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由外地来乐亭的平民百姓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荣兴 发布于:2023-06-19 16:59:11
近现代以来,在乐亭,除了迁入的少数名门大户外,也有些平民百姓零星地迁来。有的是逃荒而来,有的是打工、“扛活”、经商而至。《读乐亭》有的文章也有些介绍。我想如果多知道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就更好了。根据我的记忆和了解,写了此文,与文友们交流。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我父亲曾与一位叫耿云峰的一起经商,我常与他见面,这位耿大哥告诉我,他家是几十年前由河北献县逃荒过来的,他父亲“一担挑”带着他们兄弟来乐亭的。当时他们有闯关东的想法,到了滦县后,听说离关东还很远,那里也没有亲友可以投奔;又听说滦县南边几十里有个乐亭县,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在那里弄口饭吃也没问题,这样耿家就到乐亭来了。
到乐亭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就靠打工干杂活度日。后来状况好一点了,两个儿子也成长起来了,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家业。耿云峰曾跑运输,用自家的大马车把乐亭海边的一些鱼虾运输到唐山市和各矿区,常常是日夜兼程,车马劳顿,但赚钱不少,在县城北关买了一处大的宅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带领着晚辈谋生起家的耿云峰父亲还健在。
在乐亭城,我有一位要好的小学同学叫曹兴盛,人很聪明,也爱读书,他父母是逃荒来乐亭的,老家是山东郓城县。他说那里老百姓很穷,《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郓城人,旧社会老百姓被逼得生活没出路了,有的就起来造反,也有的逃荒到外地。曹兴盛的父母就是逃荒到乐亭来的,我叫他(她)们大伯大妈,曹大伯学会了做烧饼的手艺,后来自己开了个烧饼铺,经营得不错,在北关街东侧买了一处很小的宅院,是临街门市,里面由家人居住。烧饼从制作到售卖全由夫妻二人操办,也未雇人,因此也积累了一些钱财。曹大伯在山东老家还有父母,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就要返回山东老家。我母亲还包饺子欢送我的这位小同学,我俩难舍难离的分别了。他回到郓城后还给我来了信。告诉我与老家的亲人团聚了,过上了太平日子,信中也留恋着对他度过童年时代的乐亭深深的怀念。
我在《读乐亭》64期看到了巢书林老师的《古渡重镇汀流河》一文,其中写道“1938年黄河发大水,河南安阳的董家、赵家、马家、付家等十余户人家挑八根绳、推独轮车,到乐亭安家落户,因为这里谋生容易。这就是后来的侉子队”。我童年时,在乐亭县城北关有董氏二兄弟,哥哥被人们称为董老四,弟弟被称为董老五,我叫他们四哥五哥。董老四开一个米面加工厂,有磨盘,也养着一头毛驴,为人们加工米面,收加工费,我们两家也有交往。上世纪80年代,我回乐亭遇到了董老五,我问道:“五哥,你们老家是哪里的啊?”董老五说:“我们是河南安阳人,几十年前从安阳逃荒来乐亭的,在这里打工赚钱过日子,乐亭这个地方不错,后来生活更好了,我们就在乐亭养老了。”我估计他们可能是先到汀流河,后来辗转来到乐亭县城的。
二
由外地到乐亭经商的人也有不少。这些人有些技能和专业的本事,来乐亭就经营这些行业。在乐亭县城开太和药局的袁国梁就是这样的人,他是我堂姐夫,邯郸武安县人。大约上世纪20年代由武安来到乐亭,经营药业。乐亭还有一位叫张文明的老中医在东街开办明德药局,年长袁国梁十几岁,他是哪里人我记不清了。民间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而袁国梁与张文明则多有合作,两家关系也很好。我有一次回乐亭探亲,去看望我堂姐和堂姐夫,正遇到了张文明的孙女张佩英由外地回来也去袁家拜访。
保定安国县过去叫祁州,是中国的四大药都之一。张文明、袁国梁每年都去那里采购药材,袁国梁家中一直挂着一张他与张文明的合影,二人穿戴都很讲究,在合影的下面袁国梁写着:“1937年与文明兄于祁州”,这是他们去采购药材时的合影。后来我得知,在乐亭经营药业和行医的有多位武安人,有王景云和助产士安静思、郭英侠等,这些人大多终生未离开乐亭。
还有一位叫张鸣林的,在东街路南东头也开了一个药店,挂的牌子就叫“张鸣林药店。”张鸣林的儿子是我的同学,得知他们是从山东一个县来乐亭的,药店经营的也不错,他家还在程庄上买了一处宅院。总之,这些人在乐亭行医售药,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我们乐亭,还有几户山西人开染坊。当年人们买了粗织的结实的“五福”牌和“三燕”牌的白布,让染坊给染成黑、蓝、灰等颜色,比买织好又染成各种颜色高级一些的布要便宜又适用,人们过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除了老百姓穿衣服做被褥染布外,在马路上做买卖的以及商铺的帐篷门帘也大都请染坊染成各种颜色。有一户开染坊的,还与莲花池村(八街)张家结了亲。这些山西人赚了该赚的钱,也给乐亭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实惠。
在乐亭,还有些山东人和河北沧州人开办铸铁业,老百姓叫“铧炉”,制作农具和一些生活用品,如镰刀、锄头、铡刀、马掌、取暖的火盆等等。我记得东关的铧炉是外来人在干活,而东家是莲花池村的张汝芳。有一位男孩他家也干铸铁业,人们叫他“小山东”。有一次小山东的奶奶来我家串门,我问:“大妈,您家是山东什么地方的?”大妈说:“我家不是山东,是沧州的交河县”。一聊天,才得知其他几人有的是山东人,有的是沧州各县的,如吴桥县等,这些人在乐亭经营铧炉业,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也就定居下来了。
三
乐亭附近各县也有些人为了谋生来乐亭打工“扛活”,家室不在乐亭,也没有在这里安家的条件,干个两三个月或十年八载,赚些钱后返回故里。在乐亭打工和“扛活”的滦南县人较多。百年前有真人真事告状的杨三姐也是滦南人。她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乐亭打过工,电影《杨三姐告状》中,还有这样的剧词:“父兄打工在乐亭县,母女在家勤缝连。”
我们莲花池村张家大户雇佣的“扛活”的,有三四人都是滦南人。其中一位姓孟的,在我家对门偏西的张家“扛活”。张家有大宅院,南有大车门,北有高台阶,但家中的人有的在外地经商和求学,耕地并不多,人丁也不兴旺,雇了这位老孟,除了帮助耕地,就是看家护院。老孟40多岁,身高体壮,干活也有门道,人们都叫他大老孟,还赞扬说:“大老孟,大老孟,干活从来不磨蹭。”村里有掏井、修庙的事他也出来帮着干。记得1947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我母亲和我去张家,请老孟帮帮忙,把我家西院四棵钻天杨多余的树枝修剪一下,主人张家和老孟都热情答应。第二天上午,他来到我家,我陪他去干活。他腰里拽着一把斧子,手中拿着一把锯,很利索的就爬到了三四米高的树上,把树上多余的树枝连砍带锯,时间不长就把活干完了。
干完活,我俩回到东院家中,我母亲正在给他烙鸡蛋韭菜馅的馅饼,让他痛快也解馋的吃了一顿。我母亲还送给他一包叶子烟和两条毛巾。他高兴地说:“人们都知道你们刘家人缘好,爱做好事。今天我干了这么一点儿活,就这么宽待我,我真不好意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孟已经50多岁了,就回到滦南老家去了,我们很怀念这位憨厚的大老孟。
顺便再写几句,一些外地人来乐亭打工、“扛活”、经商,因口音不同,被乐亭人称为“侉子”。巢老师的文章说,从河南安阳来乐亭汀流河的一批人被称为“侉子队”。这说明乐亭县城和一些乡镇,社会发展的快,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多种需要,商品流通也兴旺,这些“侉子”在县城和乡镇的医疗、染织、铸造、饮食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乐亭人叫他们“侉子”并不是贬损,而是一种通俗的称号。《现代汉语词典》对“侉子”一词的解释是:“指口音跟本地语言不同的人”。当年来乐亭的“侉子”多,都与乐亭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城乡的供需关系畅通有关。
(作者刘荣兴,乐安街道八街人,河北大学教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