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众志成城战洪灾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葛建华 发布于:2023-06-20 10:19:02
1962年7月,乐亭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全县人民在上级党委及县委、县人委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斗争和生产自救的伟大胜利。
罕见的洪水 严重的灾情
1962年7月24日,全县普降暴雨。据统计,从上午10点至晚上10点,平均降雨量达200毫米,胡各庄、倴城地区甚至达到400至500毫米,全县有60多万亩土地积水,最深处达1至1.3米。
7月25日凌晨,滦河水开始上涨,至26日19时,乐亭境内滦河流量达2.8万立方米/秒,后持续上涨。到23时,最高峰达到3.43万个流量,是滦河有记载以来最大的洪峰。滦河大坝以北一片汪洋,238个村庄被大水淹没,而且水位越涨越高,大部分村庄的洪水水位已到了房檐,人们站在房顶不断地呼救,坝北9万人的性命危在旦夕。在此紧要关头,为保障坝北9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县委、县人委紧急研究决定并报地委和专署批准,在乐亭境内的滦河右岸大堤中下游采取主动分洪措施,从徐家房子到小米庄子之间的滦河大堤上扒口10处进行分洪,分散了水势,保全了大堤以北人民的生命安全,但洪水却漫溢了全县。
由于洪水和沥涝交加,致使全县除长凝、马城、乐营公社部分高地以外全部被洪水淹没,造成前所未有的严重水灾。全县140万亩集体耕地中,过水面积达126万亩,占90%,其中成灾面积119万亩,约60%的农作物绝收。全县4247个生产队,除4个渔业生产队外,其余生产队均程度不同地遭受了灾害,其中特重灾生产队1814个,占42.17%;重灾生产队1616个,占38.1%。受灾人口55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6%,其中特重灾民23万人,占受灾人口的42%;重灾民21万人,占38%。全县共倒塌房屋4.49万间,伤亡94人;倒塌牲畜棚2.92万多间,猪圈3万多个;致死大牲畜350头、猪2500头、羊3000多只;霉坏麦种75万公斤,国家粮库被水冲、水淋粮食90万公斤,其中不能食用的粮食达4.5万公斤,损失极其惨重。
众志成城 抗洪抢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乐亭县委、县人委临危不惧,果断决策,动员全党全民,全力以赴迅速开展了全县性的抗洪抢险斗争。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各级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表现了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他们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带领广大社员群众,日夜奋战,奋力抢救灾民和公共财物,用热血和汗水筑起一道道抗击洪峰、保卫家园的“铜墙铁壁”。全县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护集体和国家财产的典型事例。徐家店公社付家埝大队党支部书记付好志,不怕牺牲,冒险涉水,奋力抢救出生产队多头大牲畜。中堡王庄公社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与凶猛的洪水搏斗了两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国库20万公斤粮食。胡家坨公社段庄子村社员孙庆阳驶船救人连续5昼夜未回家,结果他自己的两间房子和衣物全部被洪水冲走。由于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顽强斗争,大大缩短了洪水泛滥的时间,阻止了灾情的扩展,减轻了受灾程度。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
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洪水回落后,县委、县人委立即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运动。一是妥善安排灾后群众生活,及时解决群众吃、住、烧、穿等问题。特大洪水过后仅40天内,向灾民发放苇席2.07万片、油毡850捆、棉布2.3万米、生活粮食165万公斤、救济现款10万元、生活用煤6790吨。同时,积极帮助社员修复房屋,安排住处。到同年11月初,通过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修复房屋2.47万间,解决了5767户2.58万人的住房问题。二是千方百计搞好生产。特大洪水过后,各地全力组织群众抓紧时机、分秒必争突击排水、泄水,打捞残秋,加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尽力减少损失。广大干部群众在“苦干巧干70天,重灾变轻灾,轻灾变无灾,无灾争超产”的口号鼓舞下,争分夺秒排水抢种,加强大田管理,争取灾后丰收。灾情较重的姜各庄、汀流河、城关、大钊等公社每天共出动群众7.5万多名、犁套1400多付,日夜泄水抢种。与此同时,闫各庄、长凝、倴城等受灾较轻的公社则开展了超产竞赛运动,各社均举行了超产誓师大会,各大队和各小队互递“战表”,开展竞赛。据统计,在此期间,全县突击抢种晚秋作物(荞麦、蔬菜、晚薯、白菜等)10万亩,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了冬小麦的播种任务,为战胜灾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是千方百计做好保畜工作,加强对牲畜的管理。为有效保护牲畜,各地积极打、贮饲草,备足明年麦收前所需饲草。到11月初,全县共打、贮饲草3577万公斤。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将3120头牲畜安置到本县轻灾区和沿海放牧,277头牲畜到滦县放牧,1.2万头牲畜采取了分户饲养的方法。四是大力开展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弥补损失。县委提出 “农业损失副业补”的号召,开展各种副业生产。到11月初,全县参加副业生产的社员达到4745人,开展项目75种,生产总值达293.38万元,获利212.6万元。副业生产的开展对安排群众生活,稳定灾民情绪,支持社员生产自救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1962年的抗洪斗争中,上级党委和政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各地、各部门也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援和帮助。在洪水围困期间,中央派出多架飞机,连续空投食物达几万公斤;华北局、省、地、驻军部队及各地、各部门组织慰问团携带船只、电讯、医疗队及大量物资赶来抢险和慰问,使灾区人民在最艰难的时刻及时得到了救援,从而减少了伤亡,也增强了灾区人民抗洪的信心和抵御洪水的能力,为全县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1962年的抗洪斗争距今已有60多年了,但全县人民在抗洪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公而忘私、舍己救人的抗洪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作者葛建华,中共乐亭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已退休。资料提供:乐亭县档案馆)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