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母校情缘:父亲、乐亭一中和我们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海燕     发布于:2023-08-22 11:07:28


14105425xqmk.jpg

过去的10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变的百年,也是乐亭一中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的百年。我心怀激情,于“劳动节”在距离乐亭1000多公里的上海写下这些文字。

我的父亲叫张云阶,土生土长的乐亭人。虽然家贫,父辈的见识和家乡尊崇文化、致富兴学的传统,使父亲和他的兄长弟妹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有机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熏陶之下走上革命道路。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清晰形成的记忆里就有着父母口中时常叨念的乐亭一中。随着年龄增加,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乐亭一中成了连接我们信仰的重要部分。   

我们从老一辈闯关东闻名白山黑水进而致富兴学的故事里,知道了家乡崇文重教的传统。我党先驱“南陈北李”的李大钊派党员来当年的乐亭一中,点燃革命火种,于1924年就建立了党支部。看着那张积淀了久远历史的学校校门的黑白照片,心中充满敬仰。令我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乐亭一中成了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的抗日中学。作为教员、干部、领导,父亲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亲身经历的细节描述,伴随着深厚情感的娓娓道来,有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那些人和事鲜活、丰满,对于我们后辈的影响力,就是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父亲是担任乐亭一中最早的校长,我母亲也在乐亭一中任职。随后由组织调任北京国家统计局政法文教处,1956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组织又调任我父亲来上海创办统计学校,就此,我们全家在上海定居。

也许是早年的影响,也许是家庭“职业基因树”结出的果子,我们兄妹五人都走上了教育岗位,无一例外。我大哥也是当年乐亭一中的学生,后投笔从戎离开乐亭,最后退休于一所中专学校的校长岗位;我二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教书育人一辈子;我的三哥和四哥都在大学工作,三哥从教辅岗位转向管理工作,担任学校某职能部门的处长,四哥则一直承担实验教学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先是担任大学教师,后来也在管理岗位“双肩挑”,专业上一直没放松,后来担任教授专业职务,现在虽然已经六十有七,还在尽己所能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一切,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父母经由乐亭一中在我们心里深深埋下的对教育的信念。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价值,我们就忠诚;我们喜欢教育工作,我们就愉悦;我们努力提升对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我们就有成就感。

半个多世纪,我们心中“神圣”的乐亭一中,时常被我父母提起。但是因为常年卧病,我父亲已经没有可能再踏上乐亭的土地。1973年,不到17岁的我利用中学最后一个暑假,只身去了乐亭。除了探望亲人,父亲嘱咐我一定要去看看乐亭一中,还给我开了一张名单。在当年乐亭一中教务处长赵延军叔叔的全程陪同下,我一一找寻着父亲的念想,并且用135相机拍了一些黑白照,只可惜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了。这些照片冲洗出来,我父亲看得泪眼迷离。

2016年,我们兄妹四人(除大哥年纪大了无法成行)又在暑假去了乐亭。到了城里,第一站就是寻访乐亭一中。因为暑假有学生住校学习,一般外人不让进入。我们正与门卫交涉中,出来一位学校书记,当他得知我们是张云阶的子女,特地从上海赶来寻访,立刻热情地迎接我们并做了安排。看着这陌生的但又是在心里呈现过多少遍的学校,我们感慨万千!

祝福乐亭一中经历百年之后能有更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父母。

(作者张海燕,毛庄镇张庄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乐亭一中供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