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情:抚今思昔柳编情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康应江 发布于:2023-06-20 09:30:55
柳编历史源远流长。有关资料证实,自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简单的柳编制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柳编制品也得到迅速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著名的民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上,就画了当时平民常用的许多柳编制品,如挑篮、挑筐、车筐等,这标志着当时柳编制品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了。
乐亭县的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乐亭县志》记载,柳编工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乐亭北部滦河沿岸地处下游,早年常遭水患,百姓食不果腹,为活命各寻生计。乐亭县中堡镇北部沿河一带的沙土地适合生长柳条,给当地人提供了创业的条件。俗话说“穷学手艺懒出家”,一些学到柳编手艺的勤快人,就地取材,发展柳编产业,逐步形成柳编市场。不少人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有的村更是家家会编,辈辈相传。
我家柳编手艺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从哪个年代开始,传了多少辈已经说不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父亲就跟爷爷奶奶学习柳编手艺,编簸箕、笸箩等。天有不测风云,在父亲13岁那年,爷爷因病离世,撇下我奶奶、父亲、叔叔、姑姑和年逾古稀的太太,小姑当时才3岁。面对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村里的人都跟着揪心难过。在爷爷临终时,尚属少年的父亲向爷爷保证要撑起这个家。为此,他拖着瘦小的身躯不知疲倦的编簸箕,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
柳编很辛苦,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在柳编过程中,先把柳树锯成木段,用作簸箕舌头,根据所编簸箕大小来定长度,用劈刀劈成2-5厘米的厚板。然后用水泡软,再用刮刀刮平。簸箕、笸箩所用绳子原来用红麻打成,现在是用尼龙绳了。在编簸箕、笸箩前,绳子先缠在线轱辘上,编时把绳子缠绕在径棍上,缠绕两次,把簸箕舌头放在两线之间。从舌头这边开始,线头先扎在径线上,用U型锥子在舌头上扎孔,另一端有钩,钩出套一下,拉紧,就开始编了。编成之后需要整型,簸箕、笸箩沿子用柳条、秋皮衔好,最后用竹皮蒙上衔一遍,才算完工。
当年,父亲几近拼命地劳作总算挽救了破落的家庭,并且逐步改善了家境。父亲18岁那年结了婚,后来叔叔、姑姑也都成了家。母亲后来也学了柳编手艺,在父母共同努力下,我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组织柳编队,专门有人做柳编,收购也是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往各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粮食亩产很低。年底分红时,一天一个工只分三四毛钱,有的个别生产队的工值仅几分钱。1974年2月,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劳动了一年,全家6口人,四个劳动力,只分到960元和1200斤粮食。当时,有柳编手艺的人偷偷在自家屋地上编点东西,到集上卖点钱贴补家用。
1976年,我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代理民兵连长。由于生活所迫,年近六旬的父母在家编了些簸箕,我决定骑自行车去卖簸箕。偏巧,那天公社与我村联防队逮卖簸箕、笸箩的人,一下逮了七八个,给我们办学习班,批评教育,说我们满脑子都是资本主义思想。当时我年轻气盛,心里很是不服,一怒之下辞去了团支部书记和代理连长职务。好在之后我当了民办教师,在学校努力工作,后来转为公办教师。
随着生产队解体,农业生产自主经营,对柳编这种传统行业带来一定冲击。柳条种植减少,原材料成本相应提高,机械制作产品大大挤占了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因传统手工产品费工费时,经济效益不高,一些手艺人无奈改行的改行,转产的转产,柳编产业区域大大缩减,祖传的手艺濒临失传。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畅通,给柳编产品销售带来便利,传统柳编手艺重新焕发生机,一些仍然坚守的柳编手艺人,在柳编产品的种类、样式上创新,利用网络寻找市场,大有做大做强之势,编制的簸箕、笸箩网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柳编手艺养育了我们几代人,柳编传承中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饱含着家庭生活变迁的苦辣酸甜。虽然柳编行业后继乏人,但柳编的情怀始终割舍不断。
(作者康应江,中堡镇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