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情:读不尽的乐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王景峰 发布于:2023-03-08 16:59:07
自收到乐亭文化研究会寄来的《读乐亭》期刊那天起,我便开始读乐亭。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寄,我便十年如一日地读。然而,十多年读下来,至今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乐亭……
打小倚着黄城根儿、泡在四合院儿长大的我,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了。可奇怪的是奶奶一辈说的却不是北京话,听她们说话,韵味十足,跟拉家常一样,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叫一个“接地气”。后来才知道,奶奶一辈子说的是乐亭话。看来我这个北京人也不是“土生土长”,原是百年前祖先自乐亭辗转迁徙而来……
如同上海人大多来自长三角、广州人大多来自珠三角一样,北京人大多来自河北,其中来自“滦三角”的不少,包括地处滦三角入海口的乐亭。乐亭不读乐(lè)亭而读乐(lào)亭,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之所以广为人知,不用说是因为乐亭出了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
不过要以为乐亭只是出了个李大钊,那您还真是小瞧乐亭了。从《读乐亭》中得知,只有三十多万人口的乐亭县走出了34位将军,12位军级干部,47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说两院院士吧,乐亭籍院士之多,若按人口论计,竟强于盛产两院院士的江浙沪——39万人口的乐亭,出了11位院士,平均不到4万人出一位院士,全国无出其右。
若再上溯,自金天会元年(1123年)置县至清末,乐亭共出状元1人,榜眼1人,探花1人,进士57人,举人282人,贡生576人……
一个滨海小县,昔日出了那么多进士、举人,如今又出了这么多高级干部、将军、两院院士,让我有些“未读懂”。怀着“求解”的强烈愿望,也怀着一颗对祖居充满好奇的心,我这个从没到过乐亭的“乐亭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了老家的归程……承蒙徐兴信先生友情接待,陪了我三天。
徐先生是乐亭文化研究会会长,退休前是乐亭县政协主席;再往前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若再往前五十年,则是一名刚刚走出北师大校门,激情满怀奔赴滦河大地奋斗岗位的才俊学子。
令我惊讶的是这位操着一口地道乐亭话的家乡父母官竟是广西人——一个扎根乐亭数十年的广西人,一个将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毫无保留奉献给乐亭的“新乐亭人”。
徐主席带我瞻仰了李大钊故居,游览了青春广场、风力发电场、滦河入海口,参观了桂云文化联谊中心,介绍我认识了乐亭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书宇女士,并由徐主席引领,刘女士亲自驾车带我拜谒了祖父母故园。
果然是“欲知山中路,须问砍柴人”,三天来一路行一路问,我这个乐亭游子从徐主席那儿受益良多,再结合先前从《读乐亭》中获得的认知,对故乡的了解增进了一大步。就说“乐亭为何出了这么多将军和革命干部”吧,很快就有了答案。
乐亭最早建立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即着手在津唐一带建立党组织,1923年李大钊先后派共产党员王岑伯(乐亭人,1922年入党)、王德周(乐亭人,1921年入党)来乐亭开展革命活动;次年,乐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乐亭支部成立了。新成立的组织是在李大钊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建立并开展工作的,是北方农村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到1925年,全县已发展党员五十多名,建立了多个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同年,中共乐亭县委成立。
乐亭最早开展革命斗争。1924年乐亭党组织建立后,即着手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尤其是乡村农民协会和县城工人工会。全县有五十多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向当地地主豪绅开展抵制苛捐杂税、清算大乡账目斗争,并取得胜利。在此同时又领导县城工会组织“提灯会”大游行,号召反剥削、反压迫,要求改善工人生活、增加工人工资……通过开展工农运动,有力推动了乐亭全县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乐亭最早挖掘、培养革命骨干。李大钊和乐亭党组织高度重视挖掘和培养革命骨干,建立和扩大革命队伍。早在1924年就通过和青年谈心交流,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浅说》《唯物史观简易读本》,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发展党团员。1925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在李大钊的关怀领导下,多次从乐亭选派党团员到国内外学习,如党员葛玉田、团员徐运作于1925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10月,团员李运昌、孙洪祥被派去广州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派党员邹绍鹤等去包头冯玉祥西北军干校学习;1927年,派党员刘鹤生、田砚农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派姚洗尘等到中央军政学校学习……许多人在经受革命战争考验后,成为党和军队的各级领导者。而重视培养革命骨干的好传统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优秀乐亭儿女在各个革命时期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近两千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337人,解放战争时期1108人,抗美援朝时期370人……
终于明白乐亭为何出了这么多将军和革命干部了。可乐亭为何史上出了那么多进士、举人,如今又出了这么多两院院士呢?
还是徐主席和《读乐亭》再次为我指津,使我对此有了一个大略上的认识。
历史悠久的乐亭,早在7000年前便有原始部落在此定居,成为乐亭最早的先民。此后,历代乐亭人由外来移民和当地原住民融汇而成。乐亭文化属乐昌滦文化板块,这是一个由历代胡人南侵、晋人东移和南人北迁形成的外来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碰撞交汇融合的文化板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片得天独厚的丰沃地域人文土壤,奠定了乐亭坚实的文化教育根基,酿成了乐亭浓郁的崇文重教氛围,并由此繁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乐亭文化骄子。
从一代鸿儒看乐亭人文化基因。说到乐亭,不能不说到史梦兰先生,这位被誉为“京东第一人”“直隶一人”的著名清代学者、文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训诂学家、藏书家是乐亭大港人。史梦兰一生著述丰厚,涉类广泛,多达二十余种、七百余卷,其所作《全史宫词》为中国古典文学百部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学长卷中的历史文学巨著。
造就史梦兰的是滦河水脉,是渊远流长的乐亭文化基因——乐亭人自古雅重读书,崇教尚礼;金代乐亭人李元章,少时便“阅览千言能过目成诵”,年不满二十考入国子监预科,任“吏部尚书,又任少中大夫。”……元代乐亭人张升,“幼警敏过人,学语入辄能辨字音,应对异于常儿;既长,力学,文辞。”授职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明代进士、太常博士王好问,著有《春煦轩集》36卷,盛行当世,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清乾隆皇帝侍读教师、乐亭人李兰,“五岁通句读,六岁能举忠孝二字解说大义娓娓动人。”顺天府科考得中举人第一名,次年得中进士。钦命江南主试……
正是代代相承的博学之士培植和丰富了乐亭文化基因,而乐亭文化基因又造就了更多的博学者——史梦兰就是滦河文化培育造就的承先启后的一代博学鸿儒。
从一个家族看乐亭人潜心向学。乐亭人祖祖辈辈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最具代表性的如栗家湾坨庄李兰家族,世世学书,代代书香。李兰,清康熙丁卯科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得解元,次年会试中贡士得进士,选庶常,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曾为乾隆侍读教师,后任多地按察使、布政使。
李兰弟兄四人,二弟李芸,太学生;三弟李葳,雍正癸卯举人;四弟李范,欶赠文林郎。
李兰之子:长子李星垣,监生;二子李掖垣,二品荫生;三子李维垣,拔贡生、庚辰举人;四子李词垣,廪贡生。
李兰之孙:李树滋,太学生;李德滋,太学生;李荫滋,县庠生;李学滋,增广生;李敏滋,增广生;李顺滋,监生;李广滋,进士;李务滋,监生;李实滋,监生……
李兰之三世孙:李清泰,道光乙酉拔贡生;李清淑,道光辛卯举于乡,历任多地训导;李筌,八岁通《毛诗》,及长,贯穿经史,初就童试,辄冠军……
李兰家族世代读书著述,是乐亭人潜心向学的一个范例。自李兰起李家计出进士二人、举人六人、荫生一人、监生六人、贡生三人、庠生八人、廪贡生二人、增广生二人……是当之无愧的科举世家。
从一个村庄看乐亭人崇师重教。丰庄是乐亭星罗棋布村落中的一个普通村庄,在雅重读书、人才荟萃的乐亭,丰庄算不得很起眼,然而这个“不起眼”的村庄却告诉了我,乐亭之所以享有“文化大县”“教育大县”美誉,并非仅凭祖上士大夫书香世家,更是因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地处乐亭至滦州交通要道的丰庄,车船便利,信息畅达,有着世代崇师重教、兴学办校的好传统。“早在清末,这个不足200户的村庄就有两个私塾,人们把知书明理作为立事之本。”民国初年,丰庄“办起了全县五大高等小学之一的北区公立高等小学”,“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6个教学班,有13名老师,300余名学生……学校的建立,为提高丰庄人的文化水平和日后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丰庄高小师生参加抗日活动,校长和一些进步教师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联军,为乐亭革命史留下光辉的一页。乐亭人崇尚读书,即便是穷苦人家,只要还有口饭吃,就要把孩子送去读书。可要是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谈得上读书?就拿丰庄来说吧,一九四九年前还是有许多穷人家孩子读不上书。
一九四九年后,昔日的穷孩子也能上学了,有的学生不免年龄偏大,说是小学生,其实都成大人了,甚至出现“母女同学”也见怪不怪。年龄实在太大了,就进农民夜校,农民夜校就设在小学校,许多教室都是“一室两用”: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大学生”上课——丰庄人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从中可见一斑。
如今的丰庄,不但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正在向普及高中教育迈进。一九四九年前全村只有2名大学生,一九四九年后至文革前全村出了10名大学生,而恢复高考至今全村出了162名大学生。如今的丰庄,人们不仅比吃穿、比收入,更是比文化、比出息,比谁家孩子考上了“985” “211”,比谁家出了研究生、博士生——想明了乐亭人如何崇师重教,看看丰庄就知道了。
如此文化基因,如此潜心向学,如此崇师重教,难怪乐亭史上出了那么多进士、举人,如今又出了这么多两院院士……
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更多的“未读懂”,像闯关东、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京唐大港……咱就留待下次出来“求解”吧。
乐亭三日,拍了许多照,合了许多影,临别前突然“发现”友情陪我的徐主席有一“习惯”,每逢多人合影时他总是习惯性地往边上站,而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有意无意老爱蹭什么“C位”……或许这正是乐亭人平和淡然,低调为人的一种折射吧!
“谦牧自冲,持盈守虚”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读不尽的乐亭……
(作者王景峰,祖籍乐亭,广州日报社编辑、中国美协会员。文章选入时有改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