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著述品鉴:赵禄祥与新版《国史镜鉴》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齐平     发布于:2023-06-20 10:55:21


fce41d861680d03fa07ff9149c013423_09150253j4vy.jpg

《国史镜鉴》第一版曾于1993年先后两次出版,并收入《中华史鉴》。最新版《国史镜鉴》经《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和审校、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已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

赵禄祥先生主编的这部史鉴书,共6卷13篇,每卷2篇(其中第三卷为3篇),每篇150余篇文章,总计430万字,详细记述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的历史。在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中,针对重要历史人物在治国、安民、强军、执法、治学、修身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详细客观评述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是一部涉猎广泛、综合性强且很有思想穿透力的史鉴专著。               

新版《国史镜鉴》除加重了勤政篇、廉政篇、安民篇、治军篇、执法篇、修身治家篇和爱国篇的内容外,还着重对贪腐祸国篇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揭露了历史上贪腐祸国的反面典型,旨在使本书能跟上时代的脉搏,以满足读者和史学研究者的需要。                      

参与本书编著的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多位研究员、首都高校历史系的教授 。此外参与编著的还有少数实践经验丰富、对文学和历史有一定研究水平的领导干部。赵禄祥先生的同事李学东作为本书副主编担纲并为本书作序,他曾担任过秦皇岛市副市长,后出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纪委书记。       

这部新版《国史镜鉴》,《光明日报》出版社付出了很大艰辛,他们用一年半多的时间对全书进行了三审,并向主编提出了诸多问题,包括对有些引文的解析和出处,一些术语的古意与今解,一些地名的前后变迁,典故的内涵和广义等等。为了把好政治关,他们还特别询问了主编、副主编的履历和政治情况,以确保编委政治上可靠、可信。

由于副主编商传、朱耀亭、黎虎、闻性真、王兰锁教授、研究员均已过世,副主编李世愉作为国家重点库司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工作太忙,副主编田文隆妻病陪护住院,由主编赵禄祥单独负责对全书结构和篇幅做了调整,并对各篇中的文章根据需要进行增删。针对出版社提出的诸多疑点和问题,均依据其所知的情况一一作答。为了弄清有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确保其准确无误,他克服年迈身体不适等困难,专此查阅了有关的典籍,逐一进行仔细确认,终于满足了出版社的要求。在三审中,经先后七次校改,最终达到了新闻出版署规定的错白字和标点不得超过万分之一的新要求,从而获准出版发行。

总之,这部新版《 国史镜鉴》经众多的历史学家和出版界多人的努力,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儿。

作为主编,赵禄祥先生从1980年开始有目的认真研读了《二十四史》,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于1990年提出了编著《国史镜鉴》的构想和动议,并为此制定了编著大纲和编撰体例。为使各篇文章不因作者众多而出现风格上的差异,他亲自精心准备了六篇样稿进行规范。这些都在当年北戴河第一次编委、作者会议上进行过专题讨论,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取得了一致共识。

在用时长达三年的编著过程中,赵禄祥先生主持召集过多次研讨会议和审稿会议,可谓从启动编著,组织队伍,提出创意,布局谋篇,确定纲目,修改完善,审核定稿,直至付梓,主持了编著工作的全过程。尽管繁忙劳顿,困难重重,但编委、作者们同心同德,力克时艰,终于完工。这是全体编委、作者共同编著的一部鸿篇巨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经过三十多年的沧桑,现在原编委会成员有的已经故去,在世的大多也到了耄耋之年。每每想起这些,赵禄祥先生很是伤感。老人家发自内心感谢所有编委和作者,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以及前期北京出版社为此做出的努力。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物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李学勤,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元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陈高华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中国大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等三位史学大家对《国史镜鉴》编著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禄祥先生用尽毕生心血和精力浇灌出的这朵鲜花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

(作者齐平,京唐港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