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泛舟:雀之小什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苏玉志 发布于:2023-06-20 09:12:23
家乡管麻雀叫家雀(qiǎo)儿。这个小东西分布很广,南方北方,国内国外,除南极北极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它那娇小的身影。农村小孩出生后第一次见到的鸟类恐怕非它莫属。它就栖息在屋檐下,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喳喳地叫起来,似乎是雄鸡报晓的接应者。自古以来它就与人类共生存,人们对这个邻居的感情不那么亲近,不时还有点抱怨。古人曾说:“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1。从小生活在农村天天与家雀打交道,会有说不尽的故事。
蛇 盘 小 雀
小时候一只黄嘴丫未蜕的小家伙不知怎的从屋檐上掉了下来,家中把它收拢来放在墙角的笼子里,以蚂蚱和粥米粒喂养着,没想到它居然活了下来。后来与主人越混越熟,笼门开着也不离开笼之左右,自由蹦跶,不时喳喳两声,使这个向来宁静的老屋多了几分活力。一天,它突然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寻声望去,顿感恐怖,不知从哪里钻进来一条绿色长虫(蛇),将这个小雀死死地缠住,小雀任其缠咬,无力反抗,主人也害怕长虫,只能乍着胆子,大声吓唬警告,长虫根本不当回事,主人无计可施,只好找来一把铁锹,将它们一骨脑扔到茅屎窖(厕所)去了,从此我很讨厌长虫。
雀 窝 惊 魂
旧时,家乡住的都是出檐的平房,屋顶的苇箔日久渐腐,麻雀靠着它那张骨质小嘴,不用费大劲儿,就能啄出一个自己心爱的窝巢,在里边孵蛋繁衍,每年可孵化两窝。那时大点的男孩子都喜欢干两件淘气的事儿:掏鸟窝和捅蚂蜂窝。尽管都有危险,但他们仍乐此不疲,争先恐后,似乎谁掏(捅)得多谁就最勇敢。姥姥特意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某家一个小子(指男孩子)蹬梯子掏家雀,当他仰着脑袋张着嘴将手伸进雀窝时,里边一条长虫受到惊吓,“嗖”一下窜了出来,长虫慌不择路,见洞就钻,恰好这个小子正张着嘴,长虫错把张开的嘴巴当成洞口,一下子钻了进去,结果半路卡住了,进不去也出不来。因为蛇的麟片像鱼一样是朝后长的,笨手拽不出来,家长没办法,只能送医院。姥姥的意图很明显,是在提醒我要避险,但过后仍经不住小伙伴们的撺掇和诱惑,有机会还要来一手,不过牢牢记住了那个长虫“钻洞”的教训,掏雀窝时绝对不张嘴。其实雀窝里有长虫,并不鲜见,只要注意观察屋檐上家雀的反常叫声和躁动就可以判定长虫的存在。不过那时一直不明白,长虫这东西没腿又没脚,它是怎样爬上高高的房顶的?
黍 粟 遭 殃
孩子们对新玩艺充满好奇,见到庄稼地里竖着“假人”:头顶酱篷篓(席篾编的遮阳帽),身披破麻袋,双臂平伸,手持鲜艳的红布条儿,阵风吹来,飘飘悠悠。为什么要弄这东西,孩子们总要刨根问底,原来那是家雀的镇物,警告它们不要接近。说家雀这东西祸害庄稼,特别是小粒的谷子和黍子,待到成熟期,成群的家雀儿会飞过来啄食金灿灿的谷粒,它们的记忆力很强,今天饱餐一顿后,明天还会来这里,不扫荡磬净,绝不罢休。这片地就遭殃了,雀儿们会像恶狼一样把它啄得片甲不存,颗粒无收。其实它们不仅糟蹋谷、黍,有的高粱也不放过,记得村边大路旁一片“关东青”高粱(当时高粱的品种之一),粗壮的秸秆,厚实的叶片,长势喜人,路人无不赞叹,可是后来人们发现,高粱穗子慢慢地都变黑了,且都成了“望天吼”,原来穗子上的粒子都被麻雀啄空了,只剩下了空壳。主人悉心耕做,汗滴禾土,期望丰收,结果被该死的家雀给祸害得颗粒无收,只落下一片可怜的秫秸。谚语说“吃一次苦,学一次乖”,乡亲们因此绝不在房前屋后种植小粒作物。家雀可谓劣迹斑斑,乡亲们对它的印象十分差劲。
捕 雀 之 趣
麻雀不像鹰隼那样自在飞翔,也没有燕子那么潇洒,天敌却不少,天上飞的鹞鹰,地上爬的长虫,虎视眈眈的馋猫……都想把它当作美味。李白倒是对其比较同情,说“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食君糠秕余,尝恐鸟鸢逐。”2可是过去,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家雀没有半点客气,那时也没有护鸟意识,总是耿耿于怀于它对庄稼的“糟蹋”,到了农闲时候,孩子大人都会对它下手,如果遇到大雪天更是机会难得,捕雀的技巧五花八门,最常用的就是扣、弹、照等几种:
扣—— 麻雀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奔忙,甚是辛苦、窘迫。可是人们对它们从不善待。大雪过后,大地和万物都披上了厚厚的白衣,麻雀们只能飞到猪大叔的槽边拣点残羹剩饭,岂能果腹。孩子们则乘鸟之危,扫出一块空地,撒上点高粱壳子或谷秕子,支起一个筛子机关,主人则躲在暗处以绳操纵,静待雀儿们自投罗网。家雀儿见了宝地,争先恐后,纷至沓来,结果往往是被一网打尽,乖乖就擒,漏网者惊飞。
弹—— 这里指的是弹弓射和直棍横弹(扫)两种方法。弹弓只能是单发单中;而直棍横弹却能收到横扫千军之效。阿基米德3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农村人也懂得支点的道理。首先选一个安静的场地,平坦的地面,钉上一根木橛儿,撒上点高粱壳或谷瘪子,再利用杠杆原理,找一根米把长、粗细适当的直溜木棍,选好支点,将木棍贴地横放,支点紧靠木橛,在棍子力臂小的末端,拴一条长绳引到隐蔽处,待家雀们纷纷来啄食时,猛拉绳子,木棍在拉力的作用下,以橛为中心,沿地面作弧形运动,狠扫过去,顿收“横扫千军如卷席”4之效。一棍扫过,弹死的、弹蒙的……统统被拿下,孩子们高兴极了。
照—— 就是入夜后用提灯或电把儿(手电筒)照麻雀。鸟类夜间活动的不多,猫头鹰(又称鸮、夜猫子,家乡叫它呱呱鸟)、夜鹰等除外。在家乡除了夜猫子,其它鸟都是“夜盲眼”,包括家雀,夜间是不活动的,它们忙碌一天,太阳落山之际就不约而同地麇集在一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地开一次“联欢晚会”,有人形容这是“落尽夕阳闻雀鸟,相鸣竟唱瘦林中”。不久它们各奔东西,自寻归宿。屋檐下、树洞内、棚子的椽间小隙都是它们的栖身之处。一旦回到落脚地就自动将羽毛奓(蓬松)起来,将小脑袋扎进翅膀里,不管不顾地“呼呼”大睡起来,等待长夜的黎明。一旦有强光照到屁股,它们似不为所动,假装睡觉,这时捕者放好凳子或罩子(柴草筐),悄悄踩上,看准目标,双手从椽缝两端入手,前堵后截,手拿把掐,一抓一个准。这项活动往往是两人合伙或大人孩子密切配合,多在农闲时节进行。
灭 顶 之 灾
1958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了几年之内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简称四害)的任务。于是全国各地各界闻风而动,开展起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麻雀首当其冲,因为它是糟蹋粮食的罪魁祸首,且每天都在人们眼前飞来晃去。上边一声令下,工、农、商、学、兵,各界齐上阵。我所在的部队也参加到所在城市的统一行动之中。战斗武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凡是能驱、能吓、能击的各种土器,诸如锣鼓、脸盆、锅勺、木棒、笤把、扫帚、小学生的喇叭哨、姑娘们的红头巾,都能排上用场。没有可手的工具,呐喊助威也是难能可贵的。一旦规定的时间一到,分散“埋伏”在各点的群众,统一开始行动。一刹时,锣鼓喧天,呐喊鼎沸,旌旗劲晃,弓弹横飞,不给麻雀留下喘息的机会和丝毫的立锥之地。别看它平时整天上蹿下跳,但它没有大雁那种远飞的能力,更没有小燕那种轻盈妙曼的绝技,既飞不高也飞不远,只能围着居民区转来转去。在汪洋人海的轰剿中,时间久了它就筋疲力竭,有的飞着飞着就掉了下来,一命呜呼。在一个寺庙里,僧人哐哐地敲起了铁磬,它们平时遵守“五戒’之规,是不主张“杀生”的,那么哐哐之举又意在何为呢?也许他们是以哐哐声来轰赶麻雀,给它们敲响警钟,让它们赶快离去,这应是“放生”,不违戒律;另一方面,敲钟轰麻雀也是在配合俗界除“四害”的统一行动,何乐而不为——好聪明的僧人,击磬之举两全其美矣!
后来科学院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给上边打报告,说除麻雀后,发现农民的果园因虫害加重而减产了,而虫害的加重与麻雀的大规模减少有关,因为麻雀是杂食鸟,既吃谷物也吃害虫,且孵化期喂雏鸟全靠虫类,因此建议将灭麻雀加以调整。于是上级采纳了《报告》的意见,六○年将麻雀从“四害”中剔除,先后改为臭虫、蟑螂。从此,麻雀就从一场灭顶之灾中逃了出来,恢复了昔日的自由生活。
到了大城市,高楼林立,找不到“屋檐”了,雀儿何以安身立命?不必担心,这个老街坊的小伙计生存能力很强,它也会与时俱进,见缝插针的。这不,将空调的室外机权作高档客栈也是蛮不错的。看来,麻雀是搬不走的邻居,还得与其共处,只要趋其利,避其害就行了。
注:①《诗经·召南·行露》 ②李白《空城雀》 ③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 ④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作者苏玉志,姜各庄镇沙崖人,蚌埠坦克学院原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