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抗日中学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发布于:2023-08-23 09:03:41
为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培养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1944年8月,经中共昌乐联合县县委研究决定、第四地委批准,建立了昌乐联合县抗日中学,简称“抗中”。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环境,校址分设在距日伪据点较远,群众基础较好的董庄、程庄、杜林和小滩(后迁移到大曹庄、白沙坨)。校长由昌乐联合县县长张昭兼任。
抗日中学具有干部学校和普通中学双重性质,实行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课程设有政治、国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政治课主要学习《社会发展史》《革命人生观》《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及时事政策;国文课选择思想性较强的名篇,其中大多数是鲁迅的作品;数学课是普通中学教材;音乐课以教唱抗日歌曲为主;体育课除进行体育训练外,还学习军事课目。
抗日中学的学习生活紧张而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常使教学工作受到影响。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学校经常转移,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村村为校舍,处处作课堂,有时在河套里上课,有时在树林里学习。但师生们信念坚定,不畏艰苦,坚持教学,并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经常深入各村,利用墙报、黑板报、街头演出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抗日中学的革命活动,使敌人大为恼火,他们视抗中为眼中钉,多次偷袭,妄图摧垮抗日中学。但抗日中学的广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机智勇敢,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斗争,再加之人民群众的掩护与支持,使敌人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
昌乐抗日中学从建校到抗日战争结束,在艰苦的游击环境中培养了600多名学员。走出了曹芃生、李志成、李采祥、郭君直等一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