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缘:难忘的一中校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俎壮存 发布于:2023-08-22 08:50:33
笔者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曾在乐亭一中校园度过了整整5年时光;(不因留级或复课,只为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那段亲身经历,(后2年略)至今仍教人梦萦魂牵。
同学格致如饥渴 共参大道似研钻
学生云者,当以学为主。乐亭一中的“学”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即除了学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向社会学习,学做人做事,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光荣传统在这期间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
以笔者所在的(2)班为例。自1963年9月高一始,我班同学就在班长刘德忠、团支部书记夏玉铭、校团委委员肖荣印组成的“三驾马车”领航下,齐心协力,你追我赶,努力向科学文化和道德修养的高峰飞攀。
每天1个小时的早读课,前半节是语文,大家畅吟诗文歌赋,书声琅琅,余音绕梁;后半节是俄语,众人朗读列(宁)斯(大林)奥(斯特洛夫斯基)普(希金),忘我投入,似置他乡。正课上,老师们讲得纵横捭阖,津津有味,特色各异;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充盈了学生的知识宝库,陶冶了大家的精神情操。3年中,我班向老师和家长、向母校和社会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连续3年(1967、1968年除外)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历次期中、期末及毕业考试,始终稳居年级总分、单科平均分第一名,创乐亭一中1968年前历史上的奇迹。骄人的业绩,喜得王晓谦、赵延军、赵兵、庄树屏等领导点赞,也赢得了各位老师及兄弟班级“(2)班手儿真齐呀!”的由衷佩服。
我班只是当时一中校园的缩影。其他班级、年级亦实力雄厚,各有千秋,全校师生共同把这座著名学府点缀得繁花似锦,争奇斗艳!
除了刻苦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同学们还积极参与当时的各项政治活动。我们认真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毛主席著作,踊跃践行雷锋精神,收听“九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雷锋之歌》等诗文,观看《东方红》《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深刻的道理,激昂的旋律,铿锵的声音,如春风化雨,大吕訇鸣,或点滴入土,或震聋发聩,激荡着颗颗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心房,鞭策着我们高歌猛进、奋发向上!全校千名学子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日益提升,积极要求进步、争做雷锋式的好青年蔚然成风。在扑灭西河槽、县木器厂大火的两次突发事件中,高中同学召之即来,英勇顽强,经受了浴火考验。我所在的(2)班因表现突出,先后被团县委、人武部授予“模范团支部”“英勇善战民兵排”称号。
广阔天地习稼穑 文体舞台展异彩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当时一中各班级除在校参加每2周1天的体力劳动外,每学年还集中2周时间到农村劳动。记忆中我所在的班就依次到大吕庄、于坨、安各庄三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至于临时参加的捉拿粘虫、撒颗粒剂、挑选种籽等突击劳动,更是难以细数。这些经历,增强了同学们的劳动观念,磨练了大家的坚强意志,也使我们学会了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同学们的脸晒黑了,手上的水泡变成了硬茧,但与劳动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农民身上的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热爱集体、纯朴隐忍、大胆直率等特质,至今仍深刻在我的脑海,规范着我做人做事的路径。
一中校园当时的体育运动开展得可谓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王殿弼、张振祥、傅贵山几位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每年春秋各一次的校田径运动会乃体育“盛宴”;不定期的田径、篮球、越野跑、团体操等班级对抗(表演)赛亦应有尽有,轮番举办。体育项目的普及,强健了我们的青春体魄,激发了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运动水平。全校同学劳卫制达标率几近100%,还涌观了孟凡田、何绍文、刘彩凤、周秀英、肖荣印、刘平、高树悦、李希育、李春英等县田径队主力队员。何绍文1965年考入河北体育学院。孟凡田已达2级运动员标准,并顺利通过了1966年高考天津体育学院提前进行的专业测试测试,其在昌黎县举行的1966年唐山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创造的男子200米低栏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人才济济,多姿多彩”是当时一中校园文艺舞台的形象写照。各类歌咏比赛,例行的期末、军学、新年联欢晚会,排满校历,此起彼伏;合唱、独唱、乐器合(独)奏、快板书、相声、活报剧、俄语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陆祥森、杜锡瑞、赵品义、杨自华、王自新、李希育、张绍国、李云霞、王彩敏、李淑英等“名角儿”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校宣传队多次携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独唱《社员都是向阳花》《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骑马挎枪走天下》,齐唱《花儿与少年》,表演唱《八大嫂闹深翻》,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二胡独奏《山村变了样》,相声《画像》,诗朗诵《雷锋之歌》等保留节目下乡慰问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祥森同学的二胡演奏,水平已达相当高度,得到了来一中探望弟妹的宋国生先生的肯定和鼓励,并顺利通过了1966年高考天津音乐学院的专业测试测试。
天道酬勤结硕果 奋力攀塔摘明珠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一中校园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人才济济,名校苗子”,是对此时一中学子的具体颂赞。笔者有限的记忆中,1964、1965届高中毕业的学长,纷纷考中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军事外语学院等著名学府,被本省等地一般院校录取者难以计数。1965年高考升学率已达87.4%,“攀上了河北省高考的宝塔顶层”。(赵延军校长语)笔者1966年下半年在北京“串联”期间,就是听从了北京大学原子物理系一位一中学长“哪个大学几乎都有咱乐亭一中的同学,直接去找他们借宿毫无问题”的建议,而直接到相关高校去找寻一中学长。果如斯言,从未落空,才免受了在“外地革命师生接待站”等待分配之苦的。后在津冀及东三省“串联”时仍如法炮制,亦屡试不爽。这可说是当年乐亭一中学子遍布京津冀及东三省各院校之有力佐证!
包括笔者在内的1966届的130余名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当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志愿时,(当年高考的程序是:高三第二学期初体检,学期中填报志愿,毕业考试后再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分“一类理工”“二类农林医”“三类文史哲”复习备考,7月中旬考试。可就在我们把志愿表填完、毕业考试后刚进入紧张备考阶段的1966年6月13日,高等教育部突然发文决定:“1966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延期半年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复旦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名校赫然在列,成为首选。可以肯定地说,若不是特殊的历史原因,乐亭一中1966届的高考结果,定会在前届已稳居全省宝塔顶层的基础上,“奋力将塔尖上那颗熠熠闪烁的明珠摘入囊中”(赵延军校长语),创造乐亭一中建校史上空前的辉煌!
这就是1963—1968年的乐亭一中!她响亮霸气,掷地有声,深深铭刻在众多学子的心间,饮誉当年唐山地区乃至全省杏坛校苑。
园丁浇灌百花开 师恩浩荡永缅怀
雨露滋润禾苗壮,恩师育得百花香。一中的莘莘学子,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全得益于诸位恩师的精心哺育和培养。
王晓谦、赵延军、赵兵、庄树屏几位校领导在乐亭县声名赫赫。
石玉明、李绍轩、王树椿3位先生分别担任笔者所在班班主任。特别是王老师,从1964年9月接任。到1968年8月我班“解体”,陪伴了我们整整4年!王老师当时还兼任教导处副主任,工作繁忙;可她却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工作极端热忱的精神,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腻征服了每个同学。敬爱的王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王逸梅、牟云江、苗薪亭3位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孙敬华老师高三时任我班解析几何课。他天资聪慧,毅力超群,因仰慕华罗庚之大名而易称“敬华”以明志,为时人津津乐道;他自学成才,独树一帜,在众多数学老师中脱颖而出,誉满唐秦。1978年调入唐山师院任教,成为该校唯一一名初中学历的大学教师,足证其学养之厚,影响之广!令笔者终生难忘的是,我被该校录取的信息,就是孙先生早于通知书半个月即亲笔修书告知我的。先生对不才爱抚之深之切,殷殷可鉴!
先后任过我班课的恩师还有:(以年级,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体为序,上文提及者不再列入)杨来春、王西元、白寅清、周文珠、苑殿甫、刘昆、徐鸿姝、杨铁铮、王蓬海、刘汉民、张坦、杨志清、王鸣岐、宋庆远、曹毓坤、刘久安等。
能记忆起来的此时一中的老师还有:史秉厚、高秉礼、俎延秀、李树良、梁戈慕、郝庆祯、孟宪义、孙荣林、张启征、韩振铎、齐丽英、刘泽茹、王笠云、郑质爽、王景祜、祖志铎、张秀亭、崔庆友、刘乃宇……
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但当年各位恩师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回荡在我们的脑海耳边,铭刻在学生们的记忆深处,永远永远……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中退休教师)
(选自《读乐亭》55期)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