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纪事:由外地迁入乐亭的几个大家族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荣兴 发布于:2023-03-08 11:10:58
人们一提起乐亭和“老呔”,常常和闯关东相联系,这是历史上已形成的事实,有关志书和文章早已有介绍。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不少外地人来到了乐亭,其中也有些名门望族。我想到了外地来乐亭的几个大家族,简单地写了些情况,也难免记忆有误,仅供参考。
一
《读乐亭》第75期中的“家乡寄语”,有天津警备区原副政委(少将)洪伟的一段满怀激情倾诉心声的寄语。其中提到乐亭城东小黑坨范庄是他母亲出生的地方,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后人居住的地方。
在清朝之初,范仲淹的后人出了一位名人叫范文程(1597~1666),学习明清历史时要讲到此人。他生于明朝晚年,后投奔努尔哈赤,参与军国机密大事。历仕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四朝,成为名臣,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
清朝入关后,因长期战乱,农业荒芜,流民遍地,难以建立稳定的政权和社会秩序。范文程等提出推行屯田,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还制定了《垦荒考成则例》,定出奖惩办法。范文程的主张被皇室采纳,从而进行了一系列招募、组织、调配措施,使乡民归田,勤于农耕,让荒芜的农业有了转机和发展,使乐亭“疲邑民瘼”状况有所好转。
范文程除了提出如上主张,还让自己的晚辈离开京城,来到乐亭,推行屯田活动,还在乐亭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在城东小黑坨村附近形成了一个范庄,延续至今。我在《读乐亭》上发表过《乐亭民情小议》一文,提到了一点范庄范家的事,这个范家正是洪伟的外祖父家,其中河北大学那位女教师是洪伟的姨母。洪伟看到后与我通了话,但更多情况我并不了解。我得知洪伟正潜心研究范家的历史,已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我期盼看到他的文章和著作,这将对乐亭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贡献。
我从《李大钊与故乡》一书中杜士林的《鲜为人知的表姑薛范氏》,得知范家与李大钊还有亲戚关系,薛范氏本姓范,是范庄范家的女子,夫家姓薛,结婚后便称薛范氏。她是李大钊祖父李如珍的外甥女,即李大钊的表姑。两家来往密切,李大钊因幼年父母双亡,表姑薛范氏便帮着拉扯李大钊。李大钊去日本留学时,也得到了表姑的帮助。李大钊在北京居住时,薛范氏也曾去帮助料理家事,因常有特务监视李大钊,薛范氏还帮助放风护院。我将《鲜为人知的薛范氏》一文交给了洪伟将军,他高兴地收纳,可能为他撰写范家历史提供一些资料。
我还听说过这样的事:范文程去世后,墓地安置在了北京顺义的红螺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乐亭范庄的范文程后人还去那里祭祀先祖。
二
《呔商之路》一书,写到清朝初年在乐亭推行屯田跑马圈地时,朝廷将吉林长白山麓下的旗人崔家指派到乐亭等地。后来崔家在乐亭城南郎君庙村(也称庙上)定居,成为名门望族。该书也写到在郎君庙村还有一支韩姓的旗人,“韩家世代以收取旗地租粮为生,还兼营关内外粮食生意”,成为乐亭的名门望族。
据我所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韩家正传的后代叫韩新周(约生于1910年)。崔家、韩家在乐亭城南推行屯田,招民垦荒,广种粮田,对恢复农业和发展经济起了一定作用,同时这两家也富足起来,当然他们也有剥削贫苦农民的一面。后来崔、韩两家都在乐亭城内盖了大的宅院。现在城内东街路北的县委大院就是当年崔家的,与崔家相对的路南大院是韩家的,韩家分东西两院,除了平房还各盖了两座二层楼房,人称韩家小楼。
韩新周是我大嫂的姐夫,我童年与大嫂去过东街的韩家,见过由北京回来探亲的韩新周,也听说他是在北京当官的。他是东街韩家的房主,当年他们住西宅院,这套房舍和院落很严紧,临街的房子后来租给了大成久鞋店,里边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再向里就是一座二层楼房,由韩家人住用,这些楼的南面有一个院子,隔墙就是孔庙北侧的藏书楼。
后来听说韩新周在北京上的大学,学的法律,毕业后在北京谋职。曾是国民党政府北京市一个区的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反”时被划入历史反革命之列,获罪判刑。家乡的郎君庙村村民和东街的市民对他都不熟悉,他在家乡未做恶,也无民愤。
乐亭解放时,韩家在东街东西院的房产大都被没收了,一部分给了贫民,一部分由政府部门占用。我记得一到集日,这个东大院就很热闹,办理各种税务和集贸手续,院内还有缝纫店、理发店、食品店等。院内南侧是与西院并行的一座楼,一墙之隔就是县立高小学,拆除围墙后,把小楼改成了教室。1949年暑假后,我们班占用了这个教室,当时有的同学还开玩笑地说:“楼上楼下,就是没有电灯和电话。”
三
十几年前,河北大学一职工告诉我说,《河北日报》登载了一条消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你们乐亭县。我听了很震惊,但手头没有《河北日报》,就半信半疑地知道了此事。当时我也想,这可是《红楼梦》研究中的大事,如果大观园在乐亭,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否也与乐亭有关系啊?
前些年我读《呔商之路》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载:“由于乐亭多地人口杂居,又有海上通道,常有隐姓埋名来此避难者定居于此。如乐亭民间就有关于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之子朱慈烺隐姓埋名、避居乐亭著书立说的说法。”后来我得知有一位自称是崇祯和朱慈烺后人的乐亭人俎永湘,他也写了书,明确指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之子朱慈烺。
2016年,我与俎永湘见了一面,并有几个人与他座谈了一个多小时,他送给了我他的大作《红楼梦砧解》,该书分上中下三册,一百多万字。俎永湘生于194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大专文化,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转业到辽宁省鞍山市,是辽宁省作家协会员、鞍山社会科学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
通过交谈他告诉我们,他是崇祯帝的14代孙、朱慈烺的13代孙。朱慈烺是在清军攻打山海关时,他去参加抵抗和阻截,失败后顺着海边逃到乐亭,后来在乐亭城南冯家哨村隐居起来,定居后创办和经营铸铁业,这个村庄就是现在的乐亭冯家哨铁庄。朱慈烺到乐亭后先隐姓埋名,后改姓俎,名云阳,“俎”与“朱”谐音,寄寓着以帝王之身祭天地祭先祖之意。俎永湘还认为曹雪芹就是朱慈烺的化名,曹姓与朱姓原为一家,都是古代皇帝颛顼的后代。
在乐亭为什么能修那么大的园林呢?因为崇祯帝有一位贴身太监是乐亭人,这位太监的侄子王兰,也是乐亭的名门富户,当他得知朱慈烺的身份后,对他多有关照和资助,包括修建大的园林。
当年崇祯帝身边还有一位大臣叫吴伟业(吴梅村1609~1672),曾为东宫讲读,做了皇太子朱慈烺的老师。吴伟业熟悉宫廷生活、园林建筑,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尤善诗词。他辞官回到江苏故里,热衷于诗词创作。明朝灭亡后他仍按已定的皇亲把女儿千里迢迢嫁到朱慈烺隐居的乐亭。吴伟业的女儿才华出众,熟读诗词,对朱慈烺撰写《红楼梦》给了很大帮助。近年在红学界有人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伟业,也使俎永湘的观点更加被重现。
遗憾的是我未认真阅读过《红楼梦》,更无研究能力。与我熟悉的又喜爱《红楼梦》的朋友,读了俎永湘的《红楼梦砧解》后说:你们乐亭竟然出了这样一位红学家,令人钦佩,其观点基本可信,但在某些方面,感到证据不足。《红楼梦》研究是一门大学问大课题,从作者到其中的人物和事实都一直存在争论,还将继续争论下去。俎永湘提供的历史事实和观点在红学界也有一定影响,让红学家们去求证和探索吧!
(作者刘荣兴,乐安街道八街人,河北大学教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