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骄子: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阎纯德 发布于:2023-06-20 14:31:31
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沃土上,葛翠琳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中一位成绩卓著者。她用爱的乳汁哺育了小读者对真善美的热爱,在幼小的心灵上建造起人类亲情、民族情、爱国情的圣殿,营造了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
一
葛翠琳于1930年2月25日生于乐亭县城西葛庄。曾用名葛翠林、葛琳、婴林,她用本名和葛翠林、葛林三者作为笔名发表和出版作品。
在她还不识字的时候,祖母就一边纺线一边给她讲民间传说,心中最早的那些动人故事就是那架陪伴祖母一生的纺车给她纺出来的。双目失明的爷爷在家里天天背诵古文,她虽然听不懂,但却喜欢爷爷那种苍凉的有着十分强烈节奏的吟诵之声,是她记忆里永存的苍凉纪念。
葛翠琳童年在乐亭县立高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原来是一座古庙,侧殿是教室,院子里有躺倒的石碑、残缺的石龟石狮子、生锈的大钟和高大的松树、阴暗的大殿,空旷而荒凉的院子里杂草丛生。葛翠琳就从这里开始迈上读书生活的第一个台阶。学校有一个身材瘦小而清秀、性格温柔而善良的女老师,她教学生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及外国儿童文学名著《万卡》和《爱的教育》。葛翠琳说:“当老师读到最感人的地方时,就停下来沉默着。这时候几十颗幼小的心灵就和老师一起思索着,眼睛里含着泪水,回味着作品里的情景。我们的心离开了阴暗的教室,离开了荒凉偏僻的小镇,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
除了上课,老师还带他们采集各种鲜花和绿叶标本,并讲述关于它们的知识和趣闻。星期天,他们跑遍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坟地、杂草丛生的河边、画一样的田野、一道道土岗子,爬大树,钻林丛,笑声惊飞觅食的小鸟,篮子里装满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串成项链儿,用金黄色的兔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大自然里的许多事物,一起编制成葛翠琳的童年梦。
后来她最喜欢的女老师到外乡教书去了。临走时老师把冰心的《南归》送给她。葛翠琳说,她没有礼物可送老师的,“只有把真挚的眼泪,滴落在她的怀里。”
葛翠琳是班上最用功的一个,也是班上功课最好的一个。那所小学是她走向人生的第一步,给她的印象极深,她回忆说:“有一天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涌出教室,玩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球、拍皮球,嬉笑打闹,一片喧哗。操场上僻静的角落里,围着一堆大同学,她们坐在跳高栏的旁边,聚精会神地读一本书。我好奇地跑过去,站在旁边听,立刻被那激动的声音吸引住了。书里讲一个东北孩子,到处流亡,如何怀念家乡,盼望抗战的胜利……听故事的同学热泪盈眶,念故事的同学哽咽着,时时中断了朗读。我低着头,止不住的泪水滴落在沙土上,仿佛校园里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只听见那个流亡的东北孩子诉说着祖国的苦难。突然,有同学惊慌地跑来,叫着:‘日本宪兵查学来了,快,把书藏起来。’大家慌乱地把书埋在跳高栏旁边的沙坑里,有人还在上面踩了一个脚印儿。同学们站在老师身旁,望着日本宪兵和翻译官走进教室里进行检查,校园里一片寂静……”后来葛翠琳用小手曾数次翻遍沙坑,那本书终没有找到,既不知书名,也不知作者,但她找回了本能的爱国之心、正义感和同情怜悯之心,那个东北孩子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日本宪兵搜查时的那种恐怖也一直在她脑海里。
一幕幕小学生活,那位女老师和那些小同学,那些不能忘怀的往事,都像闪烁的星光,这种天长地久的人生馈赠,一直保留着。
二
小学毕业后,葛翠琳到北京求学,因考试成绩优秀而得以进入北京崇慈女子中学免费学习。为了学习英文,她学习英文本《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的学习毅力,献身科学的精神,强烈的爱国之心,第一次在她面前竖起一块人生路标: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立志苦读理科,献身人类科学事业。然而,在共和国的黎明之前,年轻人的激情把她推入了迎接太阳升起的热烈人群之中——在北京崇慈女子中学毕业前夕,她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回到中学里积极参与组织读书会,办图书馆,阅读各种进步图书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团结进步同学参加学运。
中国特殊的历史命运,终于把她同自然科学分开,高中毕业她考取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之后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她参加歌咏队,演戏,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活动,不知不觉便和文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命运之舟也将她载入另一个港湾,使一个曾经立志要当科学家的少女走进了童话之中——那里风和日丽,美丽的沙滩上戏要着无数天真的儿童少年。她爱那个港湾,因为她爱少年儿童,因为那里是人生的起点,从那里,孩子们可以高扬起真善美的风帆,将人生之舟驶向大海,怀着真善美的信念走向世界。
1949年至1950年,她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北京《新民报》《北京儿童报》等处发表了《千百万老师》《灯下语》《家信》等诗歌和散文。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些童话和剧本。上世纪50年代葛翠琳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的活动,使她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许多故事一下子都浮出了记忆的海面。那时她常去农村,“在秋天的场院里,严冬夜晚的热炕上,在夏季的瓜棚菜园里,春天青草吐芽的放牧场上;在热闹的小客店里,长途运输的大车上,在老农民小憩的茶桌旁……我听到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吸引我,感动我。”这时期,她搜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谜语、谚语和笑话等,这些富有魅力的动人民间文学,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1950年,老舍从美国回来,在北京市文联任主席;葛翠琳就担任老舍的业务秘书兼文联儿童文学组组长。老舍虽然是文化名人大文豪,却不能自主地处理文学艺术家们的事,往往要受治于人,生活、工作并不愉快。在这种背景下,葛翠琳虽理智和感情上都在老舍这一边,明知老舍是正确的,也没有“发言权”,工作难做,那些钉子一样的眼睛,使她有一种背受冷气袭击的感觉。
葛翠琳的工作和创作都是勤勤恳恳的。1954年,她被评为北京市的优秀团员和模范团员。1956年,她任北京市文联创作委员会专业干部,被评为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参加第一次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葛翠琳在这个具有自然原生态的“港湾”里天真地生活、工作和写作,先后在《少年文艺》《新港》《北京文艺》《人民文学》《文学月刊》等杂志发表童话《少女与蛇郎》《种花老人》《泪潭》《小红花和松树》《野葡萄》《雪梨树》《采药姑娘》《聪明人》《雪娘与神娘》等重要作品,这是她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正当她的创作向更高境界发展之时,她的梦突然真的演化为童话,心目中的那个原生态的自然“港湾”也不再是避风港。1957年,一个灭顶之灾的巨浪吞没了她——她被打成了“右派”。她有何反党反人民的错误言行?没人说清。“莫须有”,是斗争的需要,于是她下了农村——劳改。她当过老舍的秘书,但她的“失踪”老舍并不知道。有一次回城,她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补钉衣服,满脸灰尘,像个老农妇,在街上碰见老舍,她想一低头过去,很怕给他添麻烦,所以就没打招呼。没想到老舍一眼就认出她来,主动招呼她:“您去哪儿?冰心几次问我,葛翠琳到哪儿去了?我说我也不知道啊!没人告诉我。”老舍对她很关心,她只好告诉他她在农村种地、挖河、修路,进行改造。老舍黯然,没有说话;葛翠琳却感到了信心和勇气,她心里有神有鬼也有人。
在农村劳动改造,经常“大战”到深夜,吃在地里,休息在地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一长,同农民也熟了,休息时就听他们讲故事,日积月累,便记录了许多文学资料。后来她还在当地办了一个农村托儿所,“为了带好这些孩子,除了照料他们吃睡,还要讲故事教唱歌儿。”这时期她编了不少童话、故事、笑话,还整理了一些谜语、谚语,主要就是为了哄孩子。她回忆说:“有时候我带孩子们到田野树林里去玩,我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又把自己从家里听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使我更多地熟悉了孩子们,也听到了更多的故事。每天都要讲故事,我只好一边讲一边编,有时讲到一半下边编不出来了,孩子们就会提出各种问题,还会补充很多富有想象的结尾,最后由大家完成了这个故事。”(《葛翠琳作品选,我爱儿童文学(代前言)》)她曾经把这些民间故事、谜语和谚语记录下来,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她在改造的苦海里,打捞出许多金色的贝壳和五彩斑斓的珊瑚,那是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但是,她的恶运还没有结束,起于1966年的那场“文化大革命”,像一场平地而起的龙卷风,将她的那些心爱的古今中外童话书籍,以及全部作品草稿、创作素材——辛辛苦苦记录的传说、故事、谜语、谚语一扫而光,片纸未留。但她写作的欲望并没有破灭,那些优秀童话里的人物和故事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会像童话里的奇迹一样出现,真理战胜邪恶。这时候,她悄悄构思了许多童话,虽然没有写成文字,但却有了雏形。
20年后,她盼望的那一天终于伴随着鞭炮锣鼓和游行的人群来了。风息浪止,一个在人世间遗失多年的梦又重新拾起,她又出现在那个港湾,还是风和日丽,美丽的沙滩上还是那么多儿童少年,她又回到她所钟情的童话世界。
三
1979年,她调入北京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委员,主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十周年《童话寓言选》。之后,任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理事、全国儿童戏剧会演评奖委员会委员、全国首届少年儿童广播剧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评奖委员会委员、宋庆龄基金会儿童文学评奖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儿童文学创作评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主席团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第六届执行委员、北京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北京少年儿童图书研究社社长、冰心奖评委会秘书长;先后为华北华南地区、西北西南地区、湖南、江西儿童文学讲习班讲课;出访日本、泰国,瑞士、法国。1988年,任瑞士儿童书籍国际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40多年间,葛翠琳到过牧区、渔岛、山区、农村、城镇、矿区,和千千万万孩子在一起,她知道孩子们需要爱,需要知识、智慧,而书可以给他们需要的一切,书里有滋润孩子心田的清泉。葛翠琳多次说:“我之所以几十年坚持为孩子们写作,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孩子们需要我,我需要孩子;孩子们给予我的爱,注入我心灵的力量,是世界上任何珍贵的东西所不能代替的。”爱是理解,是信任,是无私的给予!她和孩子都需要爱,爱是伟大脐带,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一体的人性自然联系。
四
葛翠琳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的重要作家,在4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她用爱的乳汁、伟大的情操,在少年儿童的幼小心灵上建造人类真善美的圣殿。新时期以来,她的笔更健、更执著;作为少年儿童工作者,她的情怀永远是母亲那种固有的温暖。
葛翠琳的童话创作独树一帜,是当代文学史上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收获。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出版童话集《野葡萄》,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英文本在瑞士儿童书籍国际奖评为优秀作品,拍成电视片在德国慕尼黑电视节获奖;相继出版《巧媳妇》《采药姑娘》《金花路》《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翻跟斗的小木偶》《星儿落在北京城》《蠢婆娘和巧媳妇》《葛翠琳童话选》《进过天堂的孩子》《最丑的美男儿》《一片白羽毛》《春天在哪里》《迷路的小鸭子——中国著名作家幼儿文学作品选》《葛翠琳中篇童话选》,长篇童话《会唱歌的画像》,长篇小说《蓝翅鸟》,儿童文学选集《花孩子》《寻贝集》《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品选》《葛翠琳作品选》及儿童剧本《草原小姐妹》《任性的小白母鸡》《小羊羊的心事》《小淘气的决心》《野天鹅》《摘星星的孩子》《勇敢的朋友》等多部。以她的作品配画的低幼儿童读物计有《花孩子》《春姑娘》《冬爷爷》《寻找春天》《银鸽儿和小公鸡》等近20种,其中《春天在哪里》于1985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的低幼儿童文学读物一等奖。在报刊上发表童话70余篇,散文和儿童文学评论近百篇,1994年,她在《北京文学》第八期发表的中篇散文《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以真诚、以良心、以勇气拷问灵魂,鞭笞罪恶,再现人鬼颠倒历史的社会悲剧,她的童话被选入《儿童文学诗选》《剧本选》《童话寓言选》《中国优秀童话选》《获奖寓言童话选》《中国童话名篇选讲》《中外童话名著金库》《童话十家》《中国儿童文学大系》《中国新文艺大系》《当代女作家作品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库》等100多种选集,她的散文和诗也被收入多种选集。她还主编《童话寓言选》(1949-1979)、《中国童话佳作选》等10种。自1980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她的评论、专访和消息计有180多次。
葛翠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最重要的童话作家和文学活动家之一,是1949年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童话作家。以名篇《野葡萄》为代表的前期童话,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自然之美和人物的心灵之美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她在发扬中国童话优秀传统和汲取世界童话大师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功,为中国童话创作奠定了基础。她的《采药女》《泪潭》《种花老人》《金花路》等童话佳作,无一不透露出思想和艺术交融的光辉。而她以《翻跟斗的小木偶》《飞翔的花孩子》《最丑的美男儿》和《会唱歌的画像》等为代表的后期童话,其创作不仅具有前期作品同样的完美,更在艺术上多了不少新的开拓——恰如其分的艺术夸张,荒诞,更多的奇妙幻想,使她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由于她坎坷的生活遭际,她的后期童话也更多了一些历史般的厚重和苍凉。她的童话,不仅描写优美动人的故事或传说,传递真善美,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小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看到现实生活投射的影子。
童话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种。它既有极其丰富的幻想性、荒诞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葛翠琳在《童话漫谈》中说:“童话植根于生活,但比生活更美,更理想化。幻想的依据是现实。通过幻想,表现人类美好的愿望和信念。童话能表现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大自然中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可以作为童话中的人物来表现。风雪雷闪、虫鱼鸟兽、日月星云、花草果木……都可以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而又按照它们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反映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现象,构成童话里的人物和故事。作者自己的立场、观点、见解、感受和愿望,通过自然界的物,形象地曲折地表现出来,达到吸引和感染读者的目的。”她这些关于童话创作的理论认识,是她创作实践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和影响她的创作。
她的童话创作尽管时时贴附着现实的土壤,时时闪耀时代的风韵,但却是文学语境中耕耘的结果——在广阔的艺术空间里完成幻想得离奇的故事和人物的变形和夸张,达到对现实的艺术超越。这也是她不断强调的,比生活更美,更真,更理想。
她的新作《会唱歌的画像》,真是幻想得奇特、自然、亲切,那独生女小姑娘杏儿,在她的恳求下,被从镜框里走下来的老人放进了镜框,从此她开始了她不寻常的经历,那小红鱼、奇怪的自由岛、霹雳院长、骗子城、灵魂市场、水中的奇书、会讲话的石头,她和巨人的漫游,梦一般奇,又现实般真,所见所闻,真是一座琳琅满目的知识宝库、酸甜苦辣的人生画廊。
葛翠琳是以自己的灵魂和形象来进行创作的,也以自己的真,自己的善,自己的美在作品里凝聚人生真谛、人性光辉。除了文学创作,她的文学活动也是她文学生涯里的重要部分。从1950年在北京市文联任老舍业务秘书兼文联儿童文学组组长开始,除了创作,她在儿童文学活动和少年儿童工作方面也是功德无量。为了繁荣和发展儿童文学创作和文学新人的成长,1990年韩素音女士倡议建立“冰心奖”,葛翠琳则是这一计划由“建议”到“现实”的关键人物,是她对中国儿童文学及其与外国儿童文学的交流的重要贡献。
1994年10月19日,北京作家协会召开了“葛翠琳作品研讨会”。几十位文学研究家、教授和作家,对她的才华、人品、文品及其勤奋精神和她对儿童文学的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
她用她的心血,她的作品,为儿童世界营造了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