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史: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起步时间存疑考证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凤敏 发布于:2023-06-20 10:16:59
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通常是指《呔商之路》中所记述的清朝中叶(1793年左右)。该书是呔商研究的重要参考用书,以史料为依据,“记述的是清朝中叶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793—1956年)乐亭人在东北经商的历史和业绩”,在概述中明确提出了呔商产生和发展分期,提出,“呔商从清朝中期(1793年左右)开始起步”,“第一代到关东经商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汤家河小黑坨的张希孔;另一个是汀流河刘石各庄的刘新亭。”同时,在第一章“清中叶至民国前呔商的起步与发展”中提出,“刘家经商闯关东开始于清朝中期,最早去关外经商的是刘家祖先刘新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前后,刘新亭开始去东北做小买卖谋生。”很显然,《呔商之路》提出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以刘新亭赴东北经商的时间为起步时间,对此,笔者有一定的存疑,需要进一步考证。
据《呔商之路》记载,“清朝乾隆前期,乐亭就有些人脱离农业,离开故土走出关外(山海关)经商。”历史上,乾隆在位60年(1736-1796年),以20年为单位可划分为乾隆早、中、晚三个时期, 1793年是乾隆五十七年,当属乾隆晚期,这就与该书的记载“清乾隆前期”自相矛盾了。那么,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究竟始于哪年?
据《乐亭县志稿译编》(民国时期)记载,“追溯其源,首闯关东者为汀流河刘石各庄的刘新亭和小黑坨村的张希孔。”目前,刘新亭和张希孔被公认为是第一代呔商。据《乐亭历代名人选》(何宗禹、姚媛媛著)中《清·二品参将“京东快马张”——张玉相》一文记载:“乐亭四大名门望族的张家,家境原本贫寒,为生活计,乾隆年间,张希孔携希孟、希曾沿路乞讨出关来到船厂(今吉林)一家木局打工。”这里,作者对“乾隆年间”专门作出注释:“小黑坨村民及张家后裔直证,张家发迹后所建各堂堂号匾额,均书有乾隆二十八年题字。”这是张家发迹后的可考证的时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显然这一时间比刘新亭去东北经商的时间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前后要早30年。
据《呔商之路》第五章记载,“乐亭县汤家河镇小黑坨村的张希孔,生于清乾隆年间,因家境贫寒,带着两个弟弟希孟、希增也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成为老呔商帮‘第一代闯关东者’。因张氏兄弟会木工手艺,便径直来到了船厂,在一家木匠铺当杂工。张氏兄弟因为人忠厚,干活勤快,很有经商头脑,时间不长自己便开了个小木匠铺。当时恰逢东北某‘木帮’从东山里砍伐来一大批木料,积压在松花江畔的船厂附近,一时难以出手,便把这批木料赊给了张氏三兄弟,言明次年秋后付款。而此时,恰遇当地遭火灾,灾后重建房屋,木料走俏,这批木料获了大利。张氏三兄弟足足等了四年,‘木帮’也未来取钱,于是他们用这笔资金做底垫,开设了万合木局。”从中可见,《呔商之路》记载的船厂(吉林)失火事件及张希孔发家开设万合木局事件,在时间上都是比较模糊的。又据吉林市人民政府网《玄天岭》记载,“乾隆七年(1742年),大火烧毁吉林衙署、官民房屋数百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火焚毁民房七百余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大火,毁房二百四十余间,物资被焚无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城内大火,烧民房甚多,永吉州文庙也被焚。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月二十日,吉林城又罹大火,灾后,吉林理事厅一个姓王的幕友,自称识地理、辨风水,建议在城北玄天岭上修‘坎卦图石’,说是这样可以祈求于天来镇压船厂火灾。后经吉林将军恒秀赞同,在玄天岭上修起了八卦形的‘坎卦图石’,俗称‘避火图’。”从中可以看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船厂(吉林)失火事件,从时间上更符合张家发迹时间。显然,张希孔赴东北经商的时间要早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据乾隆二十年(1755年)《乐亭县志》卷五记载,乐亭“地近边关,邑之经商者多。出口贸易,挟资营运者,谓之财主;代人持筹者,谓之伙计,固谋生之道也。城堡市集,皆有定期,所易不过布粟鱼盐之属,无他异物。而布粟市者尤众,粟则来自关外,以资邑人之用。布则乐为聚薮,本地所需一二,而运出他乡者八九,实民糊口之一助也。”由此可见,至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乐亭商人已大量从事把家乡土布运往东北、把东北的粮食和山货运回关内销售的买卖,粮食和布匹成为当时贸易往来之大宗。显然,乾隆二十年(1755年)自然归属于乾隆早期。故此,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始于乾隆早期,而非乾隆末年(1793年)。
据《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第一卷(孔经纬主编)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盛京官铺往外贷借款达银90000余两,欠户24人,其中除4名是东北人外,其余都是关里人。”20名关里人中,除了“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葛弘嗣欠银4000两,山西潞安府壶关县张吉比欠银900两,苏州吴县叶维获欠银4900两”外,剩下的17人均为直隶永平府人。其中最临近东北的临榆县有杨子崇、张玉儒等14人,临渝县西边的抚宁县有王绳武、陈仁公等2人,更西边的乐亭县有张啸瞻1人,“欠银 3964两”。 这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乐亭人。《呔商之路》第一章中也有明确记述 “从清乾隆早期开始,便有乐亭商人张啸瞻等来往于关内外,从事粮食贩运”,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详实的史料佐证,也没有被认定为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
又据《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第一卷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直隶所属临榆、丰润、乐亭、滦州等县民众拖欠义州官捕银1600余两。他们多从事关内外货物贩运,主要是粮食贩运。”这说明到东北关外跑买卖的冀东民众,从东部的临榆、抚宁向西边的乐亭、丰润、滦县等地转移,到东北经商蔚然成风,主要从事粮食贩运。这与前边提到的张家发迹后的可考证时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相吻合。
综上所述,从《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一书的记载时间乾隆十五年(1750年)来看,相较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乐亭县志》时间,提前了5年。故此,从目前所掌握的可考史料来看,呔商“闯关东”赴东北经商的起步时间应为乾隆早期,定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不为错。因此,呔商从清朝中期(乾隆早期)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750—1956年)历时有200余年。
(作者刘凤敏,乐亭县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