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海河工棚中的“小喇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俎壮存     发布于:2023-06-20 09:49:32


fce41d861680d03fa07ff9149c013423_09150253j4vy.jpg

题中的“小喇叭”,并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档家喻户晓的少儿节目,而是1970年秋、1971年春两季,在天津塘沽区北塘滩涂根治海河的工棚中,笔者亲手操办建立的“毛庄公社民兵连《战地黄花》广播站”的特殊称谓;因工棚中的扬声器用的是当时农村入户的低音纸质“小喇叭”,故以此代之。

公社领导委重任
海河工地初作为

在这两期工程中,笔者被公社领导委以毛庄公社民兵连“报道员”之重任。报道员负责连队的宣传报道工作,为广大出勤(参战)民工(兵)提供鼓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完成工程任务的精神食粮,以辉煌战绩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擘画;及时向县团反映本连队民(工)兵的思想、施工动态及工程进度等,可谓职微责重。因此,从接到任务的那刻起,我就暗自思忖:一定不负公社领导的厚望,认真负责、千方百计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好鼓动全连奋力前行、建功立业的“啦啦队”;用自己出色的“作为”,为根治海河的千秋伟业奉献一名知识青年的绵薄之力!
    进场后,我即刻进入角色,忙碌起来:请书画高手帮忙,写出各式、各色的牌匾、标语和条幅,或悬挂、或张贴、或插嵌在连队驻地的大门、工棚泥墙上和施工现场,营造出一派朝气蓬勃、昂然向上、喜气洋洋的氛围;吃饭、休息时,我挨工棚给同志们读报纸,公布进度,传达公社带工领导的指示;上工后,帮后勤同志送水、送饭,深入工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挖泥装车、照看爬坡机等),向施工员了解工程进度;发现好人好事,挖掘思想内涵,写成新闻、特写、小故事、天津快板、打油诗等多种体裁的稿件;制作展板,并向县团广播站及时投稿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工程及其他兄弟连队状况的孰悉,我逐渐感觉到,上述宣传形式虽灵活有效,可与笔者心心所念之目标仍有不小距离。一是连队施工现场呈一窄长条状,与相邻兄弟连队在空间上难分界限,加之大家都在紧张地挖泥、装车、拉车,人声、爬坡机声互相交织,鼎沸嘈杂,致宣传鼓动之声几被淹没,收效甚微。二是收工后,大家早就疲惫不堪,回连部即赶紧往工棚里跑,洗漱、吃饭,对竖在院子里的展板无暇顾及,鲜有人驻足详看。三是较受欢迎的工棚读报,也因棚内面积过大,人多音杂,不能字字入耳。再说连队不仅仅一个工棚,时间所限,我又不能像放映电影“跑片儿”似地在各工棚间穿梭“走读”,故难免留有“死角”。四是写、画、板面设计等是自己最大的短板,以致每出一期“园地”展板,都要请人帮忙……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非得迅速另辟蹊径、改弦易张不可。

灵机一动生妙计

战地黄花”分外香

有心人,天不负,柳暗花明办法出:建立一工棚广播站,岂不妙哉?这样,既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物理性能,字字入耳,使自己宣传报道的效果事半功倍,又能发挥自己长于播音的优势,补齐短板,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更上层楼!

于是,我拟就了一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办一广播站的详尽请示报告,面交公社带工领导。领导看完后,当即欣然拍板表态:“批准!支持!”并询问所需设备、物品。我胸有成竹地说:“广播线、电源、插座咱都有现成的。需添置的扬声器我准备用小功率的纸质小喇叭,一是安全,二是成本低;还有小功率的扩音机、电唱机和话筒等,这些咱撤场后拿回去,公社广播站还能用……”没等我说完,领导就爽快地说:“不用再说了,缺啥咱就添置!这事就交你全权筹办,争取尽快开播!”
  只争朝夕,说干就干:去塘沽采购所需设备材料,一天搞定;请电工、木工等架线、安装,两天竣工;调试性能、熟悉操作,见缝插针,一丝不苟……广播站的筹办工作就这样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广播站起个什么“站号”呢?经反复酝酿、推敲,报领导批准,最终将其定名为“毛庄公社民兵连《战地黄花》广播站”。鉴于县团广播站早上、中午有播音等实际情况,工棚广播站只在每天晚上播音一次。具体安排如下:
  19:30 开始曲,预告节目;
  19:35《战地黄花》专题节目(全为涉及本连的内容);

20:00 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20:30 播音结束。
  开始曲暂用齐唱《学习大寨赶大寨》。
  万事俱备,只待良机。经过多次试播和耐心期盼,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伟大号召。这天的17:30,《学习大寨赶大寨》的乐曲在毛庄公社民兵连连部工棚嘹亮地响起来,3秒后压低曲声,随之高亢有力、磁性满满的“毛庄公社民兵连《战地黄花》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混声播出,曲终开播:“同志们,战友们,大家晚上好!下面预告这次播音的节目内容……”的亲切呼告又送进同志们的耳蜗。据带工领导和要好的同志事后向我描述,当时的情景可说是棚内的屏声静气,洗耳恭听;广播站(连部)外围观(听)的终于相信了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大家共同庆贺广播站的诞生,齐声夸赞广播内容、形式的丰富与新颖!
  广播站的成功开播,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工作热情,开发、挖掘了自己的更多潜能。虽然我集采、编、播于一身,任务繁重,但精力充沛,毫不懈怠,信心满满,夙夜在兹,因为工棚广播站为我提供了一施展才华的舞台,体验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成功。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其间卧虎藏龙。开播后,有喜好吹笛子的同志毛遂自荐,我就把他请到广播室“现场直播”,吹奏的《我是一个兵》《扬鞭催马运粮忙》等挺有味道!有同志喜欢写作,我就鼓励他多多投稿,形式不限。口才不错的,我还邀请他到广播站朗诵自己写的诗歌。有喜欢现代京剧的同志,想学唱京剧选段,我就请县团广播站的播音员帮忙,用录音机录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唱京剧”节目,方便时把录音机、磁带借来在“战地黄花”播放。记得曾播放过童祥苓教唱的《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申金波教唱的《誓把反动派一扫光》;钱浩梁教唱的《红灯记》中《浑身是胆雄赳赳》《雄心壮志冲云天》,高玉倩教唱的《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刘长瑜教唱的《光辉照儿永向前》等。
  节目的丰富多彩,使广播站更加得到了广大民兵(工)的欢迎和好评,真正成了根治海河大军战斗队伍中的“拉拉队”,宣传效果愈发显明。夏康庄的一位民兵曾做“打油诗”一首,50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基本背诵:
  
小小广播站,
  作用勿轻看;
  毛泽东思想来指引,
  根治海河干劲添;
  国内外大事早知道,
  榜样的力量无穷边;
  文艺节目也喜闻,
  寓教于乐甜心间;
  战士真心把你爱,
  愿“战地黄花”愈开——愈——光鲜!(略有改动)
  精神变物质,结果更硕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丰富多彩业余生活的愉悦,更加激发了我连全体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施起工来干劲倍增,进度你追我赶、质量蒸蒸日上,各项工作都跃升到了一个新台阶。我连办“工棚广播站”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战地黄花》馨香四溢,传遍工地,引得不少有兴趣的兄弟连队报道员幕名前来参观;县团广播站还曾决定在我们连队召开现场会(后未果),“毛庄公社民兵连”的名气也愈发响亮了。在一次连队召开的广播大会上,公社带工领导作总结时,特别强调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要有咱们广播站的一份功劳!

贵人相助锦添色

乐亭美名“啧啧”夸

三生有幸忽邂逅,海河工地逢贵人。行文至此,有必要将前文提及的“县团广播站播音员”做一番交待。
  当时,乐亭县民兵团(海河指挥部)广播站的播音员,是兄弟学校的一位学生。在学校时,笔者虽与其没有直接交集,却因“广播”二字熟知对方大名,了解各自特点。双方在海河北塘工地邂逅,实属偶然。我第一次去县团广播站送稿件,正是这位同学接待的。我俩一看对方,几乎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你是x x x吧!”自此,共同的爱好,相互的敬佩,使我俩一见如故,经常借送稿件之机,交流播音的体会,沟通稿子的写法,使我受益匪浅,也因她演绎出另外两段故事。

那是《战地黄花》工棚广播站开播不久的一天上午,我正在连部写稿子,编节目。忽然管理员喊我:“壮存,有人找!”我赶快出来招呼接待。只见来人20多岁,颀长身材,气度不凡。还没等我开口,便操着一口地道京腔说:“我是慕名而来取经的……”原来,他是某公社(好像是新开口,不一定准确)的报道员,是位北京回乡知青,其父为京城高官,我办《战地黄花》工棚广播站的事,就是那位播音员同学告诉他的。这位北京知青说:“我来了几晚上听您播音,很感动,很佩服!看来家父所说咱乐亭县文化底蕴厚重,人才济济,此言非虚呀……”从此,我俩经常在一起促膝而谈。从他口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知悉了多位高官、名人的秘闻佚事;多年过后,这些大都得到证实。可惜,第二年春季入场后,这位已离乡回京,再无缘相见。
  我记得,这两段工程期间,在笔者采写的无数稿件中,反映毛庄公社民兵连奋战大干、拼力争先施工现场写真的一篇题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通讯,和凭吊大沽口炮台遗址题为《大沽口炮台幽情》的一篇散文,当最有分量。同其他稿件一样,这两篇在工棚广播站播出的同时,也循例送到了县团广播站。看过稿子后,那位“县团广播站播音员”同学诚邀我与她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两篇稿子的录制。盛情难却,只得从命。文章播出后,影响颇广,好评不断,就连天津塘沽区所设工地供应站的售货员也受到感染。有一次,我与连队管理员到一供应站(该站外就有县团广播站的大喇叭)去买东西。因售货员与管理员彼此早已熟悉,她边开发票边说:“你们毛庄民兵连了不起啊,事迹都上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了,还是关山(天津台著名播音员)广播的呢!”管理员笑了笑,说:“您说对了一半,事迹是真的,可是广播文章的人不是关山老师!”“那是谁呢?”管理员指着我,自豪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我们毛庄连这位广播员的录音呀!” “啊!真的吗?我们几个听着声音和气势就是关山老师啊!你们乐亭人太了不起了,干嘛嘛棒!”

……

倏尔,50多年过去了!飘散《战地黄花》缕缕馥香的北塘的工棚、滩涂、碧空、海水,连队的领导、战友,县团广播站的播音员同学,回乡的北京知青,塘沽区供应站的售货员姑娘……在我记忆的无垠长河里,却都恒占一席之地,时时牵挂,从未抹零!

最后,让笔者化用一句歌词叩唱:我所牵挂的当年北塘的那些物和人啊,你们都还好吗?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中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