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母校情缘:王氏兴学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志学 刘云芝     发布于:2023-08-22 15:48:11


14105425xqmk.jpg

一、兴学动机

乐亭县汤家河镇东桑园村王家,经商起家,热心办学,先后在辽宁省开原驿办起了华商会学校,在乐亭县办起了凤慈女校,进修小学,进修中学。

我是王家的外孙,外祖父王善贻(王承义)排行老三,他五弟王  执中(王承惠)膝下无女,去开原经商发迹后便把我父母带去开原。我和我的两个弟弟都是开原生人。我们兄弟三人幼年时期都在进修小学、进修中学读书,对王家办学略知一二。

外祖父他们兄妹7人,自幼家境比较贫寒,他们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拉扯7个儿女,维持生活,有时不得不靠娘家接济。孩子们刚刚长大些,便把男孩一个个送去闯关东。其中老三王善贻几经周折,最后在大连市郊经营果园逐渐发了家。老五王执中(王承惠)在开原驿当小伙计,赚了些钱,就自己经营小店,慢慢生意做大,办起春庆茂面粉厂。该厂在当时来讲,算是现代化的大厂,企业讲诚信,春茂牌面粉质量好,在东北一带享有盛名,王执中本人被开原商界推选为华商会会长。王执中、王善贻创业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懂得了要致富、要发展,光吃苦耐劳、精打细算还不够,还必须有文化,能写会算,因此,他们渴望王氏子孙及家乡的孩子们,都有书读,都有文化,都受到良好教育,所以立志:将来有实力,要办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王执中常说:“人不上学不行,不但要学得能写会算,还要学得有志气,有见识,有能力。”

王执中在开原经商时期,正是日本侵略中国步步紧逼时期,中国商人处处受日本人的气。有一次谈生意,在饭桌上跟日本人吵起来,王执中忍无可忍,抄起桌上的酒瓶砸向日本人脑袋,砸得日本人哇哇乱叫,事后饭店老板将王执中身上盖了块白布,让他装醉,才幸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华商都称赞王执中是硬骨头,同时也更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自立的精神,更加坚定了他办学的信念:中国人必须受教育,必须提高素质。他把国家强盛,民族振兴,都寄希望于教育。首先在开原办起了华商会学校,让华商子女都能上学,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以抵制日本的奴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素质。

王执中能倾资热心办学的另一原因是母亲的大力支持。这位母亲虽然是农村妇女,只字不识,但她非常开明,当孩子们发迹后,极力支持孩子们倾资为家乡为社会办教育。

二、兄弟合力办学

民国八年(1919)王善贻、王执中兄弟俩商量在村子里办一所男校,一所女校。招收本村及邻村的孩子们读书,女校设在王善贻家后院三四间厢房里,还有一间女教师宿舍,当时招女童20至30人,叫“凤慈女校”;男校在村东头关帝庙的几间旧房子。经过重新修缮作为教室,以“进德修业”为宗旨,立名“进修初级小学”。王家侄辈王文怀腾出一间房子作为男老师宿舍。当时有学生50至60人,设1至3年级,请周姓兄弟二人任教。周大老师教国文、尺牍、珠算、唱歌;周二老师教算术常识、劳作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进修初小扩建,增设高级班,王善贻出资2万大洋做为办学基金,另出建筑费5000元在关帝庙后购一块地,盖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办公室,还有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厨房、食堂、文具店等。同时在王家东外宅盖了几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凤慈女校由王善贻家后院搬进东外宅。民国二十六年(1937),凤慈女校和进修小学合并成为一所男女合校的乡村完全小学,名叫“私立进修完全小学”。当时进修完小有两个教学区(东院教学区和庙后教学区),有校舍25间。男生174人,女生36人,教师7人,设1至6年级(单执)共6个班,常年经费1.6万元。

三、进修小学的教与学

进修完全小学教学设施完善,校院绿树成荫,还有一个大操场。教师都是日寇侵华时期北平高中、高校的爱国青年、高才生,有的在校教了几年书又返回了原校,如在北平大学读书的陈凤鸣老师;有的就在小学教下去了,如北平某高中毕业的陈东海老师,还有崔文斗、刘振野、刘兴亚老师都在进修小学执教多年。(这时周大老师和周二老师已调走)。

进修小学的操场位置在庙后教学区的路东,占地约2万平方米,长约250米,宽约70至80米。它原来是个大水坑,王执中投资1万大洋,用土把它填平,高出地面1米左右。操场里有篮球、排球场,有跑道、单扛、双扛、木马、秋千,还有铅球、铁饼、标枪等场地。周围用矮树圈起来,开两个门,一个门在西侧,正对着庙后教学区的东门,跨过大道,便能进入庙后教学区;另一个门开在西南角,面向东桑园村的东村口,是个小门。村里的孩子们还有大人们吃过晚饭常到操场来玩。

进修小学很重视体育课。刘振野、王志美老师教体育,开设体操、球类、田径等课程。平时学生上体育课,进行训练,每到秋季都举行运动会,还组织游艺会,搭台子,由各年级出节目,演唱。

因为这个操场在附近学校是最好的,每年都有几个学校专门组织到这里来赛篮球,县城里的小学也带队到这里举行比赛。

回想起来,进修小学的教与学很有意思。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周大老师教唱歌,让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踩着老师弹的风琴乐谱,先围着教室有节奏地、谐调地走几圈,然后立定,随着琴声,唱起新学的歌曲。

大概在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采用的教科书是当时规定的标准课本。张东海老师教语文,他把学生作文都逐个批改,还进行讲评,亲自个别指导。好的作文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奖励栏里。孩子们写信的能力是不成问题的,他还向学生传授新思想,要求孩子们读茅盾、冰心、郑振铎的小说和一些文艺书。他愿意借书给爱看书的学生,我就是爱向他借书者之一。崔文斗老师教算术,讲得特别明白,四则题既有趣味又有深度,孩子们都愿意多做题。

有一年全县会考,作文题目是《冬天的太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给日寇说好话,歌颂他们。但进修小学的一个学生写的是“冬天下雪了,没有太阳,乞丐蜷缩在大庙台阶上,盼望早日升起温暖的太阳……”这次会考就是在进修小学举行的。进修小学这次作文成绩未得第一,而语文总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算术成绩很好,大部分学生都得了满分。老师们都很自豪。

王德金校长教“修身”,教育孩子们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师长、老人、爱护同伴、学习知识、报效国家……

从民国八年(1919)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进修小学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经历多次本校考试,全县会考,升学考试以及闯关东当学徒的实践检验,进修小学一批一批培养了几千名农村孩子飞向各行各业,对家乡、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进修中学的创办

民国十九年(1930年),王执中投资5万大洋,在乐亭县城创办了全县第一所私立中学,校址在乐亭西街王家胡同张家大院。初开1个班,立名为“进修初级中学”。这样,乐亭县私人办学提高到中学层次。进修初级中学逐年招生,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原来租用民房已不够用,王执中又投大洋十几万,从县城西边西河漕购一块地,建新校园一座(今一中东北部及校外大操场)。开设6个班(双轨),学生336人,常年经费32400元。

王执中办学的特点是: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好。为了办好进修中学,他不惜重金,聘清末翰林葛毓芝为名誉校董,聘葛毓芝之子葛东桥为校长。葛东桥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热心家乡教育,办学有方。他学识渊博,除了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还讲授古典文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础,要求学生背会古文30篇。葛校长还担任地理课。

除精心选聘学校领导外,王氏还高薪聘请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和留学生任课,其中17名教师来自清华、北大、燕京等高等学府。由于教学制度严格,规范,师资水平高,故学生成绩好。知名教师如“数学康”“史地李”等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进修中学一向成绩很好,1935年河北实行毕业班统考,进修中学成绩名列全省第一,这一届毕业生全部升入名牌高中。另一届毕业生,报考北京各高中,录取率仅次于北京著名的燕山中学。进修中学从此名声大振,誉满京华。每年招生时,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河北高中等名牌高中都愿录取该校学生。

进修中学很重视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校舍东门外的大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足球场、篮球场、跑道等一应俱全。特别是足球,很受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春秋冬季每当课后、晚上时候,有很多人到足球场踢球,锻炼身体,师生同乐,很是热闹有趣。全县在这里开过几次运动会,进修中学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拿好多比赛奖项。

刘振野老师是滦师的高才生,毕业后从唐山矿区老家来进修小学任教。他很爱孩子们,每次假期回家返校时,从矿上给孩子们带来矸子石,供孩子们玩耍。我在进修小学读完6年级,升入进修中学。那时,刘老师也从进修小学调入进修中学,那时他任进修中学三个年级的体育课,进修中学大操场上那些完善的体育设施,都是刘老师一手操办的。进修中学的体育成绩及孩子们健康体魄与刘振野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不幸的是,1942年刘老师患病,经多方医治无效在进修中学逝世。全校师生召开隆重的追悼会,沉痛哀悼这位好老师。他爱人从唐山来校接走了他的灵柩。

进修中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造就了大批有用人才。直到今天,已时隔50至60年,在全国各地,你会不期而遇地逢到某位乐亭籍的院士、学者、将军、实业家、党政领导,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的青少年时光是在进修小学、进修中学度过的。

王执中办学时期,正处于日寇侵华、时局动荡时期,尤其是东北、华北沦陷后,日寇实行经济封锁,东北资金不能顺利汇到家乡,王执中想尽一切办法把办学款汇到北京,再辗转到乐亭,顽强地支撑着两所学校正常运转。到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王执中在东北的企业倒闭,办学资金彻底断绝,两所学校先后停办,并入其他学校。

五、王执中其人

至于王执中其人,在1949年,我有机会去北京看望过他一次,那时他从东北搬到北京,已经是耄耋的老人了。见面时,他谈到办进修小学、进修中学的事,他说之所以办教育是因为他从小无法受教育,他要让后人都能受教育。交谈中,他背诵了《孟子》中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他风趣地说:“我就是担当大任的人。”他还说,他没有陈嘉庚那么大财力,如果有,他还要办大学……

王执中一生经商,生活非常俭朴,把做生意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在家乡开办学校。他在家乡创办了两所学校,进修小学办了近30年,进修中学办了16年,王氏家族共投入资金百余万大洋,培养小学生几千人,中学毕业生近千人,他是近代史上经营实业、从事贸易的成功者之一,正是由于许许多多的王执中们以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做出了富而思源、热心办教育的义举,使得乐亭成为文化普及、人才辈出的灵杰之地,是文化大县的奠基者,永远值得子孙后代景仰、怀念。

(作者刘志学,毛庄镇尹各庄村人,解放军郑州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刘云芝,毛庄镇尹各庄村人,乐亭一小退休教师)

(选自《读乐亭》18期)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