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红色记忆:乐亭军民协力挫败国民党军的第二次进攻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呼景山     发布于:2023-03-09 14:27:27


题字.jpg

1946年底,国民党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被迫改为“局部进攻”“重点扫荡”“全面蚕食”,抽调大批兵力,重点进攻北宁路(北京-辽宁)以南地区。12月12日,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不含第六十二团)、第五十六师第一百六十六团和第一百五十一师第四十五团等部共计万余人,在二十一师师长郭会仓指挥下,分东(昌黎)、中(滦县)、西(唐山)三路大举进攻路南。各路国民党军由北向南、齐头并进,对路南解放区进行拉网式“重点扫荡”,企图将驻扎在路南的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一举歼灭。12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汀流河、会里、姜各庄。14日,进入汤家河,并占领乐亭县城和新寨镇。15日,攻入闫各庄。随后,向南部沿海一带压缩合围。

为保存实力,避开敌人锋芒,乐亭县部分县区干部跳出敌军包围圈,转移至东北部的会里一带。大部分县区干部则随县大队向南转移,后被敌包围在南部沿海一带。在这十分严重时刻,县委在大曹庄召开紧急会议,并做出“化整为零、分头突围”的决定。会后,转移至沿海的党政军民2000多人开始分头突围,并先后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转危为安。国民党军妄图一网打尽我党、政、军的计划彻底破灭。

国民党军第二次占领乐亭后,相继成立了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在县城及各镇设立据点,并在各村强制推行保甲制和十家“连坐法”,以所谓“自治”为名,按照“管、教、养、卫”并重的方式对占领区人民实行严密的反动统治。同时,对多个村庄进行烧、杀、抢、掠,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全县被国民党军及“伙会”(地方反动武装)抓捕的共产党员、干部及群众多达300余人,其中100多人惨遭杀害。

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冀东区第十三地委作出决定,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坚守岗位,“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彻底粉碎敌人‘扫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乐亭县委于1947年1月在张火烧佛村召开县区干部会议,随后发出《关于反清剿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加强对游击队和民兵的领导,各区都要成立游击队或区小队,并配备强有力的干部;坚定群众对敌斗争的信心,扭转悲观情绪;锄奸反特,摧毁敌人的情报网,坚决镇压死心亲敌分子。

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上述指示精神和部署,带领广大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县内各区武工队和游击队重新组建起来,他们在民兵的配合下,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破交通、割电线,不断出击和袭扰敌军,给国民党军及反动地主武装以沉重打击。同时,县大队也在积极寻找战机,主动出击,重创敌军。

1947年2月初,县大队在西徐各庄村附近设伏,袭击了在这一带抢粮的敌人,毙敌10多人,俘20多人,缴获大枪30余支。同月,冀东军区独立十一旅回师路南。25日晚,该旅第三十团向驻守汤家河据点的敌人发起攻击,惊恐万状的敌军不断向乐亭团部求救。国民党军团部急令闫各庄守敌前去援助,但在孙家房子遭到十一旅第三十三团的英勇阻击,损失惨重。乐亭城内之敌六十三团沿乐汤路来援,在西巩各庄附近也遭到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仓皇溃逃。次日,敌人放弃了汤家河据点逃回县城。

3月26日,国民党军二十一师再次对乐亭进行拉网式“扫荡”。县委机关被迫转移至滦南县丁庄窠村,并在这里召开了县、区干部会议,要求县大队、区小队及民兵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游击战,寻机歼敌。会后,县大队、区小队在广大民兵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此期间,他们先后在贾滩、黄口、木瓜口、夏庄、高各庄、麦港、符庄等地进行大小战斗9次,消灭大批国民党军及“伙会”。4月3日,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一营和县大队一部,在徐各庄村西大庙和学校设伏,袭击了外出抢粮的国民党军。毙敌30多人,俘30多人,缴获长枪50多支、子弹千余发及粮食100余石。4月中旬,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二营突袭了在胡家坨一带进行“扫荡”的国民党军,毙伤多人。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大批南调,其“局部进攻”“重点扫荡”被迫停止。盘据在乐亭县的国民党军及反动地主武装,在我军民的协力打击下,惶惶不可终日,都龟缩在县城及几个孤立的据点里,不敢轻举妄动。

1947年5月,冀东军区部队发动滦(河)东战役。战役进行期间,乐亭县出动上千名民兵,与其他各县民兵相配合,破坏了石门至留守营的铁路、公路,同时,出动几百名民工提供后勤保障,为滦东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县大队、区小队、民兵与第十三军分区第四十八团先后发动了将军坨、庞各庄、张家楼等战斗,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

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乐亭的同时,各地(城关和汀流河据点较近的村庄除外)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土地复查运动。此项运动的开展,使广大农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大批无地少地的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分得了粮食、农具和衣物,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参战和支前热潮,仅一个月全县就有1000多名青壮年参军入伍。

1947年秋,乐亭军民遵照冀东区委的指示精神,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向国民党军及地方反动武装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26日至27日,第十三军分区所属警备团和县大队及当地民兵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包围了乐亭县城,引诱汀流河之敌前来增援。随后,在乐汀(乐亭至汀流河)公路设伏,痛歼援敌。此战,毙敌400余人,俘1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0月15日,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和县大队在将军坨村附近设伏,袭击了正在此抢粮的国民党军和“伙会”,随后,又将逃到公官营的残敌包围,并将其全部歼灭。次日,警备团和县大队在署里村设伏,再毙国民党军20余人,俘6人。

10月下旬,县委决定推广八区经验,发动群众开挖封锁沟,将守城之敌封锁起来。初冬的一个晚上,数万名民兵、群众在县大队和区小队的掩护下,悄悄进入预定地段,万锹齐动,开挖封锁沟。一夜间,便挖成一条两米深、三米宽的围城封锁沟,使城内城外断绝了一切来往,守城之敌成了“瓮中之鳖”。同年11月23日,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县大队及当地民兵向刘石各庄据点发起猛攻,并设伏重创了来自乐亭县城和倴城的援敌。打死打伤国民党军100余人,俘7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并拔除了刘石各庄据点。30日,警备团和县大队及民兵在大港一带袭击了来自昌、滦的国民党军第一五一师一部(两个营),毙伤多名敌军。

此后,龟缩在县城及汀流河据点的国民党军及地方反动武装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12月12日,盘踞在乐亭县城的国民党军残部及敌方县长胡昭功等弃城北逃。当夜,驻汀流河据点的国民党军也随之逃亡滦县县城。至此,国民党军对乐亭的第二次进攻被彻底粉碎。

(作者呼景山,中共乐亭县委原农工部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