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我在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的日子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石秀生 发布于:2023-06-20 10:50:18
1943年8月1日,根据中央指示,由中共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在根据地迁西山区创办了专门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当时称冀东第十三军分区冀东抗日学校,简称冀东抗日军政学校。1944年底,改称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校长由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担任。
在开学典礼上,李运昌校长亲自主持并作了报告,明确了创建学校的宗旨和方针,阐明了这是一所游击环境中的抗大式军政学校。学习期间,时任十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给我们做了抗战形势报告。
由于根据地处于东北、华北的咽喉,战备环境极其严酷,长期处于被围剿的独立游击战最前线,因此在游击环境中创建一所抗大式军政学校,就成了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的最大特色。同时,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的创办,是抗日武装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部队急需要补充经过培训的初级军政干部。
我们首期学员共124人,是由解放区、日伪占领区和本地区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还有从部队选调的优秀班排干部组成。学员多数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也有少数大学生和像我这样的高小毕业生。
学校把我们这批学员分为两个区队四个班。学校领导干部有大队长王化一,教导员吴明,政治部主任教员程力群,军事教员李林。我们的区队长是徐雁。我被编入四班,班长叫李国治。
学校传承了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军校第一期课程设置有政治课,讲《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中共简史》《抗日根据地概况》及《八路军政治工作和形势政策教育》,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事课有《革命战争战略和游击战术》《班排连的制式教练》等课程,包括单兵作战、班排战术、队列训练等。在这里,我学到了从未了解的新知识、新思想,开阔了眼界,树立了新的人生观。
在游击战争的残酷中,我们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学校的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完全是在行军转移的空隙中进行。上级派一个警卫排来保障师生的安全,一旦遭遇敌人袭击,便由他们掩护我们撤退,当我们上课、训练时,警卫排的战士为我们放哨警戒。
我们常以山坡、草地、林间为课堂和训练场地,过着严格的军事化生活,每天天不亮起床集合,战士们高唱着《抗日军政大学之歌》,早出操、晚点名,站岗放哨,行军转移十分频繁。尽管条件艰苦,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写字没有钢笔,学校只发给每位学员一个沾水笔头,大家就绑上树枝来写字;没有墨水,就用兑了水的染料代替。
我们白天上课学习,夜晚也要轮流站岗,时刻警惕敌人偷袭。当时每个班发三支枪,用于应对紧急情况。班长配有三八大盖枪,另外两支叫它套筒枪,子弹有手指头那么粗,都是生锈的,还需要费劲在石头上磨光才能推上膛,又笨又重,轮到谁上岗谁就背着。我很羡慕班长的三八大盖枪,一次轮到我站岗,就非要背他的枪才肯去,班长看我年纪小,无可奈何地让我背了一小会儿,我顿觉很神气,兴奋了好几天。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半年过去了。1944年1月,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毕业了,包括我在内的124名学员被迅速分配到冀热辽军区各部队中担任初级军政干部,受到部队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冀热辽抗日军政学校从1943年8月至1945年8月,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创建发展,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光荣传统,继承了抗大的革命精神,前后举办4期,培训了1000余名军事、政治干部,为冀热辽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作者石秀生,胡家坨镇木瓜口一村人,沈阳军警守备十师原副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