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乐亭骄子:翰墨家风 书坛楷模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郭永琰     发布于:2023-06-20 14:28:10


fce41d861680d03fa07ff9149c013423_09150253j4vy.jpg

今年的10月19日,是恩师康雍先生离开我们二十周年纪念日。每每回想起老师对我的教诲,一切历历如昨。1985年我在中央警卫团服役,由于酷爱书画,苦于无人指点,经北京京华艺术学校介绍,与康雍先生相识,并拜他为师学习书法。从此18年无间断,他对我人生和艺术上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人品和书品都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仅以2007年我在《海内海外》第四期发表的《翰墨家风 书坛楷模——忆著名书法家康雍先生》一文,以纪念这位书坛大家。

康雍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他一生潜心艺道,不倦求索,在中国书法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楷书、隶书被业内人士公认为达到了炉火纯青之高度。

一、翰墨家风 一门五杰

康雍先生出生于一个书画世家,人称二康。其长兄康殷,号大康;四弟康宁,号“四康”;六弟康庄,号“六康”;儿子康默如,号“少康”,通称“五康书画”。康氏一门五人的书法、篆刻和绘画,技艺超凡,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称为“康氏书风”。

长兄康殷(大康),幼承家学,10余岁崭露头角,曾入吉林师大攻西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文物工作。一生浮沉,潜心艺道,苦行不懈。平生解开古文字形之谜逾千,揭发古文字构造、变化规律近百,皆两千年来未发之秘,变深邃为通俗,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其次为书法,尤精金、甲文,造势活泼自然,笔法雄浑苍劲,如铸如刻、入木三分,金石气古足,前无古人。篆刻得力古玺印,兼能隶、楷,尤擅榜书,既传承传统,又有强烈个性,遂成一家。大康积40年心力编成《印典》24册,集古印之大成,著作等身。

四弟康宁,少时学写意花鸟,出手不凡,就学于北京工美,注重写生,功底深厚,所作细致工润。后又受苦禅大师无私的亲灸十多年,得苦老真传。他的大写意画,赋形简洁精炼,用笔沉郁痛快,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墨色浑厚多变。除向苦禅大师学习外,他还上溯至文人画之源的陈向白、徐青藤、八大等明清大师作品,兼取众家之长,熔一炉而制之,并在题材、笔墨及表现手法上,不断探索开拓,渐次形成自家的形神兼备之风格面貌。他笔下的白鹅丰腴肥硕十分可爱,雄鸡则昂扬峻拔,有殊烈活力;荷花厚重而笔法灵活多变;笔下之鱼用笔简古、形态生动,堪称一绝;偶然设色做牡丹,秀雅高古,冷艳雍容,似乎画出花朵的水分生命和神韵。他的题画草书流畅俊秀,自成一格,突出了文人画之特点。

六弟康庄,其楷书远追欧体,力求楷书与北碑、篆隶的古厚气息相融合,稚拙朴茂,雍容闲雅。1988年,在《中国书画报》社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的楷书被评为“书法十佳”之首。他的书法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次大型展览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百余次,入选多部大型辞书。近年更出版了《欧阳询九成宫》临本、《张猛龙》碑临本、《康庄楷书千字文》、《康庄楷隶正气歌》《康庄楷书唐人绝句》等书作。其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且多次获奖,深受业内专家和群众的喜爱。

儿子康默如(少康),幼时即驰名书坛。1972年,年仅15岁的他在北京中山公园兰花室接待“文革”期间第一次来访的日本书法家代表团,悬腕写下“行万里路”四个篆书大字,给所有在场的人带来了震撼。20岁出版《四体百家姓》字帖,印了63万册,风靡全国。其后又相继有《四体中国历史三字谣》《篆书千字文》《康默如篆书成语字帖》《康默如草书成语字帖》等,向世人全面展示其兼擅多体、才艺卓荦的书风。他的草书,出入丧乱、苦笋、风信诸贴,恪守法度,气息高古,更得益于孙过庭《书谱》的奇崛雄健。他曾在十余米之长卷上用苏州仿古帛书写《少康草书进学帖》,于质朴中喷发着兴奋,雄奇中洋溢着婉约。他的艺术境界与人的品德合而为一,倔强率真的性格造就了他纵横奔放的笔墨,深厚的家学渊源及长期磨砺的功力熔铸了他的艺术品格,从而使他的书法力矫时弊,独标风骨,将遒媚与质朴融为一体,不坠俗流。

康雍先生的书法是“五康”中功力最深厚的。他初学褚河南,兼学瘦金书,可以乱真。后弃去瘦金书而学汉隶、唐楷,临张迁、华山,石门、九成宫、大虞公等。多年夙夜临池,茹苦不懈,用志专一,志存高远,多有心得,尤得《曹全》三昧,纯茂秀美,临全碑之文,整齐雅洁。又善以曹全笔法作小字,累数千字,一笔不苟,可谓一时无两,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即有“活曹全”之誉。他习欧书深得李琪本醴泉铭之力,厚重醇润,浑穆含蓄,一如其人。其小楷有《黄庭》味,冲淡古朴,无烟火气。

1987年5月6日至17日,“五康书画展”在全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两周。这是康雍人生艺术高峰的展现,也是康门两代人作品的大检阅。“五康书画展”,在识多见广的首都观众中引起极大的轰动,观者潮涌,展厅内摩肩接踵,获得极大成功。各家电视台、电台和60多家报纸、杂志,都做了报道介绍,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甚至破例拍出“五康书画”专题长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转播,并在国内外放映。香港、泰国、新加坡也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展览《前言》大概是各类书画展中最短的:“虚心强骨,道冲不盈,勤而习之,宠辱不惊,和而不同,为而不争。”这是康殷集《道德经》中的六句话,概括了他们几十年来的处世求艺的抱负、襟怀及气度,道出了康雍一家的全部甘苦、历险、艺术境界。这几句话,同时也是康雍一家为人处世的六句箴言,康雍一家,用其身体力行之火,点燃了这满含哲理的智慧之光。

二、淡泊明志 宠辱不惊

清人朱和羹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康雍先生的为人就像他的字:厚道、端庄、严谨。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建时,北京市八位书法家代表之一的他,在书法艺术上早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可在现实生活中却甘于淡泊,远于名利,笃志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对别人的褒奖,他敬而不敢自诩,对自己的成就,终觉不足。先生胸怀坦荡,失意时坦然,得意时淡然。“文革”时,他受到不公待遇,失过业,当过壮工,但他并不在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什么都经过了”。据知情人士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有幸步入仕途,是某省级政府的机关干部,可他交椅没坐热,便挂冠离去,南下广州,照料兄嫂,做了长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私人助手,并且在那里娶妻生子。他按照自己的信念,充实生活,享受生活,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但生命的光和热发挥到极致,得到了人生的大欢乐。1958年,他陪同长兄回到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两年后妻子离去,他孑然一身,奉孝双亲,养育幼子,赋闲索居。他家住在北京南城姚家井一巷,与陶然亭公园只隔一墙,院门和园门相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的居民区。平房杂院,一院一排,一排十间,一间一户。康宅也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挤着三代五口:父母、康雍父子、六弟康庄。就在这样平房杂院,康雍先生临池课子两不误,“文革”当中他出版自己的字帖,十五岁的康默如随廖承志接待日本书法代表团,一时传为佳话。

1981年,康雍先生父亲中风卧床不起,他除了上班之外,还担负起为父亲奉饮食、扶起卧、打针进药诸事。父亲去世后,又照料年事已高的母亲,直到1999年93岁母亲去世。在他家兄妹六人中,他照顾父母出力最多,不攀不靠,尽心尽力。先生日常起居十分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喝茶,吃饭穿衣一切从简。然待人却极为热诚,想为他人所想,无一点傲岸气。2001年3月,先生被查出患胰头癌,医生断定他只能存世两个月,急需住院治疗。面对死神的威胁,先生以坚强的毅力,放弃住院治疗,在家继续他那一生所追寻的书法事业。他一如既往地临帖创作,并集一生之功力,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完成了近10部书法著作的创作和修改工作。在他离开人世的前10天,体重也下降到不到30公斤,仍然在研究他痴心的书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一生的实践确乎实现了毛泽东所讲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艺贵于精 书如其人

《曹全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极负盛誉。其结字均匀,秀润典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丽多姿,是汉隶成熟期秀丽书法的典型。康雍先生的隶书,以汉为宗,尤得《曹全碑》之神采。他临的《曹全碑》,神韵完足,赢得了“活曹全”的称誉。他说,我学《曹全碑》始于50年代初,当时是为了给绘画题款。《曹全碑》清丽流畅,珠圆玉润,在汉碑中虽没有《石门颂》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朴,《礼器碑》的刚健,但它特点明显,用笔简练,易学易用,自成一格。他认为学《曹全碑》,最重要的是跳出“肤浅”的弊病,要想深入掌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他在《曹全碑》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吸取汉隶诸家碑帖之长,并以用笔稳健,结体匀整,清丽流畅,神采飘逸而显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康雍隶书千字文》,系他为帮助初学者学习汉隶真髓而精心书写。

他的楷书取法初唐,同时融入汉隶和魏晋之风骨,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力创自家面貌,既得欧体之精髓,食古而化,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意趣,因而骨力劲峭,法度森严。其显著特点是吸收隶书笔意较多,撇笔捺笔成八分之势,庄严古雅。而抛钩处不用钩,也采用隶书燕尾捺脚笔法,则遒劲又飘逸;长横画左边起笔细收笔重,左轻右重,起笔方收笔圆,有所谓体方笔圆之妙;横画细竖画粗,对比鲜明,造成轻重变化之势。故显得朗畅舒展,深得书界同仁的赞赏。他用朱笔临写《九成宫》,几可乱真。他说:“笨人取巧,一事无成。一学就会,不是好字;初看新鲜,再看平常,就乏味了。”

四、书风独具 风范长存

康雍先生精深的书法表现力,得力于他对书法理论的认真研讨的实践上的勤苦探索。先生常说:“学习书法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声变。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他遵循欧阳询“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的古训,把书法作为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好方法。他主张,学习书法首先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既有刻苦精神,又讲究方法。他非常注重吸收各家碑帖之长,强调临古人碑帖,学谁要像谁,力求神形兼备,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听其自然地发展变化。他非常赞同米芾“集古字”的学书方法,认为这是学书好方法,只有熟习诸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面目,这便是创新。他认为对待历代碑帖,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决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笔抹杀。他的选帖和临帖标准也是极其严格的,并在实践中摸索到一套十分实用的方法。在选帖上他坚持以“难学、经瞧”为标准,在临帖时将全碑分为好、一般、差三部分。好字反复练习到神形兼备的程度;一般字以好字为基础逐步充实;不够理想和碑中没有的字进行再创造。这样,好字全盘继承,一般字充实提高,差字改好了,碑中没有的字也以该碑的风格创造出来,这才掌握所学碑帖的精神实质。他的创作态度也是极其严谨的,不到胸有激情,不轻易动笔,不是成功之作,决不轻易示人。在用笔上,先生经过仔细品味,揣摩古人碑刻墨迹,掌握了一套运笔之法:讲究入笔、行笔、收笔,一招一式交代清楚,使人感到一种凝重的氛围,点画本身坚实有力,转折处干净利落,收笔处笔笔送到,发挥毛笔的弹性作用,将笔的提按,贯穿到整个点画之中随按随提,使点画饱满而有风采,提处不飘,按处不滞,在生动的点线之中,显示一种厚重遒劲的风度。1982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等先后为他出版了《康雍楷书唐诗》《康雍楷书唐人绝句》《康雍隶书千字文》《康雍楷书百家姓》《康雍隶书洛神赋》《康雍楷书桃花源记》等多部书作。他的楷书和隶书被收入《当代书法大字典》;作品被收入由赵朴初、启功先生任主编的《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毛泽东诗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他还全国众多名胜古迹及企事业单位题写门匾和石刻。在历届全国书法大展中,他做到每届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康雍先生的成功,得力于对传统的深入理解,更得力于对传统与时代、传统与个性等关系的领悟。值此康雍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书法大师,再作一次新的认识,其治学精神,书艺轨迹,将启迪后学,以促进书法艺术之繁荣。

康 雍(1931—2003),当代著名书法家,人称二康。祖籍河北乐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的影响,酷爱书画艺术。他早年学习绘画,兼攻书法,五十年代末期,他告别画坛,将精力转入书法艺术。从此,他广涉诸家、取精用弘,吐故纳新、奋勉精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艺术成就。青年时学西画,20世纪50年代中改习书法,荣宝斋出版过他的隶书字帖。人民教育出版 社印行他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作为中学生字帖。所临《曹全碑》,收入《汉隶七种选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曾参加第一、二、三届“全国书 展”以及各种大展,并多次发表于海内外报刊。

作者简介:

郭永琰,字子瑜。1961年生于湖北省随州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大家康雍先生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全国委员,2020、2022中国艺术品金融年度人物。

(文章来源:微摄号“艺术品金融”,选入时有改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