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缘:记乐亭一中校办工厂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井伯庸 发布于:2023-08-22 10:51:35
乐亭一中校办工厂建于1971年,终结于2003年,历时32年。
校办工厂位于一中校院的西北角。厂区东面与校院相连,北面是学校的北大门,与城区街道相通。南面是一栋尖顶厂房,厂房西面开一大门。自西向东依次是机床加工车间、电气焊车间、无线电修理车间、电机修理车间。北边有一栋平顶厂房四间相通,为炼铁翻砂车间。厂房占地约500平方米,厂区占地约2500平方米。1990年工厂大部迁到临街门市。后建的冷冻厂、印刷厂留在了原厂区。
乐亭一中校办工厂的前身是学生的学工工厂。1966年毛主席发表了“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为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给学生创造学工条件,1971年学校决定开办工厂。
当时学校资金短缺,没有设备,缺少技术,办厂困难较多。为建厂,校领导主动争取市县领导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多方联系并征得社会的广泛援助,县拖修厂(今汽车零件厂前身)等单位给了设备、技术上的大力支援,并建立了生产合作关系,工厂有了雏型,在边筹建边完善中投入了生产。
进厂学工之前,学校对学生学工活动做了统筹安排,定了3名教师为工厂管理人员,其中一人兼管财务。选派了3名物理老师和一名懂机床的教师为学生学工的指导教师。聘用了5名技术工人。学工活动纳入了全年的教学计划,每学期每班进厂学工一周。入厂前进行学工教育,学后有总结。
学生进厂后,划分学工小组。体力强的男生去炼铁、翻砂和机修车间,女同学去电机和无线电修理车间。学工开始,一般由指导老师和工人师傅结合实物和设备做技术讲解,然后学生再做具体操作,难度大的技术和危险环节,由教师和工人完成,辅助性劳动由学生去做。
走进厂区,炼铁翻砂车间首先映入眼帘。靠近翻砂车间有一个炼铁小高炉,炉身直径约一米多,高约四五米。炼铁的全过程包括清炉、备料、装炉、冶炼、出炉几个环节。备料由学生完成,把焦炭砸成小块,把废铁件砸小,使其能装入炉内。把焦炭和废铁装入炉后,点火燃烧焦炭,炉旁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鼓风机不停地向炉内吹风助燃。炉内加热到1500度时铁料化成铁水,这一环节由工人师傅观察炉内亮度来判断熔化程度。生铁化成铁水后,准备出炉,倾倒铁水时学生帮助工人师傅撬动撬棍,使炉体倾斜,倒出铁水,铁水倒入一个用铁皮包着耐火材料的长把大勺里,准备浇铸。浇铸由炼铁和翻砂两个环节组成。浇铸以前,先做好翻砂造型准备。造型由砂圈、型体和型砂三部分完成。砂圈分上下两部分,木制的圈形,用以固定型砂。型体是事先由学校木工做好,型体是与铸造件完全一样尺寸(稍大些)可反复使用的木制物体。型砂要有耐火性。学生先把砂子中的小石子等杂物筛出,再加一定比例的粘合剂和水混合,使其有一定强度,以便成型,经得起铁水的冲击。造型时先把型体放在木板上的砂圈内,填上型砂,压实,刮平,上面加一隔膜,在膜上放上砂圈,把圈内型砂压实,留出进料口。然后拿走上砂圈,取走隔膜,拿出型体,再把上砂圈放回原处。开始浇铸铁水流入型体的空间。待铁水冷却后打碎型砂,取出铸件,学生再清理铸造件上的细砂,一个机械铸造件就完成了。浇铸车间除完成对外承接的皮带轮等铸造件外,还为本厂铸造摇臂钻床的零件。此外,车间还生产炉板炉篦子等生活生产用品对外销售。机床加工车间有牛头刨床、摇臂钻床、冲床、车床、铣床、电气焊。指导教师和工人边操作机床、边给学生做机件加工示范,边讲解加工程序、技术要领及安全事项。学生一般不操作机床,大部分时间用以练习柴油机的拆卸和组装。指导教师除完成学生学工指导外,还要完成承接的部件加工,本厂铸造的摇臂钻床部件加工后,自己组装成摇臂钻床,涂上漆,对外批量销售。电机修理车间的学工,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拆卸电机,换线包安轴承等技术性强的环节,由教师和工人亲自做,卸线圈,烧线包,清理定子、转子由学生去做。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少数学生学工后能换线圈,安装轴承并组装电机。无线电车间主要是维修扩大器,收音机等电器,学生除协助教师做拆卸电器的辅助劳动外,还帮助教师组装扩大器,对外批量销售。
在上世纪70年代,走进乐亭一中校园,会经常看到十六七岁的学生身穿工作服,往来于校院和工厂之间。厂区炼铁炉的鼓风机隆隆作响,小高炉喷出的蓝色火焰直冲天空,机床车间传出阵阵加工作业的金属声响。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学工为主的校办工厂一办就是8年。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学校工作开始转轨,由原来的学工学农,重点转向了抓教学,抓质量。学工活动随之停了下来,由于多年忽视教学工作,学校不仅面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教育经费不足,也制约着学校工作的开展。为给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学工为主的校办工厂开始转向以营利为主的校办企业,工厂步入了勤工俭学的轨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校办工厂,学校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
整顿调整,增建新厂。学工活动停止后,学生回到了课堂,教师重返了教学岗位,工厂的管理和生产力量减弱了,加之部分业务量的减少,炼铁翻砂车间停产了。为了保持工厂的生产规模,1981年新建了冷冻厂,盖了厂房,上了整套制冷设备。1986年,在农场场部建了饵料加工厂。1987年新建了印刷厂,上了全套印刷裁纸设备,新建了厂房。几年调整,校办工厂出现了新的转机。1989年,学校对外转让了虾场,回收了资金。随之停办了饵料加工厂。
汇集资金,增强工厂实力。1988年饵料加工厂停办后,学校组织力量催收外债,几经努力共讨回外债两万多元。1991年,为了缓解学校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国家出台了对校办企业免税的政策,为了用足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学校除了积极组织工厂各摊增加生产扩大税源外,并与税务局城关税务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保持联系,争取在免税的具体工作上给予支持。1991年至1993年,三年免税共返还税金23万元。
从改革入手,改进管理办法。由学工工厂转为校办企业后,工厂仍由学校统一管理,工厂吃学校的“大锅饭”。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改变生产的被动局面,自1985年起,校办工厂开始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各车间逐步实行半承包和责任管理。管理者和工人的工资奖金与效益挂钩。各车间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分别建账。学校派会计,现金各一人,做财务管理。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设一名副主任对校办工厂实施宏观管控。
创建校办工厂一条街,扩大工厂的社会影响。校办工厂原在校院内,较为避塞,知名度不高,业务受到一定影响。1990年,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利用学校北排闲置学生宿舍临街靠路的优势,打通隔山,临街开门,统一规划。自东向西,依次是电机修理车间,无线电及家电维修车间,机床加工车间,漆包线门市部,印刷厂。形成了乐亭一中校办工厂一条街。增加了业务量,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1997年,校办工厂一条街拆除翻建成二层门市楼,底层为工厂厂房。
更新设备,深挖潜能。上世纪90年代初,机床加工车间设备老化,多是老旧机床,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没有大型加长车床,不能承揽大型机件加工业务。设备老化不足制约了工厂的发展。1990年,学校后勤人员和工厂厂长先后去北京、沈阳考察机床,由北京购入三台机床。我和校主要领导去秦皇岛找一中校友张兆全(时任秦皇岛烟草机械厂厂长),他得知学校困难后,当即支援学校两台3米加长车床,价值3万多元,解决了工厂设备不足的实际困难。1990年,学校翻建了印刷厂厂房,购入一台裁纸机、一台印刷机,进一步提高了工厂的生产能力。
在调整中完善,在改革中发展。乐亭一中校办工厂在学工后的10年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自1989年以后的十几年里,工厂的利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1989年开始,工厂效益走出了低谷。到1993年前后的几年里,工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达到了最好的时期。冷冻厂在夏秋大忙季节加工冷饮和海产品,经常灯火通明,白天黑夜连续生产。印刷厂是学校的骨干企业,利润高,效益稳定。主要是严格管理,广开业务渠道,为满足客户需要经常加班作业。电机修理车间,当时是县内仅有的两家电机修理厂之一,维修业务遍及县内各行各业,并辐射到港口、渔民和周边邻县。为急用户所需,有时忘餐不眠,连续维修。据统计,自建厂以来,为用户维修电机上万台。机床修理车间,在春播三夏三秋农忙季节,经常加点抢修农机具,家电维修车间和漆包线门市部,技术精湛,服务优良,常年繁忙。多年来,校办工厂在服务质量,维修技术,收费价格等方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工厂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资金,还直接服务于县内工农业生产,各行各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统计,自工厂投产以来,上交学校利润22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师生的福利需求提供了资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了贡献。由于成绩突出,1982到1993年期间曾六次被省教委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改革促进了乐亭一中校办企业的发展》的管理经验刊载在省勤工俭学刊物上,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1998年,印刷厂转卖给个人。其余各厂2003年全部转为个人企业,历时30多年的校办工厂退出了历史舞台。校办工厂没有了,但工厂厂房仍在,厂房租用给个体企业。企业一条街依旧,各车间仍从事着原来的生产项目。所以,在人们的视野里,工厂还有一个不清晰的影子。2010年,随着县城规划,厂房全部拆除。乐亭一中校办工厂的影子彻底消失了,但他的足迹却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井伯庸,闫各庄镇大尖坨村人,乐亭一中原副校长)
(选自《读乐亭》53期)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