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缘:我的母校——乐亭一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井连春 发布于:2023-08-22 08:56:02
乐亭一中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和建设人才。我是1950年经全县首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于10月2日入学的。对学校的前身亦不甚了解,仅对身入其境的情况做些介绍。
在我1950年入学的时候,学校的名字叫河北省立第三中学,简称“乐亭省中”。她以前的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叫“抗日中学”,在解放战争时期叫“海滨中学”,是游击式的学习生活,培养的学员都是脱产干部和军队及地方工作人员的子弟,实行全供给制。学员一批一批转入部队和地方工作,为当时的革命斗争不断输送新生力量。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原环保局长肖志英(乐亭县城南关人),就是1948年参加工作队离开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是抗大式的革命摇篮,对于这一不可抹灭的光辉历史值得总结弘扬。
我在入学的时候乐亭省中就在现在乐亭一中这个校址,在旧社会这里原是“进修中学”,西北面还有“育英中学”,在战争年代这两所学校都停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乐亭省中接管了这两所学校的校址,当时的建筑物都非常简陋不堪。我们学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那时县中还没有设立,各乡镇更没有中学了。学校里的二三年级的同学住在“进修”这边,新入学一年级的同学和学校行政领导住在“育英”那边,都在这边上课。现在一中这里当时在县城西城门以外护城河以西,北面临去新寨镇方向的公路,有一条牛车道通往学校的东门,护城河有50至60米宽,学校的房屋都是青砖平房,进门后北侧南北长的一排房子是厨房和食堂,北面临公路的东西长一排是女生宿舍,第二排是教室,进校门院西面是一排办公室,南侧是一排教室,在办公室北面有一个砖砌的圆旋门,进入西院也是三排南北朝向的房屋,北排是男生宿舍,二、三排是一年级甲乙丙丁戍己庚各班的教室。我们1950年入学的新生实行半供给制,学费和食宿费个人不出,都是公家支付。宿舍是搭地铺,学生个人带被褥,学校统一发给每人一个白洋布单子。同学们学习都很勤奋,当时没有电,晚上都是点汽灯在教室自习,学习到很晚摸黑从这边回到“育英”那边就寝。
学校南部是操场,可能是现在操场的位置,西边是一个大沙坨子,南北长有150多米,宽也有50多米,高有3~4米。我们在校学习3年,几乎每天课外活动都挖运这个沙坨子,填南面的大坑。记得曾挖出一个大棺材,很难打开,外面漆的漆很厚,一层布贴有一层大铜钱再漆一层布。棺材打开后里面有一个戴帽翅的前清时代官员的尸体,衣着整齐,但见风后都化成灰烬了。还挖出一个木棺,里边的人骨头、肋、腿骨都在一起,认为是坐着死的。挖出的一具头盖骨穿孔的尸骨,教体育课的董老师用石灰水消毒后,用线绳擊起一块尸骨也不少的人体骨骼,挂在体育室做教具。
学校的领导和现在不同,那时基本上是军事化,都配有武器,校长张云阶是部队的团级干部,教导主任李蕴山是八路军老干部,学校团委书记陈克宽是区级干部。一次他们住的“育英”小楼失火还烧了他们的枪支。学校的数、理、化、地理和英语教师有的是解放过来的国民党有学历的官员。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开始了,同学们满腔热情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二年级以上的同学大都穿上了军装参加了志愿军。我报名参军因年龄小不要,还找老师哭鼻子。后来报名参加输血队,因为我的血型是“AB”型不是万能输血的“0型”,又不允许,只好在校安心学习了。随后由学校老师带队到县里各集镇,到沿海宣传抗美援朝,同学们都佩戴着写有红字“抗美援朝”的白胳膊箍,深入小店铺、小船上进行宣传,用报纸捲成大喇叭宣传抗美援朝,严防敌人偷袭。当时参军走的二年级我的相好的同学李德天(军分区首长刘守仁的儿子)和葛保民(刘世佛庄人),以后相见时都当了海军官员。
我在母校学习三年受到了革命的熏陶,也学到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经过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校长张云阶因为用公家的信纸写家信和男厕所用水泥抹的便池破裂(现在看实际是冻裂的)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检查时痛哭流涕,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这是我一生很难忘却的。
我于1952年在学校参加共青团,入团介绍人是同班同学刘春贤和阴春沂,当时政治审查很严格,派人到我原籍调查,证人说我在1946年参加了共产党,我解释说当时是儿童团班长曾表示同意入党,因是地下党单线联系与入党介绍人李恭先失去了联系,最后学校团委还是批准我入团了。我在母校学习时思想很单纯,就是认为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是毛主席共产党从火坑里把我们救出来,有了学习的机会,只有好好学习报答党的恩情,将来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1953年7月学习届满毕业,被学校保送到燃料工业部开涞建筑工程学校学习。三年后于1956年7月毕业,被国家统一分配到河南省平顶山矿区工作。1960年到省委党校学习三年,之后在平顶山市委党校任教。以后又主持城乡建设局和平顶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开启了国家5A级尧山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1983年开始,又创办了河南城建学院。这一切首先是我的母校乐亭一中教育培养的结果,值此向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的母校变了,变成了秀丽的一流高级中学,同学们在尊敬的老师和优越的学校培育下,发扬学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奋发图强,钻研科学,一定能学好创业创新的本领,为我们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外活动的感受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组织领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1951年春节前夕,全校师生到乐亭城北欢迎中央慰问团到李大钊故里进行慰问。我们同学随团一道参观了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听取了李大钊的革命事迹的介绍,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伟大正确,使我们在思想深处更加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1951年春,学校组织抗美援朝宣传队,老师带领我们到沿海和各集镇进行宣传,向群众讲解为什么抗美援朝和朝鲜战场的胜利,严防美国鬼子和国民党特务偷袭。在捞鱼尖、石臼坨看到早晨落潮、晚上涨潮的大自然现象,在岛上有个用鱼骨架起的小庙,大小旗杆林立,海蚌売堆积如山。破旧的鱼船一个挨着一个,使我们了解了渔民的生活习惯和相互照应的友情。他们出海打鱼劳累一天只能换来家人糊口的高粮米和点灯的油钱,还要受鱼霸的盘剥。到闫各庄和庞各庄集镇同店铺的人座谈,知道他们卖10个包子赚500元(现在的人民币5分),有时一天还卖不了一箱子。用袜子机织一双袜子只卖800元,损坏一根针就得花1000元,他们的生活都很艰苦,这一切都使我们了解到当时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密切了同他们的感情。
三、学校每逢到假期都号召学生参加家乡的社会活动,同学们对此都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我放假回原籍琵琶河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村中的黑板报包下来,隔一天用粉笔改写一次,宣传报纸刊登的大好消息和时事政策。因为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贫苦农民翻身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家欢天喜地,每到过年都搞娱乐活动“跑秧歌”。从1950年到1953年,每年春节我都出场讲话,秧歌队打开场面后中间放一个高桌,村干部李允忠把我抱上去向群众介绍说:“这是我们村贫下中农自己的中学生,欢迎他讲话。”我就向大家宣传抗美援朝的情况和“镇反”、“三反”“五反”运动开展情况。这样的活动促使我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不脸红,也锻炼了我的口才。
四、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观看《白毛女》戏剧,使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对地主恶霸的反动统治无比仇恨的阶级感情,激发了反剥削、反压迫坚决同反动势力斗争的勇气,认识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翻身求解放、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明伟大。
五、参加镇压反革命运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妄图推翻人民的江山,所以必须对反革命进行鎮压。全校师生到县政府大院参加镇反大会,在学校门前东南边的护城河西侧,参观枪毙18名反革命分子,感到大快人心。
六、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时,同学们到县直机关参加“打老虎”大会,揭发斗争贪污浪费罪行,县长刘志一当场命令司法机关逮捕了一名贪污分子,五花大绑押了起来。校长张云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检讨公私不分和浪费问题。使同学们受到了廉洁奉公的教育,这一点一滴的情节都铭记在我心中,成了生平的指路明灯。
七、同学们课外学习阅读革命小说如饥似渴。当时热读的小说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和《新儿女英雄传》等。那时这些书籍都很难买到,同学们互相传着阅读,我买的《卓亚和舒拉的故事》一书,签上自己“井连春”的名字,读后传给同班的姚连春,他读后在连字右边写了一个“春”字,然后徐连春在左边写了一个“春”字,周月英同学读后把我们三个连春签名用彩笔圈画了一朵花,王存礼同学画了一条地平线,陶振宗、戴振环画了两个叶,有一位同学读后画了几条根,最后还给我,真是有趣。
通过革命小说的学习,在我们年轻人的脑海里树起了各种英雄的形象,同学们学英雄、爱英雄、崇拜英雄,写日记、写墙报、表决心,坚决踏着英雄的脚步前进,使年轻学生的心灵充满了豪迈的勇气,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参加挖运大沙坨子的劳动。在我们学校西南部有一个约1万立方米的大沙坨子,我们在校学习的三年几乎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都挖运沙子填南面的大坑,大家争先恐后抬大筐,累得浑身是汗,不怕苦、不怕累,培养了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同学们个个都热爱劳动,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那时在乐亭县不少地方都有沙坨子,而且有的方方正正,如何形成的感到很新奇。通过老师讲解我们了解到形成的原因,沙子是多少年前从祖国西北大沙漠地区刮过来的,受地形和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沙坨子,整齐地落在一个地方,破坏了耕地,这是一种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也使我们看到了自然界无穷的力量。
九、我们同学多是农家子弟,了解庄稼的耕作和生长情况,有时学校也组织我们帮农民劳动。我在田地里发现高粱、苞米、麦子的“节”有特殊功能,庄稼长高都是从节那里拔起的,被风吹倒了是从节那点转弯向上长,苞米是从节那里长棒子,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当时曾给北京中国科学院去信询问,也没有得到答复。另外我在一个水杯里插了一支没开放的花蕾,已经没有根系了花还能照样开放,可能是花蕾下部的花托的能力,使我费解。我在学校宿舍的窗台上还做了个小实验,在一个土盆里种了三个豆,一个在上面压了一个砖块,一个压了一片陶片,一个没有压东西,在同样的温度、水份环境下生长,压砖块的弯曲长出了土面,压的陶片被推开长出了,而且在三个豆苗中长的最粗壮,对这些作物生长现象,只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以后没有学这方面的专业,就没有钻研到底,可以说是发现了新问题,没有做到科技创新。
十、在校院里捡到一块扫帚掉下来的铁丝,在手里可以随意弯曲,但无意中把铁丝拧了拧却成了刚性,再也不易折弯了,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把铁丝夹在书本里,经常琢磨。
1953年,我升学正好学工民建专业,可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在1956年5月到辽宁阜新煤矿实习时,在工地领导的帮助下,进行一次试验,做了两个4米长的混凝土梁试件,一个是拉伸拧转钢筋作主筋,一个是用钢丝绳作主筋,得出了试验数据。当时扭拉钢筋因没有设备,认为参数不够准确没有采用。用钢丝绳作的试验比较成功,可节省50%以上的钢材,我定名为“高强钢丝混凝土”。
在学校毕业设计时,我用试验结果取得的各种数据设计了一栋砖混学生宿舍楼,国家考试委员会评定,毕业设计得了满分。经专家鉴定将我做的试验和毕业设计定为科技创新,把全部设计资料作为国家重要技术机密保存到档案館,不准向外部透露。现在这种钢丝混凝土技术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来用了。对于那种拧拉高强钢筋技术,现已作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了。
我们在学校学习中开展的这些课行活动是非常有益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特别重要的,不但活跃了学校生活,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锻炼,受到了熏陶,激发了学生爱党、爱人民、爱英雄、爱劳动、爱科学的热情,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课外活动开展光荣的历史,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光大。
(作者井连春,庞各庄乡琵琶河村人,平顶山市住建局退休干部)
(乐亭一中供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