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缘:一中春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玲 发布于:2023-08-22 08:39:54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地处乐亭县城西关,占地13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44341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现设高中18轨,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教职员工252人。是河北省和唐山市重点中学。
乐亭一中是乐亭县文化教育的窗口,是培养青少年成材的摇篮。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李大钊故乡发展变化,同乐亭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乐亭一中已经走过了83年的风雨历程。
一、在革命岁月中建校
乐亭一中的前身——乐亭中学,始建于1923年8月,是当时直隶省教育厅决定建立的一所初级中学。只招收了一个班,学生16名。校址设在县高小东院,教职员6人,学制三年。第一任校长是刘宗尹。1924年初,中国共产党北方区负责人李大钊同志从北京介绍进步人士王岑伯(又名王俊)就任乐亭中学校长,王岑伯系乐亭县城南王滩村人,北京大学文科毕业,1922年在北大图书馆入党,他性格刚毅,学识渊博。同年2月,李大钊同志又介绍刚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共产党员王德周(又名王佩环)来中学任英语教师。王德周也是王滩村人,1922年底在北京入党。他们的到来,使乐亭中学有了党的力量,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学校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作为授课内容,选讲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今》;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高尔基、蔡元培、郑振铎等人的白话文章等为教材,开展革命教育活动,革新封建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为党团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4年暑假前,学校第一班学生徐云步(徐凌汉)、李芳岐(李运昌)、罗焕生、孙洪祥等,经王德周老师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份,一部分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党、团员增多后,经请求中共北京区委批准,在乐亭中学建立了党支部。这是除唐山外,冀东地区的又一个党支部。
1925年暑假后,王德周任校长,至1927年暑假前,学校已有两个班,学生40余人,此时,还建立了共青团支部,发展了党、团员20余人。期间,学生开展护校运动,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斗争,不断将发展的党团力量输送到国民革命运动中。
1928年后,国民党新军阀内战不息,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乐亭的中等教育并没有中断,1930年,乐亭中学改为乐亭县乡村师范,学制三年。校长党任农,1934年又改为乐亭县简易师范,学制四年。分男生部和女生部,各一个班,共有80多名学生。“乡师”和“简师”培养了一批师资。
1938年冬,又将“简师”改为乐亭县立中学,分男、女中。校址分别在“简师”男、女生部旧址。男、女生各3个班。1942年共有6个教学班,学生243人,教职员ll人,校长康精彩。
1943年共产党、八路军开辟路南,建立了昌乐联合县(辖乐亭全境和原昌黎县的姜各庄区)。此时我党领导的解放区各战场由相持转为局部反攻,解放区日益扩大,垂死挣扎的日伪军时而发动疯狂的“进攻”“扫荡”。为给抗日救国事业培养干部力量,在中共昌乐联合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44年7月在农村游击区建立了抗日中学,有学生600多名。“抗中”本着“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为主,兼补文化,以精减、集中的原则开设课程,虽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时常风餐露宿,但师生们的教学情绪非常高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激发了斗志。
“抗中”属于干校性质,没有明确的学制,根据革命工作需要随时分配工作或参军参战,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不少“抗中”学生在日本投降前后参加了工作,如兰州军区原政委、中纪委委员曹芃生,山东省军区原副政委李志成,沈阳军区原宣传部长李采祥,全国妇联权益部原负责人郭君直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乐亭县委决定“抗日中学”师生进城,接管了日伪统治时期的“乐亭中学”,合并后校名仍为“乐亭中学”。
1945年秋,经县委决定,由冀东行署任命,从乐亭中学派原在抗中工作过的张云阶、赵延军接管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我县开办的第一所私立初中男校——进修中学(现乐亭一中的位置),1946年初又接管了私立育英中学,四校合并,校名仍为“乐亭中学”,有学生1500余人。校址设在原进修中学(现一中校院的东北角)和原育英中学院内。
二、适应形势,发展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工作受到党的关怀和具体领导。1946年春,冀东区党委、行署派来了专职校长马骏。原校务委员会主任佟陆德任副校长。行署教育厅按区属中学序列命名乐亭中学为“冀东三中”(内部命名,未挂校名)。学校受行署教育厅和县双重领导,明确学校是带干校性质的普通中学。
学校的特点是:1、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党员数量空前增多,达百余名;2、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知识分子政策;3、针对新接收的三所学校师生对我党了解很少和内战即将爆发的严重形势,突出时事形势教育,针对性地解决师生思想混乱问题;4、开展革命文娱活动,活跃师生生活。1946年下半年,由冀东军区文工团刘大为作词的校歌,深为师生喜爱,广为传唱;5、改革旧教育,克服游击习气。在文科教学中废除了旧课本,按普通中学要求开设课程,自编讲义。
这所学校虽办的时间不长,却为革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46年下半年,前后,4批200来名学生参军或参加地方工作。
1948年7月,中共冀东区十三地委在乐亭农村建立了一所干校性质的海滨中学,年底停办。1949年2月,大部分师生进城,又招收一部分新生,办起了正规普通中学,因为它是对1946年“冀东三中”的恢复,按区属中学序列仍命名为“冀东第三中学”。
随着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8月,河北建省。同年10月,校名改为“河北省立乐亭中学”,简称“乐亭省中”。1951年,又改为“河北省乐亭初级中学”。均受河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1956年暑假,招收第一届高中班2个,学生105名。从此,校名改为“河北乐亭第一中学”,简称“乐亭一中”,并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该校继承了老区教育优良传统,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渐形成以下特点:
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精神,建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从学校领导到教、总两处干部都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坚持定期检查与经常检查相结合,坚持集中与民主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业务学习。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会议汇报、考勤考绩、学籍管理、奖惩、听课等各项制度,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另外,经常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五爱”教育。广大同学思想政治觉悟高,学习目的明确,1949年,先后有两批20名同学响应号召参军。1951年7月,38名同学应征人伍,有的去部队干校学习。以后,历年都有参军的学生。1959年,在高中毕业班中接收赵巨民、李继信、张景成等8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学校由唐山专署文教局直接领导。高中四轨12个班,初中六轨18个班,总计30个班,学生1500名。1962年下半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中学中的重点。轨制定型为初、高中各四轨,共24个班,初、高中学制各为三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各项活动。
学校经费列为省教育厅预算,由教育厅直接拨款,后由专署文教局代管,经费充裕,硬件设施得到发展,逐年扩建了教室、食堂、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师生宿舍等房舍共计600余间,较解放初期扩大六倍多,校舍占地178.5亩,图书4万余册。
学校认真贯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师中形成了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指导课外活动的风气;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剖析难点,狠抓关键;教学方法上实行精讲多练和启发式。
从50年代中期起,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历届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都居全专区最上游。有些年份,数学、外语两科的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1962年,河北省教研所在这里召开了全省数学观摩汇报会,听取了数学组的工作汇报,观摩了苗薪亭、孙敬华的代数、几何课,给予好评。1964年的高中毕业生有90%升入高等院校。1963年高考,孙石成(后改名白志东)以数学100分的成绩考入科技大学,后来他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十八名博士之一,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三、拨乱反正,重振雄风
“文化大革命”十年,乐亭一中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是重灾区。1966年6月13日学校出现大字报高潮,大字报“乱箭齐发”,矛头指向校领导干部和教师,4名校级领导被打成“走资派”,29名教职员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党政组织瘫痪,教学停顿,从此处于长期混乱状态。“文化大革命”在一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颠倒了黑白,搞乱了教育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读书无用论”盛行,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习;把教师都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待,广大教师精神受到压抑,创伤很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办学条件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浩劫从此结束。1978年3月,乐亭一中被唐山地区教委重新命名为重点中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清理“打砸抢”。从1979年开始,先后给33名干部、教职员平反,恢复了名誉,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使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
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以后,随着贯彻执行上级政府关于“重点中学停课,需有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决定,克服了混乱现象,保证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的实施。
恢复和重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计划、检查、总结、会议汇报、师生考勤、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奖励办法;处、室、教研组和班主任工作细则;教室、宿舍、食堂规则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逐渐形成了品德高尚、作风勤奋、思想求实、工作创新的新校风。
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学校通过认真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统战政策,老教师忆传统,青年教师学传统,开展师德教育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先后有20余名教师入党,9名教师被提拔担任了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5名教师被选为省优秀园丁,1名教师晋级,6名教师在县里立功受奖,有17名教师被选为地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
学校通过在职进修、上函大、电大、老带新、脱职深造、业务研究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10年中,举行过省、地、市、教研任务的7人。在地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教学经验、教材研究等文章13篇。2人在省级会议上,5人在地、市级会议上介绍过经验。物理组自制的两件教具获省一等奖、全国物理学会优秀作品奖,并参加过全国教具展览。外语组教师祖延秀,通过刻苦自学提高了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外语教学成绩优异,举行过地、市级观摩课,在省级会议上介绍经验,是河北省教师自学成才的典型。1986年,共有教师105名,其中本科毕业生30名,专科毕业生40名,大专毕业生占67%;中师、高中及以下学历的35名,占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管理。在教育内容上,安排进行法制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继承和发扬李大钊先烈革命精神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注意了思想教育的系列化和坚持疏导方针。在学习、生活纪律的管理方面,试行了《有形目标管理百分竞赛办法》,修订和重新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细则,使管理工作向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在领导体制上,1984年由原来实行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为试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保证监督。同年,贯彻教育部党组的意见,除原有办公室、总务处外,又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处、政教处。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每学期始、末各召开一次,研究制订计划,检查、总结工作,听取意见。学校行政干部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检查、总结前段工作,部署下段任务。校长办公会议每周召开一次,研究解决日常较大的行政问题。在党支部领导下,由工会组织主持的教职工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征集并审议提案,党政分开后,体现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恢复中考制度,结束了推荐入学办法,新生水平较齐,为班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坚持了“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等教学原则,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0、1985、1986年三年居全地、市各县重点中学第一。1980年高考,袁劲松获全省理科考生第一名,升入北大。张永杰获全省文科考生第二名全地区第一名,考入人大。1983年高考,谷焕成考入清华。外语、化学教学成绩优良、高考成绩于1985、1986年获唐山市各县重点中学第一名,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81年,学校男篮在河北省重点中学比赛中荣获冠军。1984年,被省体委、省教育育厅命名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1982、1984年两度被评为“河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四、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上世纪80年代,乐亭一中教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更加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1988年9月1日乐亭一中喜迎65周年华诞,时任中顾委委员李运昌,中纪委委员、济南军区副政委曹芃生,唐山市市长张景成、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孟昭英等老校友回到母校参加庆典,对学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广大师生备受鼓舞,进一步奠定继承优良传统,办好一中的信心和决心。
适应社会新形势,实现健康发展。抓德育教育。首先是在教育内容实现了“系列化、经常化、针对性教育”的三结合,全面体现教育大纲的要求;二是开放型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教育整体功能优势,重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1989年10月,成立乐亭一中家长委员会,由时任副县长的石崇义任名誉会长,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并在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建立立体教育网络,培养四有新人”的经验介绍。
教学重教研。明确高一语文、外语、政治、化学4科为重点教改实验学科,取得可喜成果。郝玉文老师承担的“指导自学教学法”语文教改实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其经验发表在1989年《语文教学之友》第12期上。
重视体育卫生工作。1988年,体育达标率稳定在99.6﹪,达到省级先进标准,1988、1989两年分获唐山市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第一、第二名,崔秀丽伐表市参加1988年省运会,获400米接力第一名,并打破该项省记录。
教育教学质量优异。1985、1987年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一名;1987年18个单项学科中有8科平均成绩居全市第一名;88年高考上段率在全市又列榜首;1989年高考成绩第一次超过唐山一中;1990年高考文理13个学科有6个学科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六连冠”;1995年,高考省专上段人数311人,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名列全省第二;1998、1999年高考上段率在市同类校中居第一位;2000年本科上段率73.6%,重点上段率41 .4%,获三项市第一;2002年本科二批上线人数达到745人,首次突破700大关,本科上线1063人,上段率97.3%,居全市第一。1979年恢复高考至今,共有25名学生跨入清华、北大的校门。每年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王春兴老师带领物理组自制教具获河北省一等奖,全国物理学会优秀作品奖;2002年,我校承担了“十五”期间国家、河北省教育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重点课题,被确定为河北省高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首批实验学校,使我校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都明显改善。1994年以来,近60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1994年王静蕾同学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李小乙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1998年王海同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2001年高云平等七位同学获全国第二届长城杯作文竞赛一等奖;涌现了王向秋、周凤艳、常和、杨振义、胡西元等一批省、市优秀教师。从1992年至今,经历了三个五年规划,取得了光辉成果。先后荣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校园绿化先进单位”“唐山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乐育英才,成绩显著”奖匾及“唐山市先进教工之家”“乐亭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唐山市教委颁发的“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匾额;1995年通过河北省政府对省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
办学思想进一步明晰。根据《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精神和“三个面向”重要指示,1992年以来,乐亭一中通过改革、实践、提高,与时俱进,实现了“造就一流队伍、保持一流质量、建设一流环境、达成一流管理”的办学目标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勉、务实、奉献、争优”的一中精神。“兴校以人、树人以德、修德以规、立规以实”的治校思想,成为广大师生团结进取的凝聚力和不断奋斗、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校在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基础上,1998年又实行了校务公开,常年开放校长信箱。步入世纪之交,逐步建立并完善行政班子会、党政联席会、专题咨询讨论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成为的共识。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创建文明校风。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自砺修身,树立良好师表形象”,人人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奉献活动,锻造出一个“会学习、敢开拓”“说,就说出点子;干,就干出样子”的领导集体。
按照“一年入轨、三年达标、五年挑梁”的规划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加强校本培训。一是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实行岗位责任制、职务聘任制,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全面落实任课教师的年度考评方案。三是建立多种评价激励制度。四是实施班级目标考核办法。
以“建组织、结对子、严要求、搞活动”的思路,实施一节汇报课,一次写字比武,一次教育能力讲演,一篇规范教案,一套单元测试测试题,一篇教学论文,一篇高三测试测试卷,一次打字比赛的“八个一”活动。明确要求青年教师每周进阅览室不少于1个小时,每周必须完成高三综合练习2套以上,一大批青年教师较快适应了教学要求,挑起教育教学大梁。从2000年开始,教代会推出“名师工程”,每两年一届,至今已评选三届,评选出的名师、新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到2005年,全校共有教职工252人,其中专任教师208名,高级教师65名,中级教师89名,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者149名。
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自1994年学校被省定名为“三结合”教育特色校后,逐步摒弃“我说你听,我管你服”,实现“由批评为主向表扬为主,由保姆型向导师型,由警官型向挚友型,由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主体精神开发,形成了德育工作新思路,多次被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继“文革”后巩胜男成为第一个学生党员后,到2005年,我校已有30名优秀学生入党。
教学工作坚持“基础知识一步到位,基本技能及早培养,应变能力强化训练”的指导思想,以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教研教改。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以练熟为目标变为以悟透为目标,以记忆知识为主变为训练能力为主,由原来的满足于学好教材变为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为主”四个转变,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行“四帮”活动,全力实施“尖子生的培养工程”和“暂时落后学生的推进工程”,使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学校建设进一步发展从1987年开始,先后建成学生宿舍楼4栋,新建12个教室年级教学楼一栋,投资57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262平方米标志性建筑——科技馆,建筑面积2525平方米的图书馆,购置586以上微机105台,组建了两个多媒体微机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000兆主干校园局域网,并通过ISDN与国际互联网,101远程教育网相联,实现了资源共享,购置了具有10个通道、50个终端的交互式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并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新建符合国家AAT级标准的语音室2个,豪华型物理电学实验室一个,通风化学实验室2个。图书馆藏书达到119000多册,全部实现微机借阅。1993年,高中8轨发展到2005年的高中16轨。
学校设施发展迅速,硬软件设施进一步精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一中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校园整体改造工程于2004年全部启动,2005年10月,建筑面积10252万平方米的三栋教学楼和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已全部投入使用,现在第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学校必将迎来又一个教育的春天。
(作者张玲,乐亭一中教务处主任)
(选自《读乐亭》11期)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