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纪事:明烛与华鐙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苏玉志 发布于:2022-10-14 10:48:34
生活离不开照明,照明要有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照明工具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说起来话长。
原始人的照明只能靠太阳和月亮,自从发明了钻木取火,才发现了人造光。那时人们保存火种的器物便是最早的灯具。最初他们是用点燃树枝类(火把)照明的,后来又发现松树枝条照明最好用,故叫作松明。宋人梅尧臣诗:“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燕闲录》载:“深山老松,心有油者如蜡,山西人多以代烛(燭),谓之松明,颇不畏风”。家乡人管这种树叫作“油松”,它散发出的气味很好闻。古人从“松明”的油脂中得到启发,因而出现了由油脂构成的蜡烛。《楚辞》载:“兰膏明燭,华镫错些”,意思是说兰香味的明烛很灿烂,华美的镫盏高低错落很好看。这里不仅说到了“燭”(烛)而且也提到“镫”。镫这个字古时同燈(灯),现在的《新华字典》在“镫”的条目里仍然可见到该字这样的解释:除马镫(dèng)以外还有“(古)又同‘灯’(dēng)”。因此说《楚辞》所处的战国时代就有了这两种照明工具的记载。其实,古代的烛与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靠油脂(动植物油)支撑的照明工具,只是构成的形态有别。所以就有了“烛灯”“灯烛”这类词。唐代文人张继诗曰:“重门敞春夕,灯烛霭余辉”。
蜡烛最早出现的是蜂蜡(蜜蜡),来自蜜蜂的分泌物,数量有限。后来人发现了石蜡(化工类),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蜡烛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历经沧桑,直到现在依然未退出历史的舞台,占着一个小小的角落。
作为照明工具的灯,按发光动力分为油脂灯、煤(洋)油灯、白炽灯(电灯)、日光灯、节能灯、LED灯等。煤油灯相传是19世纪中期一位波兰人发明的。我国1859至1899年这段时期,被称为煤油灯时代或油脂灯到煤油灯的过渡时代。此间,1879年,上海租界区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叫作电灯,这是我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盏电灯。1888年,满清政府“赶时髦”在北京西苑建起电灯公所,有了15千瓦的发电机,供宫廷专用。应是此后近20年的1906年,京城其它地区大的店铺才有了电灯,全国的普及应是在民国时期。
我记事恰好是在小日本开始侵略我国的时候,本来农村已经普及了煤油灯(多称洋油灯),可是随着日本鬼子侵略的扩大和战略物资的收紧,一个时期,家乡一带照明用的洋油和洋火儿都买不到了。乡亲们被迫又退回到了油脂灯时代,点起了老油灯。大人告诉我:“以前都是用这种灯”。其实,做这种灯很简单,拿一个小碟或小碗,里边倒点食物油,搓一个比筷子细一点的棉条(灯捻)放入其中就成了。我姥姥从老屋里翻动出一盏多年不用,颇带点文明气息的老式油灯,它分四个部分:灯座、灯柱、灯托、灯碗儿。灯座是一个直径16至17cm的圆盘,厚约3cm多;灯柱直径约4cm(下粗上细),高约30至35cm ,灯柱焊在圆盘的中心;其顶端再平行焊一个直径约10cm的凹型小托盘(灯托);灯碗儿是一个两端稍窄、中间宽、底部较平的梭子形铸铁碗。它卧在托盘上,灯油就倒在它的“肚子”里,再搓制一根棉花灯捻就全了。这种油灯比用碗碟自制油灯的优点是:美观、略显风雅,便于移动,在灯下做针线活儿可防止腰疼。但所有的油脂灯都有一个缺点:无遮盖,全是敞开式,常遭老鼠的侵扰(偷油),弄得沫沫唧唧,一塌糊涂。在煤油供应紧缺时期,火柴(当时叫洋火、洋取灯儿)也买不到,乡亲们就用吹火捻儿(自制中空纸管儿)、麻杆蘸硫磺(劈成细条)或火镰(火石)代用之。除火镰外,前两种用时必须和火盆相配合,因为火盆储存着“火种”。这种困境持续了多久才又再次用起煤油灯来,已记不太清了。
集市出售的标准煤油灯多为玻璃制,种类分坐灯、吊灯、风灯(马灯)等。前两种是室内照明的,风灯能防风雨,是室外用的。坐灯的构造分灯座、油壶、灯头、灯罩四个部分组成。和坐灯比,吊灯少了灯座,多出了吊架和灯伞,由五部分构成。它们的灯头都是一样的,都设灯芯、调节器(拧动它可使灯芯上下移动,藉以调节亮度)和四个爪。其顶部开一个蛤蟆嘴(口),灯捻(芯)类似现今线制的扁平鞋带泡在油壶里,从蛤蟆嘴口吐出头儿。灯座和油壶是连体的,灯头是铁或铜皮轧制成型,靠粗螺纹与油壶对接,灯罩是透明玻璃(像孩子们吹的‘卟噔嘚儿’)制成,中间粗两头细,插在灯头的四个爪内。吊灯伞是一个乳白色的薄圆盘,中心有一个圆口,刚好套在吊架上。挂在高处,可获得高灯下亮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集市买回来的标准煤油灯,价格较贵,且玻璃品禁不起碰撞。所以小门小户多是自己动手制做,土洋结合。生活中平时用的玻璃药瓶、学生们用过的墨水瓶、大姑娘小媳妇们用过的发油瓶……都是制做煤油灯的好材料。姥姥的煤油灯是用一个梳头油瓶子改做的:直径约5公分,高约十几公分,细脖,马口铁①螺口盖。在瓶盖的中心钻个孔,孔中心插入一个灯信子(中空薄铁皮管儿,直径约6mm),再用窗户纸搓个灯捻穿入灯信子里,一盏简易煤油灯就制作成功了,小巧精致,坚固耐用,移动方便。这盏灯陪伴着姥姥走完了最后一程,妈妈接过来继续用,一直使用到60年代中期。
记得刚解放时,家乡不仅农村没电,乐亭城里也没有,学生们上晚自习用的是传统的煤油吊灯(后改汽灯),集体宿舍则用的是玻璃坐灯,政府机关也一样。那时县城里也没有电影院,偶尔看一次露天电影,整场都伴随着突、突、突的小发电机声。到了1958年,县里办了容量110千瓦的“大钊水利发电站”,初步解决了城里政府机关的用电。1960年7月,唐山电网开始向乐亭送电,但只覆盖了全县城和大钊故乡大黑坨村。至于全县普及用电问题,1963年以后才相继得到了解决,从此乐亭人民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时代。
我在家乡没有享受到电灯,入伍到了东北的大城市,那里入夜后灯火辉煌,小小的电灯泡(白炽灯),灿烂的灯光,万紫千红,对于农村来的人应是很享受了。过了不久,一次去驻地服务社,突然发现营业部的灯光变得分外辉煌,进屋后见得售货厅内原来的电灯泡不见了,换成了几根长长的金箍棒样的玻璃管灯,发着耀眼的淡蓝色光芒。后来人们叫它“日光灯”,也叫荧光灯,并得知是南京741厂一位叫吴祖垲的工程技术人员1952年发明的。这种灯物美价廉,实用性远远超过白炽灯,白炽灯使用寿命约1000小时,而日光灯则能达2500至3500小时。所以很快就被社会所接受并广泛使用。从其进入社会开始,它就逐渐独领风骚,把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电灯泡硬是给挤到厕所那样的旮旮旯旯,被无情地边缘化了。一直到节能灯、LED灯出现后,它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故吴祖垲先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提到节能灯和LED灯,它们都出现在20世纪末期。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相继推出的。由于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节电3倍 ,所以人们叫它节能灯。而LED灯的名字是来自它的外文缩写(Light emitting diode)。其实它们都节能,但即使双胞胎姊妹长得再像,也总不能叫同一个名字吧?所以尽管“妹妹”更节能,也不能抢夺“姐姐”的名字。
那么,这两种灯有啥区别,那一种更好呢?粗略分:它们材质、耗能、寿命和价格都不同。节能灯本质还是钨丝发光灯,LED灯则是使用了二极管,在光通量相同的情况下,能耗后者仅是前者的1/4,亮度和寿命后者也高得多,而节能灯的缺点是,其材质里含有汞等有害物质,环保性差。LED灯虽然好,但价格却要贵一些。
除上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照明工具叫作手电筒,旧时家乡叫它电棒儿,名字由来可能因为它是一个棒形的东西。它是百年前一个叫康德拉·休伯特的人发明的,至今已发展到第三代:钨丝灯泡加电池、氪气灯泡加电池、LED灯泡。近年又出现了LED充电式手电筒,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利用
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当今媒体已经传出了“人造太阳”、“人造月亮”的报道。到那时,照明工具——灯,还会有何等的飞跃,就让我们耐心地期待吧!
岁月沧桑,松明灯、油脂灯、煤油灯都相继远去了,唯有古老的蜡烛还点缀着现代的人生,并时尔受到青睐,所以超市里都会给它留下一席之地。城市里,在一定的场合,有人依然喜欢着它发出的那种微弱摇曳、朦朦胧胧的光,认为那是一种享受,一种浪漫。是啊,温馨的生活永远是美好的!
注①:马口铁,是当时民间对一种“薄铁皮”的流行称谓,今天已统称为“镀锡薄板”,它的最大特点是耐腐蚀,不上锈。与当今的薄铝板很相似,是制造易拉罐儿的材料之一。
(作者苏玉志,姜各庄沙崖人,蚌埠坦克学院原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