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细说手工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郝月芬 发布于:2023-03-08 11:01:42
我16岁那年,奶奶手把手教我学做了第一双布鞋。那是一双国防绿布面、白布底的偏带纳底鞋。从小没妈的孩子穿着自己亲手做的新鞋去学校,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此后的几十年,我在亲手做鞋的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这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手工技艺。
我出生于1955年,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是一定要学针线活儿的。定了亲的女孩子,要给男方做一双布鞋,才表示对亲事点了头。婆家验看准儿媳做的鞋,要看鞋底粘得齐不齐、针脚纳得密不密,鞋口走线布得匀不匀,一手好针线能预示着一个家庭的兴旺和生活的幸福,而过了门,一家老小的穿戴全凭这一双勤劳的手一年四季裁剪缝合,不舍停歇。
打袼褙是做鞋的第一步。草纸、旧报纸、朽了的布头都是打袼褙的好材料,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块木板,一盆糨糊。木板要平整,一般要用凳子稳当地架起来,在板子上铺上整张的草纸或者旧报纸,刷上薄薄的一层糨糊,然后把平时积攒的大小不一的旧布头剪规整,一块一块地粘贴上去,粘贴中要做到严丝合缝,沿边对齐,不能压边和重叠。之后,再刷糨糊。如此这般,要粘上三四层才能放到通风向阳处晒干备用。值得指出的是,从第二层粘贴完之后,就要用手掌反复用力拍打,袼褙才贴合、平整。我想,这就是“打”袼褙的由来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道工序是最考验耐性的,别的不说,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碎布头经过认真修剪,一点点粘到黏糊糊的板子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技术活,连指甲盖大小的间隙都要粘齐填平,整个板面看起来像一张地图而且是平面地图。
我奶奶常念叨“会生娃的先生女儿,会做鞋的先做底儿”,意思是第一个孩子是女孩,长到七八岁就可以帮大人照看弟弟妹妹,再大点就可以学做家务和针线活了,而做鞋底是做手工布鞋的基础工作,如同盖房打地基。
袼褙干了以后,要照鞋底样子先开成幌子,也就是鞋底的初步形状,再把鞋样子用针线固定在幌子上,沿边剪下多余的部分。男人的鞋底要厚实,得粘4层,一双鞋要用8扇幌子,左右脚的要标上序号不能乱,在每只鞋底的跟部中间层,还要加一层,使鞋跟部增厚,叫做“填心”。
接下来是更细致的工序了。别看老百姓穿着“千层底”泥里水里地趟,但每双布鞋都是层层沿白边,也算是在粗糙生活中显示出生活的一点精致吧。白市布裁成一寸左右宽的斜沿条,将其一头用针别在裤腿上,左手捏住另一头,右手用筷子蘸糨糊,涂抹均匀再包边。刚粘完的鞋底要检查一下是否边沿平滑,上下粘齐,如果有里出外进的部分,得趁着糨糊未干,用针锥子作适当调整,等干了就没有调整的余地了。粘完后,压行李卷下面是最好的定型位置,上面被褥重压,下面热炕炮干,不几天就干透了。
如果说前面的工序需要一气呵成,那么纳鞋底作为老电影电视中常见的情节,也是生活中走着撂着就能做了的活。线绳也是自己纺线纥的,男鞋要18股线绳,女鞋和孩子的鞋12至16股就足够了。但是纳鞋底却是一个费力的活,你想,针锥子要一针一针地将厚厚的鞋底扎透,没一定的手劲儿是不行的;扎出来的针眼横要成行,竖要成列,还要注意行列之间的穿插,没有一定的审美也是不行的;纳底子先要把线绳的起始一端捻细,叫“打捻头”,好韧针,先走鞋底的边缘,叫做“圈边儿”,起固定作用。所以,没一定的技巧更是不行的。
鞋帮是由鞋面、鞋衬和鞋里三部分组成的。而鞋样就好比是盖房子的图纸,早些年家家人口多,每人至少夹、棉两副鞋样,一家人的加起来就是一二十双,怎么保管和区分呢?老辈人有他们自己的办法。用布缝制成类似钱褡子似的布袋,截成若干格子,每个格子里放入标有代号的鞋样。孩子的脚年年长,每年都得撒出一韭菜叶宽。80年代之前,男人多穿方口鞋,女人多穿偏带鞋。进入80年代后,就时兴松紧布鞋了。
说到鞋面,最讲究的还要数小孩的鞋。给初学走路的小孩做鞋,鞋面要绣上带眼睛的小动物图案,男童的一般绣小老虎和小猪,女童的一般绣小猫、小鸡等,寓意长大后不走“瞎道”。
刮鞋衬要用厚的、耐磨的布,尤其男鞋得刮三层。需要一块比平铺的鞋样大的木板,跟打袼褙一样,先用糨糊粘再用力拍打,拍打完,刮上一层糨糊后放向阳处晒干。之后还要通过鞋样取形,再把选好的鞋面布在衬上粘平整,干透之后再沿边裁剪。下面这道工序特别重要,就是把后跟处用双线、倒针缝合结实,否则,穿不了几天,后跟就开口咧嘴了。
下道工序叫“沿鞋口”。把黑斜纹布剪成约1寸宽的沿条,用针线把沿条和鞋帮用倒针缝连,鞋口边沿走完一趟后,把露在外面的沿条翻折到里面,包上鞋口的毛边缝结实,这是“起鞋口”的基础性工作。起鞋口也需要用明针脚缝均匀的倒针,一针紧顶一针,乍看像缝纫机扎的效果,这是见功底的活计。
这时候,鞋帮里还要加一层布,为的是结实耐磨,叫做“使鞋里儿”。然后,用沿鞋口的方法将鞋帮的下边沿起来,毛边包住,缝结实,就可以进入绱鞋的程序了。
所谓绱鞋,就是将纳好的鞋底与鞋帮连接在一起,也是做鞋的最后一道主要的针线程序。首先要把鞋底和鞋帮的正前端用线绳加以固定,然后从鞋底和鞋帮正中位置纳起,用倒针,匀而密,拔出针来还要用力拽一下线绳,使帮和底能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在绱鞋过程中,还要把鞋帮往鞋尖处拽一拽,使鞋尖看起来饱满不扁塌,穿着脚趾头也舒服。
现在的70后、80后都见过家里人“塞鞋”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给鞋定型的方法。俗话说“鞋有冲,裤有囊”,塞出来的鞋尖要圆润饱满才好看。把干净沙子用水打湿作为新鞋的填充物,尽量地用沙子将鞋塞满,任何一处褶皱的地方都要用沙子撑起来,塞鼓当,放到向阳的地方。几天后,沙子干了,倒出来,清理干净,鞋就可以上脚了。沙子不粘鞋,而土不行,锯末儿也会带着小木刺儿,所以沙子是最好的塞鞋材料,这里面包含的不但有做活的技巧,还有生活的智慧。
一道又一道的工序,从文字记录来看,是枯燥乏味的,而做手工布鞋的过程包含了多少辛苦在里头啊。一双手不能同时做两双鞋,孩子的脚长得快,往往穿一季就挤脚了;大人走路、干活都费鞋,也得让他们到时候就得有合脚的鞋穿。加上一家老小一年四季的单衣、夹衣和棉衣,连肚兜、鞋垫都得靠手工缝制,所以劳动妇女终年是不得闲的,晴天下地,雨天缝补,晚上在煤油灯下不知要做到多晚的活计,那纳鞋底子的“嗤嗤”声是伴着孩子们酣眠的动听乐曲。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布鞋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劳动妇女们早就开始以更新、更丰富的形式去创造和装点生活,然而她们曾经用勤劳的双手缝补日月、黏合幸福的那段历史,永远值得被铭记。
(作者郝月芬,马头营镇马头营村村民)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