,子女们每年回乐亭扫墓。

在乐亭一中的三年,只占人一生的不长的岁月,为什么短短的几年,让学子们念念不忘,魂牵梦萦呢?许多教师和和校友们用生动的感人肺腑的事实做了回答,我只写了一点个人的见识和感受。

(作者刘荣兴,乐安街道八街人,河北大学教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