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乡音啊,乡音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程才实 发布于:2023-06-19 17:10:13
谁能知晓,这个有着四十多亿年生命的星球上,每时每刻多少人带着方言浪迹天涯、游走他乡?“你是乐亭人吧?”是的。乐亭方言,让家乡的念想永远留在心底。乐亭方言,让游子们永远怀念伟大的乐亭。
一
在我熟悉的人群中,都觉得乐亭方言“有意思”。而这“有意思”,却很难用文字去表达的。有时你正讲着,一旁的人会突然发问:“你是乐亭人吧?……我有个同学是那的,和你说的话一样一样!”
不消说,一个地区的方言,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自然还有语法。那么,在这些方面,乐亭方言都有什么特点呢?这里试举几个例子:
先说语音。乐亭方言,声母共22个,韵母共38个。语音变调常见,二声与一、二、三、四、轻声连续,即变成只降不升的“半阳”了;一声与轻声连续,一声即变成了三声——乐亭方言中特有的三声。
研究证明,语音是个非常顽固的东西,一旦从老祖宗那里沿袭下来,它的变化极其艰难而漫长。语言学家认为,由于字音多带滑音,语尾多有回旋,因而常听外地人讲:“乐亭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
再说词汇。名词,“日头”即“太阳”,“前儿个”即“前天”。动词,“中”即“行”,“知不道”即“不知道”。形容词,“肉”即“性子慢”,“没溜儿”即“说话不着边际”。常用短语,“扯咸淡”即“聊天”,“成天算耗子卦”即“成天算怎么对自己有利”。
后说语法。形容词之程度,“对对儿的”即“很对”,“好的恶”即“很好”。动词之可能,“答嗔不的”即“不能理他”,“吃不的”即“不能吃”。
二
我于一个深秋的下午,应邀去某校搞一次讲座,内容则是与文化相关的。在一个宏阔漂亮的报告厅,坐着黑压压一大片学生。除了我制造的高分贝噪音,那是真正的鸦雀无声——这就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吧。课间休息时,一位小个子同学来到我跟前,他先是腼腆地一笑,尔后对我说:“老师,你是乐亭人吧?”
还没等我回话,他很快摆出了依据:“老师,你的地方口音够重的!”我疑惑不解。那位同学便说:“我家就是乐亭的。”他这一句,发出了乐亭口音。说完,又是腼腆地一笑。我对他说,离开老家30多年了,口音实在是没改多少。
就在这时,一位女同学疾步走了过来,她张口就大喊着:“两个乐亭人,两个乐亭人!”原来,这个无拘无束的女同学,与男同学是大二一个班的,男同学“嘘”地一声向她打个手势:“这是我们的班长,也是半个乐亭人——她的姥姥家是乐亭的。”怪不得呢,原来如此。
必须承认,今天的孩子们是聪明的,他们不乏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经过大学阶段天南地北的语言碰撞,大大增强了他们对各种语言的辨别能力。倘若多年远离家乡,尤其还是处于落寞之际,有一句“你是乐亭人吧?”响在耳畔,精神世界一下子便有了温度和高度。
三
说起来有些好笑,一个关于乐亭方言的故事,再一次让我当上了它的主角。那年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测试测试,我竟在抽签时拍在了第一号。按照测试测试要求,先是读了十几个词,接着就是朗读一篇文章。我抽到的那个“作品19号”签,文章的题目叫《充满青春气息的小城》。
“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城市,这里很少看到西服革履衣冠楚楚的男人,也很少看到浓妆艳抹华服盛装的女人,这里的男人和女孩子穿着打扮都很质朴,衬衫、夹克、牛仔裤,但朴素的服装并不能掩盖住他们青春的美……”竭力掩饰自己的乐亭方言,尽量地让发音向普通话靠拢。
两位大学的女老师,担任这次普通话测试测试的考官。录音机轻轻地转动,她们不时在记些什么。其中一位倏地站起身:“你是乐亭人吧?”我就有些激动地问她:“你也是乐亭人吗?”那位老师笑了,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另一位老师解释道:“她可不是乐亭人,但听出你的乐亭方言。其实,我也听了出来。”顿时,我傻了眼。
即将溜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转过身去,对两位老师说:“乐亭人?乐亭人怎么啦?当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毛泽东就在他身边工作。他向毛泽东传授马列主义,用的不也是乐亭方言吗?”言毕,心满意足地走了出去。我的身后,传来两位老师含义不清的笑声。这里也有善意的元素吧,我是以幽默的口吻说出上述话的。
我这样说,不无道理。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基石”。英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一文中,称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父”。乐亭籍将军李运昌在《他送我上黄埔军校》一文,记述了1925年到北京去找李大钊的情形:“我们仔细地注视着李大钊同志。他态度和蔼,平易可亲,和人说话时,声调不高,语音沉洪,还带着很重的乐亭口音……”我是没有说错的。
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作为证明: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记》一书里,记下了毛泽东对他的一段娓娓述说。那天晚上采访时,毛泽东曾经这样对斯诺讲道:“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我真的没有说错。
四
所谓方言,大都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千载不衰,教人自尊自信。在早些时候,外地人将拥有昌(黎)、滦(县)、乐(亭)口音的人称为“老呔儿”。而上述这些地方,则称外地的人为“侉子”。毋庸讳言,这些都可能是一种戏称吧,我却相信它们并不带有贬义的。那么,滦河右岸的乐亭同乡,我是多么期待倾听你的呔儿音,倾听呔儿音中发出的那句话——“你是乐亭人吧?”
每当邂逅一个个乐亭老呔儿,尤其是听到“你是乐亭人吧?”那句话,我的心中骤然升起一种特殊的情愫,眼前总是涌现出一幅幅记忆的画面:儿时小伙伴们嬉戏于美丽的滦河。从大槐树下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去乐亭县烈士陵园学习先烈革命精神。上高中的途中背筐拾粪的难忘岁月。在家乡故土经历过的一个个大事小事……等等。是的,每一个游走在外的乐亭人,都应当记住乐亭方言,热爱故乡伟人,关注乐亭发展。
话又说回来了,事物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多少年来,我为自己普通话的缺陷时有不安。于是,便这样遐想起来:有哪一天,乐亭游子之间,或是乐亭游子与外地人相遇、交谈时,出现了下述的对话:“你是乐亭人吧?”“对呀,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普通话挺不错,但是还能听出乐亭味儿来。”
好吧,那就让我们尽心倾听那一句话:“你是乐亭人吧?”然后,让自尊、自爱、自信、自豪、自强的氛围,在我们的周围和心头弥漫升腾。
(作者程才实,散文作家,毛庄镇北常坨村人,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二级巡视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