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母校情缘:我与乐亭一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庄树屏     发布于:2023-08-22 11:05:04


14105425xqmk.jpg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在乐亭一中40年的教学生涯已匆匆过去,退休已达18年之久。耄耋之年的我,身体还好,头脑清楚。我想,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前二年,有的老同志劝我写写回忆录,写写乐亭一中。当时我没在意,一是还有几位老领导健在,他们比我知道的多,水平也高,二是自己文字功夫不够,至今未动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老领导竟已辞世。我算在乐亭一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了,乐亭一中的一草一木,乐亭一中的人和事,我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也是乐亭一中的老领导、老教师培养了我,使我能为乐亭一中做出点贡献。思前想后,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我的第二故乡的最高学府——乐亭一中写出来,也算我对乐亭一中的回报与感恩。

1952年至“文革”前的乐亭一中

1952年,我于河北北京师专毕业后,同年8月来到大钊故乡——乐亭,踏入“河北乐亭初级中学”的大门。稍事安顿,校长张云阶、教导主任赵延军接待了我,对我这个新来的大学生非常热情。第二天,赵主任找我谈了工作,说:学校人手少,你来了就得挑重担,教初二年级五个班的物理课,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后来又兼任大队辅导员)。当时我年轻体壮,热情也高,就愉快地答应下来。在老教师的热心帮助下,很快适应了工作。除上课外,还开展了课外小组活动,制作各种小教具,少先队活动开展得也有声有色,丰富多彩,队员们非常喜欢。直到1956年上半年初中任课结束。

在此期间,学校领导更换频繁。张云阶调走后,赵延军任代校长。1953年调进了毕胜任校长,一年多后调走,赵延军又任代校长。1956年杨春廷任校长。这位校长是老革命,为人爽朗,平易近人,谦逊好学。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经常请老教师早上为他讲数学;与赵延军主任配合默契,赵主任积极支持他的工作。杨校长人际关系很好,大家心情都很舒畅。

1956年下半年开始招收高中生,设两个班。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河北乐亭第一中学。我开始教两个班的物理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后来又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语文课蔺金声,后来郝玉文;数学课苗薪亭、张汝舟;外语课王逸梅;这些人均为有造诣、有经验的老师。只有我,年纪轻轻,一张白纸,硬着头皮干了下来。没有教具,自己动手,由木工师傅帮忙,制作了大小十几件,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自制的发电机还参加了专区教具展览。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后来政治运动频频来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反右派、反右倾等运动都冲击过学校。教学秩序发乱,教师心神不宁。在反右派时,老师们对学校专职党支部书记陈某提的意见很多。杨春廷在昌黎专署座谈会上对那些意见稍加整理,做了发言;结果被错误地认为是他向党进攻,被打成“右派”,调离乐亭一中,去于家寨公社工作(平反后调到迁安任副县长)。以后,那位陈书记也调离了乐亭一中。

1958年末,两个高中班课程基本授完,正要准备复习,突然接到县里的指示,到本县汀流河镇去大炼钢铁。1959年开春,又去石臼坨(现更名为“菩提岛”)开荒种地,算是勤工俭学。上午上课,下午种地,早晚上自习。当时面临毕业高考,师生心急如焚,因此格外珍惜那授课和自习的时间,教的认真,学的刻苦。快到“五一”,我们才得以返校。当时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赵延军亲自主持制定复习计划,研究补救措施,提出了“宁掉一身膘,大干一百天,夺取高考胜利”的口号。高三成立联合复习办公室,赵副校长亲自坐镇,审查各科复习计划,要求相互支持,同心协作,并且天天听课,及时交换意见。教师一周一次碰头研究会,学生两周一次复习情况总结分析,高考前夕,赵副校长做考前动员,我讲了具体意见和注意事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揭晓,成绩大大出乎意料。数学总分居全专区第一,超过唐山一中。总成绩和物理成绩仅次于唐山一中,居各县之首;95%的学生升入大学,其中清华4名,人大1名,其余也大多考入天大、南开等重点大学。回想起来,之所以考得好,一是前二年基础知识砸得牢,二是总复习搞得好。

乐亭一中高考升学一炮打响,震撼唐山教坛,也引起省教育厅的重视,当年被列为省厅重点校。1959年入冬,省厅召开全省重点中学工作会议,由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蒋锡铭同志带队,专职副书记陈克宽和我(时任教导处副主任)参加会议(赵延军同志因事未参加会议)。会议对今后重点中学的发展规划及各项要求做了全面部署。

1960年,乐亭一中高中没有毕业生。同年春,王晓谦同志调入乐亭一中,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赵延军任副校长。1961年高考成绩,数学仍是全专区第一,总成绩也居上游。当年秋季,乐亭一中、二中并校,领导、师资力量显著增强,赵兵、赵延军二位任副校长,我任教导主任,1962年秋,省厅在乐亭一中举行数学汇报会,由刘文哲副厅长主持,各市县领导、重点中学校长和数学教研组长参加会议。首先听取我校数学组的汇报,然后分别听了苗薪亭和孙敬华的数学课。此次会议,对全校师生鼓舞很大。当年学校领导研究并提出“确保数学红旗不倒,再搞上一科去”的口号。1964年,外语成绩又居全省上游。唐山市在我校召开了外语教学研讨会,直到“文革”前,学校教学工作处于历史最佳时期。王晓谦任书记兼校长主抓党政全面工作,深入政治组。1963年,李芳圃任支部书记,主抓党的工作。赵延军副校长抓教学工作,深入教导处和数学组,赵兵副校长抓政治思想教育、后勤工作并深入外语组。我协助领导抓整个教导工作,深入物理组。一切工作有计划、有安排,运行有条不紊。从l959年至1965年,高考成绩多次居全专区各县第一,全省上游,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如孙石成是我国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十八名博士之一,公锡泰、李庆祥二位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界的有唐山市长张景成、秦皇岛市长赵禄祥等。

“文革”期间的乐亭一中

1966年6月13日以后,学校出现了大字报高潮,乱箭齐发,矛头指向学校领导干部和部分老教师,党组织瘫痪。4位领导被打成“走资派”,29位老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黑帮”。以后,各造反派发展成所谓革命组织“红总”和“红联”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后来“红联”离开学校联合其它造反派占领了县委大院,“红总”占据了学校,开始了武斗;动刀动枪,乃至开着拖拉机推院墙。“红总”在校内制炸药死守。不少师生回家了。后来在“支左”军队的帮助下,搞了所谓大联合,成立了“革委会”。实际上是“红联”掌权。“红联”回校后,大搞清队逼供审讯,又制造了一大批新的冤假错案。一个好端端的学校,被搞得乌烟瘴气,惨不忍睹。

停课闹革命历时三年,1969年县在乐亭一中办起了“五七”技校,后升格为“五七”大学,办了各种短训班,有农业、机电、会计、半农半医、兽医、师训班等,也专门为农村培养了一些初级技术人员和教师。后来一中改为“五七”大学附中,县革委会副主任高春元兼任校革委会主任,周文昌、高广山任副主任。1978年又恢复为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文革”后的乐亭一中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进入了恢复整顿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

首先是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特别是中央推翻了“两个基本估计”以后,砸碎了思想上的枷锁。二是纠正了冤假错案,解放了30名干部和教师。三是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改善了办学条件,重建了教室、师生宿舍、各科实验室、饭厅。添置了大量新型教学仪器及相关教学设备。四是调整充实了教师队伍。杨福亭、周光寅等一大批骨干教师调入我校。五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1977年,县教育局副局长蒋锡铭同志来我校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赵延军、赵景义、高广山、徐庆德任副主任。1979年,赵延军升任校长,赵景义和我任副校长(我同时兼任教导主任)。1983年,我任校长,蒋锡明同志回县委,赵延军任党支部书记。自恢复高考以来,领导、教师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书记校长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书记抓党的建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入微入细,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校长主抓行政和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认真检查落实。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教师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倡“轻负担、高质量”,各科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逐步形成“高尚、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高考成绩多次居全市上游。1980年,居全市各县之首,学生袁劲松获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张永杰获全省文科第二名。1984年,赵延军同志离休后,杨福亭任校长,我任党总支书记,周光寅、姚玉田、李国香任副校长。李国香后任工会主席,井伯庸任副校长。领导班子空前团结,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当时,学校已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起保障监督作用。我和杨福亭校长关系十分融洽。校长非常尊重我,大事都征取我的意见,我也从不以老领导自居,啥事都尊重校长的意见。我总结的“保证不包办、关键带头干、监督不挑剔、重点在于帮”的做法得到市教委领导的重视。我曾在市属大中专院校和各重点中学及先进工作者北戴河疗养会上做了重点发言,得到大家的好评。班子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天工作是四开厢(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尽职尽责,没有报酬,不计得失。杨校长除抓全面外,重点和周副校长抓教学工作,从计划安排到检查落实,一抓到底。天天坚持听课,深入教研组,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指导。杨校长长期坚持教一个班的数学课,周副校长长期坚持教一个班的化学课。推广“四严”“四认真”的教风,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姚玉田副校长主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后来又由于锦涛副书记协助抓。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成立了学生家长委员会,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化,同时办起了学生业余党校。学校曾多次被评为省级德育教育先进单位。我校经验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有过报道。后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勤工俭学纳入议事日程。学校办起了小工厂,在盐滩上开垦了450亩地的农场,既锻炼了师生,又增加了学校收入。1982、1984两个年度被省厅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文体工作活跃,坚持经常,多次被评为“达标先进单位”,获得省重点中学学生篮球赛第一名和全省中学生篮球赛第三名。

由于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1985年以来,高考成绩曾六次获得唐山市各县一中第一名,多次被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成为乐亭一中历史上第二个辉煌时期。

随之而来的学校的一件大喜事是1988年迎来了她65周年的华诞。当时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一是庆祝乐亭一中建校65周年,二是想借校庆的东风给各地的知名校友创造来校的机会,进一步搞好县里的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搞好县里的经济建设。于是研究决定要隆重举行一中建校65周年校庆。为此,县、校提前几个月进行各种准备。校园整治装修、联系各地校友及准备各种会议材料,编导“校史录”等等。准备就绪后,庆祝大会于1988年9月1日在一中大礼堂隆重举行。到会校友来宾市县领导共计200多人。其中主要老领导有原中顾委委员、我校第一届毕业生李运昌同志,老地委领导张明远同志,还有李晓光、孟松涛同志等。我校老校友唐山原市长张景成、副市长钟清杰同志也应邀出席。出席会议的还有县委书记王树和,县长田秀岐,市县教育局领导,学校老领导王晓谦、赵延军等同志。大会由总支书记庄树屏主持,致欢迎词后,首先由李运昌同志讲话,清华大学教授孟昭英、张万昌作大会发言。然后由校长杨福亭汇报学校工作,接着大会在隆重的乐曲声中结束。会后校友参观学校,并纷纷合影留念。下午县领导邀请部分校友座谈,洽谈招商引资事宜,第二天大会结束。

几十年时间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人称“数学大王”德高望重的苗薪亭老师,曾获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还有后来评为特级教师的郑敏孝、李锡知以及杨振义、秦志武、杨文茹等后起之秀;国家级优秀教师,先后有刘满生、秦志武。我本人分别于1989年、199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世家,并奖有镜匾(事迹载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烛光》一书),成为我家永久的纪念。

转眼40年过去,由于工作需要,我延迟二年,于1993年1月退休,离开了我心爱的乐亭一中。

(作者庄树屏,丰润人,乐亭一中原校长、书记)

(选自《读乐亭》33期)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