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泛舟:从雀蒙眼想到的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苏玉志 发布于:2023-03-08 16:34:26
人的生命是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而存在的,这种抗争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医药和医学,但对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有了“尝百草”才有中药,有了盘尼西林才战胜了肺病。可是,一九四九年前农村的医疗卫生很落后,很多病都叫不上名字来,平时根本没听说过“癌症”“溃疡”“脑溢血”“结石”等之类的名词,更没听说过“盘尼西林”(青霉素),我国在二战的末期才引进了这种药,以前得了肺病就是绝症。我的父、叔都是在年轻时被肺病夺去了生命。那时人们管肺病叫“痨”病,管胃病叫“心口子疼”,管食道癌叫“转食”(因为它的特征是吃下食物就吐出来),管精神不正常者,轻的叫“魔症”、重的叫“疯病”,管皮肤长疖子叫生钉(疔),管头疼脑热叫伤风,管肠炎叫“跑肚”,管斑块脱发叫“鬼剃头”。还有些病实在叫不出恰当的名字来,就想当然地给起个名,如得了急症叫作“新病”,病期稍长恢复较慢的病就称作“小不好病”,较重且迁延较长的称作“大不好病”…… 但印象中只有一种传染病叫的比较靠谱——“虎烈拉”(霍乱)。那是发生在夏天的一种强烈上吐下泄的瘟疫,主要特征是拉、拉、拉,泄、泄、泄,直拉泄到严重脱水后“皮包骨”为止,其传染性很强,村里的“先生”(中医)也无能为力,眼看着一个一个活生生的患者“拉”死为止。那时人们多受“天命(宿命)论”的束缚,认为人的生命是老天爷给的,能活多久应由上天决定,如果因病而死,就是被阎王爷叫走了,这是命中注定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个年代,不管得了啥病,能忍就忍,忍不住了且手头还有两个钱,就请村里的先生(中医)给看一看。也有不少人信奉“大仙”(巫婆),花钱不多,请过来,烧上几炷香,看其装腔作态,听其念念有词,说你冲了什么鬼,惹了什么仙,要到什么地方去消消灾就灵。还有的“大仙”当场从香炷上给捏点香灰让患者就水喝下去,意味着饮了“仙丹”,包治百病。老仙家煞有介事,拥趸者深信不疑,其实就是糊弄人。还有人用大烟泡儿(鸦片)治病,弄不好就会上瘾,如同饮鸩止咳。不过乡亲们也摸索出了一些治病的土办法,有的还能奏效,如发热了就熬上一锅汤,喝下热汤,躺在炕上,蒙上大被,捂出一身汗来,有的还能见点效。再如,人们在劳动中不慎伤了手脚,出了血,常常是就地抓把土在伤口上揉一揉,藉以止血。此法不咋地,血可能止住,但感染率却不小。那时还有一种陋习:妇女坐月子,三伏天也要紧闭门窗,产妇头上还要严严实实地用布包起来,绝对禁止搧扇。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所谓“受风”。在如此包装下,月子房内闷热至极,空气污浊,痛苦难熬,形同遭罪,且极易中暑。与产妇同凉热的婴儿成活率低与此不无关系。
那时,还有一种病叫“雀蒙眼”,患这种病的人每到“擦黑”(黄昏)就看不清东西。但我只听大人们讲过,却未曾见过。后来得知,此病是由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视网膜暂时性病变,导致黄昏后视力障碍(暗适应能力减退)。农村所以称它为雀蒙眼,据说是来自麻雀入夜后就看不见东西而依样叫起来的。旧时农村因为穷,食物很杂,尤其是沿海农家,近水楼台,经常打鱼摸虾,而海产品多含维生素A,所以食物中并不会缺乏维生素A,患雀蒙眼的机率自然也就很低。可是万万没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雀蒙眼却真地降临到我这个在海边长大者的头上了。
刚解放时到城里去上学,学校条件有限,每日三餐多能吃饱,但吃好就太奢望了。主食为高粮米加小米,副食就是红萝卜、绿白菜、茄子、辣椒加菠菜,吃肉就没印象了。所以讲求全面营养是谈不上的。那时乐亭没电,学校都用油灯,旱厕内也会挂上一盏防风灯。记得有一天晚上去厕所,灯光朦胧,虽然厕内“两砖夹一坑”的蹲位非常熟悉,可是这次却怎么也找不到位置,无处下脚,本能地揉了几次眼睛也无济于事,只好估摸着慢慢地用脚探索,小心翼翼,胆胆突突地总算解决了内急。回到宿舍后立即将这个尴尬讲给室友听,一位明白的室友立马告之:“你可能是得了雀蒙眼,快去找找老校医吧!”次日,白发老校医告诉我,这就是夜盲症,老百姓叫雀蒙眼,可是咱这儿没有药,你也别着急,到校外买一块猪肝儿,吃了就可能治好,试试看吧!我怀着似信非信的心情离开了医务室。那时学生们都很穷,囊中羞涩,很少有零钱花,我拿着仅有的两个文具费钱(那时花旧币,一万相当于今天一元),大概花了两毛钱(折新)不好意思地到卤煮摊儿前买了一小块猪肝。也没抱多大希望,只想碰碰运气,即便是治不好也能解解馋,就算是“改善”了一次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哈,结果运气还真不错,吃下去当晚就尝到了甜头儿,第二天就有了明显的效果,我甚为惊奇,没想到卤煮肉也能治病,且能达到“药到病除”,真是神奇!后来,有两个同学也相继患了此疾,不过有了我的前车之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后车之师,照此办理,个个痊愈。
这个病很怪,白天好人一个,傍晚就不行了。但也不是完全失明,平视似乎没啥大问题,俯视就不灵了,低头看脚下,一片模糊。这种感受,我到部队后又曾遇到过一次,也是眼睛只能平视,不能俯视。不过与上次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起因不同,它是因为在医院检查视力时医生给散瞳造成的。因为散完瞳,眼内睫状肌会短时失去调解能力,所以下楼梯时,看不清脚下的台阶,十分别扭,这与当年患雀蒙眼看不清厕内“两砖夹一坑”的感受如出一辙,只不过它没有昼夜之分。两者相较,可称作同果而异因!
往事悠悠,一九四九年前农村医疗卫生实在差劲,加以连年战乱,当时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一九四九年后随着和平的降临和生活的逐步改善,到1964年升到近60岁。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进一步提高,现在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岁。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农民们手头富裕了,小病就近治,大病、难病进城市。我常去邻近的解放军总医院(301),该院规模大,设备好,声名远扬。大厅的电子屏幕上赫然滚动着“姓军为兵,服务人民”八个大字。说明它虽然是军队医院,但也欢迎老百姓来就诊。 所以全国各地百姓不远千里,纷纷慕名而来。在医院大厅里,就医者几乎天天都是摩肩擦背,缕缕行行,但却非常安静,没有喧哗。在这似海的人群里,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来自农村的就诊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多会是满怀期待而来,称心如意而归。据说北京市的“协和”“同仁”等著名医院,大都如此,这也可视作我国繁荣进步的一景吧。
岁月沧桑,世事无常,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病斗。昔日驱走了“非典”,今朝又来了“新冠”,依然来势汹汹。泱泱神州尽舜尧,既然战胜了非典,又何惧制伏新冠!相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者苏玉志,姜各庄镇沙崖人,蚌埠坦克学院原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