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乐亭曲坛伉俪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文秩     发布于:2023-03-08 16:42:33


题字.jpg

20世纪中叶,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乐亭文艺活动如火如荼,作为乐亭文化“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演唱活动异常兴盛,很多钟情大鼓艺术的青年纷纷投入演唱队伍中,不乏父子、父女、母女和夫妻,其中佼佼者当属清门第六代(韩派)传人韩志学和王立岩。当时,在乐亭、滦南、滦县、昌黎、迁安等县提起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韩志学和王立岩无不竖指称道。

韩志学,艺名韩学儒,1933年生,毛庄镇北庄坨人。乐亭大鼓艺人韩香圃之子。自幼受父亲熏染,挚爱大鼓艺术,12岁就跟着父亲学艺。在父亲教诲下,聪慧的他初步掌握了说唱艺术技巧。初中毕业后,在会里小学任教。他虽然当上教师,但却仍然挚爱着大鼓艺术,课余之时也不忘学习,还经常在节日联欢时登台为师生和公众演唱,颇得大家的赏识。

王立岩,女,1935年生,中堡镇田二村人。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就读昌黎女子汇文中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毕业后,在乐亭县会里小学任教。与同在一个学校从教的乐亭大鼓韩派创始人韩香圃之子韩志学相识,他们在一起时,自然就常说起乐亭大鼓这个话题。潜移默化中,王立岩悄悄地爱上了这门艺术。因志趣相投,遂产生了深厚感情,最终二人走在了一起。

一、钟情乐亭大鼓,毅然走上从艺之路

从恋爱、结婚直至步入韩家大门后,喜欢乐亭大鼓的王立岩在与公公和众多乐亭大鼓艺人接触中,对大鼓说唱艺术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从艺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就向家人提出:学习乐亭大鼓,要弃教从艺。她的想法也得到了丈夫的理解。

然而,她这一想法却遭到双方家人的一致反对。娘家人认为,教书育人是高尚的事业,说书从艺是低级行当,弃教从艺,不可理喻!特别是公公韩香圃,他深深地体会到历代对艺人地位的世俗观念,更不想让自己从艺的艰辛和遭遇让儿媳重演,因此他听了儿媳的从艺想法后,断然反对,儿媳要向他学,可他就是不教。

自己有文化,何况还有丈夫的大力支持,根本难不倒王立岩学习大鼓的决心。每当公公在家里练习说唱时,她就藏在屋角偷偷地听,听熟了,就私下学着唱。她还找来唱本,边看边记,然后再扔掉本子私下背。而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韩志学更是义不容辞地、耐心地指导她学习背记书段的技巧:先记内容、路子,再记词句乃至涵义,大大提高了她的记忆速度和对内容的理解,在王立岩演唱时,韩志学还亲自为她弹弦伴奏。为了多学几个书段,王立岩翻出公公的唱本,夜晚在灯下背,在睡前闭着眼睛过“电影”,连烧火做饭时也在叨念唱词,简直入了迷!一次,她做饭烧火时,聚精会神地学唱一个小段,灶门里的火都出来了她也不知道,结果把裤子烧着了,都烧着皮肉感觉疼痛时才惊觉着站起将火扑灭。她的执着和痴迷,终于感动了公公韩香圃,亲口答应传授她乐亭大鼓演唱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雕琢,王立岩很快学会了十几个书段,进而又学习公公拿手大书——《回杯记》。并很快掌握了鼓板作击技巧,全面继承了韩派古朴庄重、淳厚清新的艺术风格,具备了下场演唱乐亭大鼓的基本条件。为此多次与丈夫商议,决心弃教,专心从事大鼓演唱事业,并向主管部门提出了申请。

时机终于来了。1962年,县政府为发展乐亭大鼓事业,大力扩充演唱队伍,鉴于老艺人韩香圃年事已高,就把韩志学和王立岩从教育岗位上调转到乐亭县曲艺队,双双成为职业艺人。主管领导还安排韩志学接下父亲曲艺队长职务。从此,“九腔十八调”的乐亭大鼓便成为韩志学夫妇生命的重要支撑。

二、珍爱大鼓艺术,为事业尽心尽力

韩志学担任曲艺队长职务后,组建充实各曲艺组演艺人员,鼓励老艺术家发扬以师带徒优良传统,培养新人。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动艺人们演唱新内容书目,组织下乡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韩志学思想进步、活跃,他不但继承了韩派演唱艺术风格,还在父亲指导下,根据他的嗓音条件,巧妙地吸收靳派演唱技巧。两派风格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乐亭大鼓赏悦效果,使演唱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韩志学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的创作经验,他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编创书目。1964年,在上级号召曲艺说唱现代书目后,他将国内多部精典长篇小说改编创作成长篇曲目,如《青春似火》《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闪闪的红星》《桐柏英雄》等。他还紧跟形势,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创作了如:《节约用粮》《安全用电》《计划生育》及《孟母搬家》《多余的人》等多个大小书段,凡创作新书(段)均首先由王立岩试唱。经演唱实践,再修改完善,最终锤炼成为精典作品。在乐亭曲艺界,他是创作新书目最多的表演艺术家。也是唯一能够集演唱、伴奏、创作于一身的佼佼者。

其妻王立岩从艺后,怀着对乐亭大鼓演唱艺术的忠诚和执着,坚定地继承传统,保持严格的东路声韵,直到晚年离开演唱舞台,始终不改初衷。她嗓音浑厚绵甜,吐字清晰明亮,对各种人物形象均能刻画得淋漓尽致。书、段俱佳,尤擅说长书。

乐亭大鼓东路唱腔的主要特点是:善用丹田之气,演唱高腔高调,强调吐字纯正,节奏鲜明、韵律严谨,行腔配调恰到好处,吐字归音准确清晰,艺人在演唱时来不得半点敷衍和掩饰。由于演唱难度大,板、腔条件要求高,很多学艺的青年人望而生畏,因而学唱东路腔系的人已逐渐减少,而王立岩却坚持恪守传统,严格遵守韩派唱腔规范,认真学习继承公爹纯正的地域语言发音技巧、娓娓动听的富有生活情趣的道白,再配上形神兼备的表演,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各种山水环境、动物器物的描述,无不恰到好处。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总是谦虚谨慎,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提高丰富自己的演唱水平,她并不一味地默守陈规,十分注重广览博彩,如在唱腔中注意汲取评剧、皮影戏、梆子、京剧等各姊妹艺术的音韵精华,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唱腔音乐中。

王立岩说唱的乐亭大鼓,内容健康,文词严密,尚德明理,善于引导听众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却用善良和演艺情结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百姓中间谈艺术、唠家常,用真情、亲情去播洒文化甘霖。

她继承的韩派精典曲目有:中篇书《回杯记》《包公案》,书段有:《鞭打芦花》、《绕口令》(本名《隋炀帝下断发扬州》)、《合钵断桥》等。她演唱的新书目主要是丈夫韩志学创作的。几十年间,夫妇相谐搭档,演艺配合默契,足迹遍布冀东大地,为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她珍爱乐亭大鼓演唱事业,在病痛的折磨中都不曾中断她的艺术之路,直至为此奉献了一生,是乐亭曲艺界唯一一个全面继承、纯正朴实的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家。并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夫妻二人为乐亭大鼓的发展倾尽全力,几十年的从艺之路充满艰辛。从艺初期,他们下乡为群众演出,撇家舍业,东奔西走,备尝岁月艰难。由于多年奔波劳顿,王立岩疾病缠身,更不幸的是1984年患上了乳腺癌,并且已经扩散转移,经过痛苦的放化疗,她硬是凭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劲头与病魔进行着不屈不挠地抗争,使病情有所缓解。然而在2000年,她的病情又一次恶化,不得不入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在9个月的住院期间,被病痛折磨得越发憔悴不堪,十分痛苦。家人在绝望之际,就采取了用乐亭大鼓来分散她的注意力,竟然奇迹般提高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实践证明:乐亭大鼓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正是因为有了大鼓的支撑,竟然使她以特有地坚强战胜了病魔活了下来。

出院回家后,躺在病床上的她,心里想的、口里念的仍是乐亭大鼓的文词,似乎忘了自己的病情。有时,念着念着就睡着了,有时,睡梦里还会叫着徒弟的名字:“XX呀,给我整嘎达(大鼓)听听哎!”看那神情,就像是在说“给我整嘎达卤煮肉解解馋呐!”儿媳在一旁看着,不由得抿着嘴笑。然而,这就是王立岩在乐亭大鼓艺术情结的强力支撑下,延续着她的艺术生命,他人怎能理解呢?

三、振兴大鼓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媒体五花八门,文艺舞台异彩纷呈,乐亭大鼓和其它传统民间文艺形式一样也受到了冲击,演出市场低迷,观众越来越少,活动阵地也逐渐缩小,特别是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后继无人,继承、发展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出现了断代危机,韩志学和王立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乐亭大鼓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怎么就在我们这一代给遗失了呢?他们越想越不甘心,尚在病痛中的王立岩就和丈夫商议,下定决心,抢救大鼓,时不我待!于是,丈夫奔走呼吁,妻子拖着病体,开始与时间赛跑!2000年,为保护乐亭大鼓传统资料,他们斥资近20万元,制作出版《乐亭大鼓》光盘2万套,每套16小时。并充分发动大鼓界的老艺人搜集整理乐亭大鼓的精彩唱段,迈出了抢救第一步。

为传承韩派精典曲目,王立岩亲自录制了中篇书《回杯记》(共8辑)。在录制过程中,心脏病突然发作,大家劝她休息,但她仍然吃药坚持,最长时一次录制了3.5小时。录制完成后,由北京威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将光盘销往全国。

2002年,为振兴、推动乐亭大鼓事业,夫妻自筹资金,牵头组织县内有影响的大鼓演唱人员成立香圃艺术团,在县内进行公益演出,不仅扩大了乐亭大鼓的影响,也活跃了城镇和乡村的文化生活。由于业绩突出,2008年,王立岩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大鼓)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开创弘扬乐亭大鼓的良好环境,他们把自己的家作为基地,组织老艺人成立了乐亭大鼓(韩派)艺术研究会,由王立岩任会长,定期开展大鼓演唱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乐亭大鼓资料搜集整理,自己投资为已故韩派乐亭大鼓创始人韩香圃先生音配像20分钟,并为10多名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录音、录像,总时长300多分钟。以乐亭大鼓艺术研究会活动为契机,组织协助大鼓艺人李伯华、王学荣、张近平、张旭武、刘书宇等以师带徒,并为他们授徒传艺提供场所和方便。媒体记者(包括外国友人)来采访,她自己掏钱接待,经常自己搭钱去社会上做公益演出、搞活动、免费带学生。很多人对她宁可自己花钱租房住,却拿出几十万元钱来制做大鼓光盘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提出疑问:“你又舍命又投资,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她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说:“我什么也不图希,就是在我有生之年,为传承乐亭大鼓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从艺期间,夫妻二人经常建议县文化部门主管领导举办乐亭大鼓培训班。在他们所在的曲艺队里,多次招收爱好乐亭大鼓的青年学员,对他(她)们从业务上传授指导,在生活上关心,不仅让他们学会演唱艺术,还要学会做人,这是他们一贯坚持的原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文化部门几次举办培训班,他夫妻都被聘为教师。从前,乐亭大鼓传统培养弟子都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而他夫妻却凭着当过教师的有利条件,认真系统地将大鼓的萌生、发展,曲调风格、说唱特点、表演形式等有关演唱艺术均系统地编制了培训教材。在教学中,都是韩志学讲解,王立岩示范,默契配合,将学员培育成为从理论上能理解,在演唱上敢实践,不断为乐亭大鼓演员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在他们的努力下,先后培育出张秀玲、戴丽艳、李希亭、李希波、张近平、刘书宇等乐亭大鼓骄子。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大鼓演唱艺术,乐亭电视台曾多次播放韩志学的讲解录音。2007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在河南宝丰联合举办的“2007年马街书会鼓曲唱曲邀请赛”上,爱徒刘书宇演唱的乐亭大鼓《小两口分家》荣获二等奖,并接连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九州大戏台》等节目中播放;2008年,张近平在中国曲艺第五届曲艺牡丹奖获得表演奖,这是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2011年,由刘书宇演唱、张旭武伴奏的乐亭大鼓《猪八戒拱地》,在法卢浮宫举办的中国曲艺节上荣获银奖。他们不仅为乐亭赢得了荣誉,更使乐亭大鼓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王立岩晚年,特别是在病魔折磨中不能亲自培养大鼓新人时,就鼓励她的弟子如张旭武、张近平、刘书宇等开办大鼓培训班,深入学校教育引导孩子们热爱大鼓演唱艺术,使乐亭大鼓后继有人。在她的引导影响下,爱徒们继承教师嘱托,纷纷利用各自优势,肩负起传承乐亭大鼓的责任,有的带徒,有的在学校建立乐亭大鼓培训基地,通过几年努力,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她那矢志不渝的精神,主动自觉地进行文化传承和责任担当,感动了乐亭曲艺界,也感动了社会,正如她儿媳所说:“我的公公婆婆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就是他们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作者刘文秩,《读乐亭》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