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纪事:棉事琐忆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士元 发布于:2023-06-19 16:56:23
我的家乡乐亭城南陈渡口是个有名的大村,这里土地肥沃,村民勤劳,农作物种植有一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种植棉花,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家各户都是选择一等好地种棉花。当初种植的是传统品种“小籽棉”。小籽棉棉绒虽然好,但产量过低,亩产只有五六十斤。1952年,国家推广了优良品种“四号棉”,这种棉花棵株壮、棉桃大、产量高,亩产能达到100多斤。从此,人们就都种“四号棉”,一直延续到生产队时期。
俗语说:一亩棉三亩田。种棉花虽然比种粮食经济效益高得多,但是种棉要比种粮食费工费事,还要有技术,懒惰人是种不了的,只有勤劳且有技术的人才能胜任。因为棉花生长旺盛时期正是伏天,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整枝打杈,加强田间管理,否则误了农时,就会因“放风”(棉株疯长)而坐不住桃,影响产量。
到了秋季白露节气后,成熟的棉桃开始爆嘴陆续开放。棉农隔三差五就得及时采摘。采摘棉花的活儿大多是妇女,这活儿虽然不费气力,但却要手快且有耐性。采摘时,妇女们腰前围着一个大布兜子,灵巧地把采摘下的棉朵儿装入兜子里,兜子里装满了就装入麻袋或筐子里。秋分过后是采摘棉花旺季,姑娘媳妇都是在自家棉花地里贪黑恋晌地忙个不停。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铺着秫秸帘子,把采摘下的籽棉晾晒在上边并随时随地地翻动,待两三天后,籽棉干了就装入麻袋,准备去采购站交售。
那一年,我家种了5亩棉花。秋季,我经常随父亲推着小车去到闫各庄采购站交售产下的棉花。我记得,采购站的两位验质员一个姓姚,一个姓孙,他们见到有人来交售棉花,总是满面春风,说话和气,不论对谁都是公平公正,以质论价,受到广大棉农的好评。
我和父亲交完棉花,领了现金,心里乐滋滋的,一是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二是自己手里有了钱,过日子手里也宽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基本还是靠传统方式纺线织布解决穿衣、铺盖问题。当时,棉花是纺线织布的主要原料,人们把采摘下的籽棉交售给国家后,还要留下一部分自己用。
一入冬季,各村的棉花加工坊就开业了。各家各户把留下的籽棉送到工坊去加工。加工坊称“弹花坊”,一般有四五个手艺人弹棉花。我们村的弹棉花坊在附近十里八乡闻名,他们弹出来的絮棉不但棉絮质量高、收费合理,而且讲究信誉,棉花瓜子从不缺斤少两。
棉花加工的过程:第一道工序是把籽棉剔除棉籽,变成皮棉。那时,农村没电,只是用一台笨重的轧花机,一人用脚踩着轧花机下的脚踏板,双手向磙子里不停地扔籽棉,磙子里压出来的就是皮棉,踏板下面的就是棉籽。第二道工序是把皮棉加工成絮棉,也就是弹棉花。那时弹棉花用的是一张特别大的弓和弓槌,用弓槌弹棉花的人要有力气,大锤敲打钢丝弓弦,就会发出“噔打噔打”悦耳动听的声音。弹棉花全凭手工操作,既要有力气,还要有手艺,行话讲究“四五六的槌子”,就是用弓槌猛击弓弦,且连续不断地“噔噔噔打——”地敲打,那声音几乎传遍全村。
我村弹棉花的手艺人当属我家族的一位四爷,名叫陈国新,他从十几岁学艺从事这个行业,是祖传的手艺。他为人实诚,干活利落,从不弄虚作假,弹出来的絮棉深受妇女们的欢迎。
絮棉,俗称“棉花瓜子”,白绒绒的,又细又软,招人喜爱。棉花弹完后,师傅用纸捻轻轻地把它捆起来,一斤一捆,家家户户将它藏在衣柜里,随时用随时取。
“男耕女织”是我国古来的传统,而棉花是纺线织布的主要原料,所以棉花从来就与女人有不解之缘。“拈针弄线闺中本”,农村姑娘一到十二三岁就得学习纺线织布。
要把絮棉纺成线,首先就得把絮棉搓成一根一根的“布秸”,然后再用纺车纺成线。纺车是纺线的主要工具。旧时农村家家都有。纺车的基本构造是:一端是两根连接固定的木桩(约宽4×厚3公分),上用三条两头窄(3公分左右)中间宽(6公分左右)的木板交叉拼制的大轮子,顶端用线连接起来固定;另一端是木制锭子,锭子穿着锭针(铁制)。大轮子和锭子用线连接就成了纺车。操作时,人坐在纺车对面,用右手食指穿进大轮内侧的摇把孔有节奏地摇转。左手拿着布秸轻轻衔接在包有穗皮(薄质的秫秸皮)顶根上慢慢抽出线来,然后配合右手有节奏、有序地转动着抽线,随着顶根上的线越来越多就形成一个鼓鼓的上粗下尖的线团儿,然后将它取下来。人们把这个线团儿叫“线穗子”。在那年代,特别是夜长的冬季,勤劳的农村妇女们从晚上点灯开始一直纺到后半夜,甚至鸡鸣。
按自己所需用的线纺得差不多了,下一道工序就是拐线。人们在炕上摆好线穗子,几根线拼成一股(多少根据需要),一头捏着线股,一手攥着工字形的线拐子,将纺好纤细的线绕成理想的线把儿。
有了棉线,人们就开始经布。经布前要用小旋风(缠绕棉线的工具,类似小纺车)将线缠绕到拗(ào)子上,并根据实用情况,线股多少,要备有多个拗子。经布必须由掌班的指挥操作,还要有四五名年轻妇女配合。操作时要选宽敞干净的大院子,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有条不紊地按程序进行。掌班的总揽全局,其它副手在各自的位置上紧密配合,有人用小钩子挂线往来走动,人们把这种走动称之为“走溜”。最后再把棉线连接在机杼上,机杼上的线称之为“经线”。因之人们也习惯地将干这行业的人称之为“经布的”。在当时,“经布的”是个吃香的行业,掌班的师傅大多是有经验的中年妇女,我村南乡牌楼庄有个人称“老姑子”的六十多岁的女人,大高个儿,长脸庞,专事此行业,她手艺高超,为人厚道,附近村民们经布时都愿意请她来指导。她很喜欢我的两个姐姐,夸她俩不但长得好而又心灵手巧。
经布完毕就是织布了。织布开始,操作人坐在织布机上,一手拿梭,梭内装有棉线,叫作纬线,纬线和机身上的经线相结合就会织出布来。织布是一门技术活儿,既要双手穿梭,又要卡机杼,还得双脚踩踏板,手脚配合,动作协调一致才能把布织好。当时,我的两个姐姐正值芳龄,是全庄闻名的织布能手,她俩织出的布光滑细腻而又密实,人们都说她俩是天上的织女星下凡。
人们把自己织出的布叫“家织布”。家织布一般都是白的,要用它做衣服或做被褥就得染颜色,那时有开染房的,有专人下庄“接布”(揽生意)。接布人摇着拨浪鼓串街走巷,天天同家庭妇女打交道。
棉花纺了花就剩下棉籽了。棉籽可榨油,称之为棉籽油。上世纪50年代末期,县里建立了棉油厂,引进了先进榨油设备,生产出来的油清澈透明,且香味浓郁,人们叫它“卫生油”,用棉籽油炸食品很香,因之成为人们油炸食物的最佳选择。旧时还用它制做黑油,用黑油在夜间点灯照明。庄稼人还用它来醮铁瓦车的大轴或其它轴承系列的,如石碾、磙子等生产工具做润滑用,黑油不能食用。
时光似箭,七十余年过去,随着社会进步,如今的世面上人们已很少见到棉花——但它曾给予人们的福祉和心中的记忆却令人难忘。
(作者陈士元,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